王菱
摘要:在城鄉一體化與農業產業化互動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消費主體基本情況、消費意愿以及感知情況進行調查,結合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特征,分析了四川省該項目的發展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展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新策略和新模式。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590.75;TU985.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9-2203-04
Investigating on the New Business Model of Green Leisure Projects in Sichu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ANG Ling
(Sichuan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11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to find the consumers dem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main consumer in Sichuan Provinces rural green leisure projects, and the consumer wishes and consumer percep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 Provinces rural green leisure projec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straints was found out. It will provide strategies and modes for developing rural green leisure projec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ural green leisure projects; Sichuan province
1城鄉一體化與農業產業化的互動發展
農業產業化必然與城鄉一體化密切聯系,二者之間的整合關系決定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在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農業組織的創新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農業現代化從本質上說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的生產狀態,通過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反向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直至最終實現二者的匹配和統一。因此,二者的關系是在相輔相成中共同發展的[2]。
1.1城鄉一體化對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
1.1.1城鄉一體化為農業產業化提供重要保障對于農業產業化來說,城鄉一體化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事實上,由于城市與城市之間,農村與農村之間以及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資源稟賦的差異,因此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就是要充分利用各地和各種聚落形態的資源優勢,進行整合重組實現二者之間發展的合理融合[3]。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才能夠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目標。只有按照在協調、集約發展的原則基礎上針對特色進行安排,才能健全并完善城鄉一體化產業規劃體系,推動城鄉一體化產業融合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城市和鄉鎮產業間的互補和協調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城市資源的合理流動[4]。資源要素向農村鄉鎮的流動將不斷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1.1.2城鄉一體化為農業產業化提供發展條件城鄉一體化市場的完善能為農業產業化提供發展條件。城鄉一體化市場流通體系的建立健全能全方位地向農業產業化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解決農業產業化大規模產品買賣難的問題。通過城鄉市場的建立和市場融合,還能通過鄉鎮農產品的流通交易帶動批發市場的建設,實現城鄉流通市場聯動,擴大農產品市場的輻射范圍,盡可能地促使更多農產品進入城市市場體系,滿足城市需求,進而將更多工業品帶入鄉鎮,實現城鄉的共同發展[5]。
1.2農業產業化對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性
1.2.1農業產業化有利于促進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是只停留于表面,而是有力地向縱深發展,延伸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鏈有利于加快小城鎮的發展,從而實現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6]。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不僅能夠促進城鎮農產品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帶動城鄉間物流服務業的發展,以利于促進人才、資金以及技術信息的合理流動。
1.2.2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加快城鄉一體化的步伐農業產業化使得農民生產行為更多地受市場指導,一方面解決了農產品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為城市加工企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有利于推動加工企業的發展,同時能夠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通過城鄉資源的整合與互補縮短城鄉差距,加速一體化進程[7]。
1.2.3城鄉互動更加積極,有利于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城鄉二元結構是當前改革中面臨的最大障礙,農業產業化的完成有利于實現產業之間的互動,實現城鄉之間在資源、經濟、生態環境之間的優勢互補,打破城鄉隔離封閉的狀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產業化的實現都能夠為城鄉一體化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8]。農產品剩余是城市存在的基礎,雖然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居民涌入城市,但這種轉移并沒有真正實現農業向工業的轉移,只是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動,同時還會產生雙重邊緣化的問題。預防和治理這種邊緣化問題就在于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經濟向產業化經濟發展的轉移,加強農村生活的吸引力,實現第一產業經營的回歸,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城鄉一體化基礎問題[9]。
