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爽+彭紅霞
摘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分析了1994年以來我國國內游發展現狀及基本特征,利用LMDI模型對我國國內游發展進行因素分解,結果表明,①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因素均促進了我國國內旅游的快速發展,與1995年相比,4因素分別使2010年國內游總收入累積增加了23.67%、26.30%、404.91%和27.89%;②各因素作用規律存在一定差異,其中,產業內結構因素年際波動性較強,產業間結構因素呈“M”形分布規律,經濟水平因素的促進效應逐年放大;人口規模因素呈現“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階段變化特征。
關鍵詞:國內游;發展特征;驅動因素;LMDI模型
中圖分類號:F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9-2116-05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hina′s Domestic Tourism
QIN Shuang, PENG Hong-xi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omestic travel since 1994. On this basis, LMDI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domestic trave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a′s domestic tourism has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from 1995 to 2010 mainly due to the intra-industr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level and population size. The total domestic travel income was cumulatively increased by 23.67%, 26.30%, 404.91% and 27.89%. There we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Intra-industry structural factor had strong inter-annual volatility. Industry structure factor presented“M”-type distribution.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economic level had enlarged year after year. Population size factor presented three-stage variation of “up-down-up”.
Key words: domestic travel;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driving factor; LMDI model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國國內旅游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增加國民經濟收入,直接或間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業、郵電業發展,促進文物古跡、民間藝術、風景園林的發展,使一些“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提升地區知名度等[1,2]。鑒于國內旅