2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新需求分析
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是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城鄉聯系最緊密的農業產業化項目,能夠快速吸引城市資金、信息及資源進入農村市場[10]。四川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資源為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四川省觀光項目發展較快,休閑項目則遲遲未能取得突破。在此基礎上,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四川省內農村綠色休閑項目進行需求調查,以此作為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制約因素以及模式探討的研究基礎。
2.1問卷設計及樣本情況
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問卷392份,其中有效問卷317份。調查對象基本情況主要包括被調查者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個人月收入(表1)。
2.2調查結果
農村綠色休閑旅游項目參與基本情況主要包括休閑旅游次數、停留時間、平均支出、同伴類型等(表2)。通過行為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兩次參與休閑項目的人數比例最高,達到了41.2%,這說明農村綠色休閑旅游項目對吸引游客再次參與有一定的作用,而首次參與的游客比例也高達31.2%,這說明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仍有較大的市場潛力。68.9%的游客表示僅會停留一個白天,人均消費主要集中在100~300元。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參與者以家庭為主,年齡以中、高年齡層為主。
endprint
從游客參與動機來看,主要有以下4個因素,總解釋變量達到80.67%。4個因素分別為:第一,身心放松與修養:主要包括心理放松,身體放松,緩解壓力,遠離都市,解釋變量達到28.80%;第二,人際關系處理及培養:主要包括結識新朋友,維護朋友感情,解釋變量比例為17.23%;第三,學習類因素:主要包括學習周邊事物,體驗農村生活,挑戰自我能力,解釋變量為11.48%;第四,親情培養,主要是與家人相處增進歸屬感,解釋變量為23.16%。從信息來源來看,三大信息來源比例為91.45%,主要為:第一,大眾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獲取方式,比例為62.74%;第二,參考他人意見,主要是指參考親朋好友意見,旅行社資料等,比例為18.95%;第三,專業渠道,主要是指通過翻閱專業書籍等方式獲取,比例為9.76%。從評價標準來看,游客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解釋變量比例達到87.50%:項目環境與設施,比例為23.80%;團體參與程度,比例為38.40%;遠離人群的生活體驗,比例為25.30%。
3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制約因素分析
綜合上述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消費體驗與硬件設施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根據四川省當前休閑項目的開發程度,目前仍然存在制約其發展的多重因素。
3.1規模較小,難以實現規模效應
規模較小,難以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11]。通過對四川省部分地區農業休閑項目的考察可以發現,休閑項目分布較為分散,均處在各自為戰的階段,規模相對較小,目標市場定位并不明確,且項目實施之前差異性較小,同質性過強,大大限制了參與者的二次參與積極性。由于農業綠色休閑項目僅處于起步階段。其本身的規模與行業競爭格局決定了其無法將農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造成項目缺乏競爭力,一方面無法滿足當前休閑項目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難以發揮拓展潛在市場的作用。在此情況下,該產業難以帶動有效的農村人口就業,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難以發揮有效作用,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3.2管理水平有限,影響整體形象
管理水平不高可能會損傷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形象,未來形象的扭轉需要更加巨大的投入。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安全隱患。目前很多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主要是自發設立,因此其在安全設施上并未做好充分準備;第二,從業人員普遍缺乏從業應有的安全、衛生以及服務意識,影響消費者的參與感知;第三,衛生條件未能標準化。此外,由于淡旺季與不同資源間的差異導致資源大量浪費,而在這種資源差異基礎上出現的亂定價以及亂拉客問題導致消費者感知滿意程度大大降低。這種管理水平的缺陷直接制約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農村居民參與第三產業的積極性,制約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
3.3產業鏈不完整,不利于持續發展
當前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普遍采取農家樂與景點觀光的模式,而在休閑農業發展的產業鏈中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有效延伸,大多數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仍然只停留在采摘、觀賞、垂釣等最基本活動的基礎上,缺乏相關產業的有效支持[12]。大多數從業者相對短視,僅注重眼前利益,其產品提供僅限于住宿餐飲等,缺乏產品持久動力。
4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新模式及策略探討
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是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發展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是實現農業產業化,進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
4.1加強合理規劃和布局
從源頭上,要始終在城鄉一體化的框架下對農村綠色休閑項目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根據四川省對現代農業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農村綠色生態項目需要在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以城鄉統籌為導向,實現人文、自然與經濟的合理融合。
4.2實現資源整合優化
要整合資源塑造個性,培育優質項目集群。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整合資源,充分發掘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功能,將其從單純的度假向度假與觀光相結合發展,積極引導附近農村綠色觀光項目的整合,形成綠色觀光項目的產品圈,從而延長消費者參與的時間[13]。同時,要積極利用觀光圈內各家的特色和資源,提升項目自身的軟件和硬件水平,完善標準化服務流程,進而形成市場主體多元化,規模層次多樣化,激發農村綠色休閑產業活力。
4.3有效延伸產業鏈
根據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仍然以粗放型為主,休閑項目產品具有較強的局限性,僅集中于農產品輕接觸類項目(如采摘、垂釣等),但實際上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具有潛在產業鏈延伸,只有把握了這些潛在的產業鏈部分才能夠充分實現以點帶面地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14]。建議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與種子研發培育、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相結合,打造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產-游-銷一條龍,進而更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能夠吸引優質人才回流農村,為城鄉一體化做好人才儲備。
4.4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要充分利用四川省優質旅游資源,將旅游資源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相結合。四川省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多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以及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高山、山地、峽谷、盆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溫泉瀑布、喀斯特地形等一應俱全。目前四川省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4處(黃龍、九寨溝、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國家4A級旅游景區17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國際級自然保護區25個。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多變的地貌特征以及四川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的分布,都決定了四川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將旅游資源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相結合,實現觀光休閑的二合一效應。建議以九寨溝、黃龍景區為試點,開發周邊農村相應的綠色休閑項目,實現觀光資源對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完美支撐。
參考文獻:
[1] SHARPLEY R.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J]. Tourism Management,2002, 23(3):233-244.
[2] HOHN H J H. Agritourism——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alaysi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ies[J]. Geography & Development, 1994,44:40-58.
[3] 馮雷,解慧,孔祥敏.城市郊區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2):116-120.
[4] BOGETOFT P, OLESEN H B. Ten rules of thumb in contract design: Lessons from Danish agriculture[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29(2):185-204.
[5] FRANK S D, HENDERSON D R. Transaction cost as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U. S. food industr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941-950.
[6] KNOEBER C R, THURMAN W N.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Risk and risk shifting in the broiler industr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3):486-496.
[7] GALIZZI G, VENTURINI L. 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M]. New York: Physica-Verlag, 1999.
[8] 張前程.農村生產合作組織對農業產業化的推動機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6):1-4.
[9] 周立群,曹利群.農村經濟組織形態的演變與創新——山東萊陽市農業產業化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2001(1):69-75,83.
[10] 吳璽玫.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組織結構形式探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45.
[11] 李元元,楊潔.基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策略[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67-69.
[12] 胡新艷,沈中旭.“公司+農戶”型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契約治理的個案研究[J].經濟縱橫,2009(12):83-86.
[13] 高強,高仁德,丁慧媛.農民組織化與農業產業化聯動發展機制研究——基于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2(1):85-90.
[14] 馮雷,崔月華.論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及城鄉一體化的關系[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4):21-22.
endprint
從游客參與動機來看,主要有以下4個因素,總解釋變量達到80.67%。4個因素分別為:第一,身心放松與修養:主要包括心理放松,身體放松,緩解壓力,遠離都市,解釋變量達到28.80%;第二,人際關系處理及培養:主要包括結識新朋友,維護朋友感情,解釋變量比例為17.23%;第三,學習類因素:主要包括學習周邊事物,體驗農村生活,挑戰自我能力,解釋變量為11.48%;第四,親情培養,主要是與家人相處增進歸屬感,解釋變量為23.16%。從信息來源來看,三大信息來源比例為91.45%,主要為:第一,大眾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獲取方式,比例為62.74%;第二,參考他人意見,主要是指參考親朋好友意見,旅行社資料等,比例為18.95%;第三,專業渠道,主要是指通過翻閱專業書籍等方式獲取,比例為9.76%。從評價標準來看,游客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解釋變量比例達到87.50%:項目環境與設施,比例為23.80%;團體參與程度,比例為38.40%;遠離人群的生活體驗,比例為25.30%。
3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制約因素分析
綜合上述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消費體驗與硬件設施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根據四川省當前休閑項目的開發程度,目前仍然存在制約其發展的多重因素。
3.1規模較小,難以實現規模效應
規模較小,難以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11]。通過對四川省部分地區農業休閑項目的考察可以發現,休閑項目分布較為分散,均處在各自為戰的階段,規模相對較小,目標市場定位并不明確,且項目實施之前差異性較小,同質性過強,大大限制了參與者的二次參與積極性。由于農業綠色休閑項目僅處于起步階段。其本身的規模與行業競爭格局決定了其無法將農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造成項目缺乏競爭力,一方面無法滿足當前休閑項目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難以發揮拓展潛在市場的作用。在此情況下,該產業難以帶動有效的農村人口就業,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難以發揮有效作用,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3.2管理水平有限,影響整體形象
管理水平不高可能會損傷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形象,未來形象的扭轉需要更加巨大的投入。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安全隱患。目前很多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主要是自發設立,因此其在安全設施上并未做好充分準備;第二,從業人員普遍缺乏從業應有的安全、衛生以及服務意識,影響消費者的參與感知;第三,衛生條件未能標準化。此外,由于淡旺季與不同資源間的差異導致資源大量浪費,而在這種資源差異基礎上出現的亂定價以及亂拉客問題導致消費者感知滿意程度大大降低。這種管理水平的缺陷直接制約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農村居民參與第三產業的積極性,制約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
3.3產業鏈不完整,不利于持續發展
當前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普遍采取農家樂與景點觀光的模式,而在休閑農業發展的產業鏈中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有效延伸,大多數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仍然只停留在采摘、觀賞、垂釣等最基本活動的基礎上,缺乏相關產業的有效支持[12]。大多數從業者相對短視,僅注重眼前利益,其產品提供僅限于住宿餐飲等,缺乏產品持久動力。
4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新模式及策略探討
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是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發展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是實現農業產業化,進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
4.1加強合理規劃和布局
從源頭上,要始終在城鄉一體化的框架下對農村綠色休閑項目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根據四川省對現代農業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農村綠色生態項目需要在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以城鄉統籌為導向,實現人文、自然與經濟的合理融合。
4.2實現資源整合優化
要整合資源塑造個性,培育優質項目集群。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整合資源,充分發掘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功能,將其從單純的度假向度假與觀光相結合發展,積極引導附近農村綠色觀光項目的整合,形成綠色觀光項目的產品圈,從而延長消費者參與的時間[13]。同時,要積極利用觀光圈內各家的特色和資源,提升項目自身的軟件和硬件水平,完善標準化服務流程,進而形成市場主體多元化,規模層次多樣化,激發農村綠色休閑產業活力。
4.3有效延伸產業鏈
根據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仍然以粗放型為主,休閑項目產品具有較強的局限性,僅集中于農產品輕接觸類項目(如采摘、垂釣等),但實際上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具有潛在產業鏈延伸,只有把握了這些潛在的產業鏈部分才能夠充分實現以點帶面地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14]。建議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與種子研發培育、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相結合,打造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產-游-銷一條龍,進而更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能夠吸引優質人才回流農村,為城鄉一體化做好人才儲備。
4.4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要充分利用四川省優質旅游資源,將旅游資源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相結合。四川省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多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以及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高山、山地、峽谷、盆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溫泉瀑布、喀斯特地形等一應俱全。目前四川省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4處(黃龍、九寨溝、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國家4A級旅游景區17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國際級自然保護區25個。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多變的地貌特征以及四川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的分布,都決定了四川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將旅游資源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相結合,實現觀光休閑的二合一效應。建議以九寨溝、黃龍景區為試點,開發周邊農村相應的綠色休閑項目,實現觀光資源對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完美支撐。
參考文獻:
[1] SHARPLEY R.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J]. Tourism Management,2002, 23(3):233-244.
[2] HOHN H J H. Agritourism——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alaysi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ies[J]. Geography & Development, 1994,44:40-58.
[3] 馮雷,解慧,孔祥敏.城市郊區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2):116-120.
[4] BOGETOFT P, OLESEN H B. Ten rules of thumb in contract design: Lessons from Danish agriculture[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29(2):185-204.
[5] FRANK S D, HENDERSON D R. Transaction cost as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U. S. food industr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941-950.
[6] KNOEBER C R, THURMAN W N.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Risk and risk shifting in the broiler industr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3):486-496.
[7] GALIZZI G, VENTURINI L. 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M]. New York: Physica-Verlag, 1999.
[8] 張前程.農村生產合作組織對農業產業化的推動機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6):1-4.
[9] 周立群,曹利群.農村經濟組織形態的演變與創新——山東萊陽市農業產業化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2001(1):69-75,83.
[10] 吳璽玫.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組織結構形式探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45.
[11] 李元元,楊潔.基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策略[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67-69.
[12] 胡新艷,沈中旭.“公司+農戶”型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契約治理的個案研究[J].經濟縱橫,2009(12):83-86.
[13] 高強,高仁德,丁慧媛.農民組織化與農業產業化聯動發展機制研究——基于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2(1):85-90.
[14] 馮雷,崔月華.論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及城鄉一體化的關系[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4):21-22.
endprint
從游客參與動機來看,主要有以下4個因素,總解釋變量達到80.67%。4個因素分別為:第一,身心放松與修養:主要包括心理放松,身體放松,緩解壓力,遠離都市,解釋變量達到28.80%;第二,人際關系處理及培養:主要包括結識新朋友,維護朋友感情,解釋變量比例為17.23%;第三,學習類因素:主要包括學習周邊事物,體驗農村生活,挑戰自我能力,解釋變量為11.48%;第四,親情培養,主要是與家人相處增進歸屬感,解釋變量為23.16%。從信息來源來看,三大信息來源比例為91.45%,主要為:第一,大眾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獲取方式,比例為62.74%;第二,參考他人意見,主要是指參考親朋好友意見,旅行社資料等,比例為18.95%;第三,專業渠道,主要是指通過翻閱專業書籍等方式獲取,比例為9.76%。從評價標準來看,游客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解釋變量比例達到87.50%:項目環境與設施,比例為23.80%;團體參與程度,比例為38.40%;遠離人群的生活體驗,比例為25.30%。
3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制約因素分析
綜合上述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消費體驗與硬件設施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根據四川省當前休閑項目的開發程度,目前仍然存在制約其發展的多重因素。
3.1規模較小,難以實現規模效應
規模較小,難以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11]。通過對四川省部分地區農業休閑項目的考察可以發現,休閑項目分布較為分散,均處在各自為戰的階段,規模相對較小,目標市場定位并不明確,且項目實施之前差異性較小,同質性過強,大大限制了參與者的二次參與積極性。由于農業綠色休閑項目僅處于起步階段。其本身的規模與行業競爭格局決定了其無法將農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造成項目缺乏競爭力,一方面無法滿足當前休閑項目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難以發揮拓展潛在市場的作用。在此情況下,該產業難以帶動有效的農村人口就業,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難以發揮有效作用,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3.2管理水平有限,影響整體形象
管理水平不高可能會損傷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形象,未來形象的扭轉需要更加巨大的投入。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安全隱患。目前很多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主要是自發設立,因此其在安全設施上并未做好充分準備;第二,從業人員普遍缺乏從業應有的安全、衛生以及服務意識,影響消費者的參與感知;第三,衛生條件未能標準化。此外,由于淡旺季與不同資源間的差異導致資源大量浪費,而在這種資源差異基礎上出現的亂定價以及亂拉客問題導致消費者感知滿意程度大大降低。這種管理水平的缺陷直接制約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農村居民參與第三產業的積極性,制約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
3.3產業鏈不完整,不利于持續發展
當前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普遍采取農家樂與景點觀光的模式,而在休閑農業發展的產業鏈中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有效延伸,大多數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仍然只停留在采摘、觀賞、垂釣等最基本活動的基礎上,缺乏相關產業的有效支持[12]。大多數從業者相對短視,僅注重眼前利益,其產品提供僅限于住宿餐飲等,缺乏產品持久動力。
4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新模式及策略探討
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是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發展農村綠色休閑項目是實現農業產業化,進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
4.1加強合理規劃和布局
從源頭上,要始終在城鄉一體化的框架下對農村綠色休閑項目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根據四川省對現代農業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農村綠色生態項目需要在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以城鄉統籌為導向,實現人文、自然與經濟的合理融合。
4.2實現資源整合優化
要整合資源塑造個性,培育優質項目集群。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整合資源,充分發掘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功能,將其從單純的度假向度假與觀光相結合發展,積極引導附近農村綠色觀光項目的整合,形成綠色觀光項目的產品圈,從而延長消費者參與的時間[13]。同時,要積極利用觀光圈內各家的特色和資源,提升項目自身的軟件和硬件水平,完善標準化服務流程,進而形成市場主體多元化,規模層次多樣化,激發農村綠色休閑產業活力。
4.3有效延伸產業鏈
根據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農村綠色休閑項目仍然以粗放型為主,休閑項目產品具有較強的局限性,僅集中于農產品輕接觸類項目(如采摘、垂釣等),但實際上農村綠色休閑項目具有潛在產業鏈延伸,只有把握了這些潛在的產業鏈部分才能夠充分實現以點帶面地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14]。建議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與種子研發培育、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相結合,打造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產-游-銷一條龍,進而更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能夠吸引優質人才回流農村,為城鄉一體化做好人才儲備。
4.4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要充分利用四川省優質旅游資源,將旅游資源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相結合。四川省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多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以及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高山、山地、峽谷、盆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溫泉瀑布、喀斯特地形等一應俱全。目前四川省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4處(黃龍、九寨溝、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國家4A級旅游景區17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國際級自然保護區25個。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多變的地貌特征以及四川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的分布,都決定了四川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將旅游資源與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相結合,實現觀光休閑的二合一效應。建議以九寨溝、黃龍景區為試點,開發周邊農村相應的綠色休閑項目,實現觀光資源對農村綠色休閑項目的完美支撐。
參考文獻:
[1] SHARPLEY R.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J]. Tourism Management,2002, 23(3):233-244.
[2] HOHN H J H. Agritourism——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alaysi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ies[J]. Geography & Development, 1994,44:40-58.
[3] 馮雷,解慧,孔祥敏.城市郊區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2):116-120.
[4] BOGETOFT P, OLESEN H B. Ten rules of thumb in contract design: Lessons from Danish agriculture[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29(2):185-204.
[5] FRANK S D, HENDERSON D R. Transaction cost as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U. S. food industr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941-950.
[6] KNOEBER C R, THURMAN W N.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Risk and risk shifting in the broiler industr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3):486-496.
[7] GALIZZI G, VENTURINI L. 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M]. New York: Physica-Verlag, 1999.
[8] 張前程.農村生產合作組織對農業產業化的推動機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6):1-4.
[9] 周立群,曹利群.農村經濟組織形態的演變與創新——山東萊陽市農業產業化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2001(1):69-75,83.
[10] 吳璽玫.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組織結構形式探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45.
[11] 李元元,楊潔.基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策略[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67-69.
[12] 胡新艷,沈中旭.“公司+農戶”型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契約治理的個案研究[J].經濟縱橫,2009(12):83-86.
[13] 高強,高仁德,丁慧媛.農民組織化與農業產業化聯動發展機制研究——基于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2(1):85-90.
[14] 馮雷,崔月華.論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及城鄉一體化的關系[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4):21-2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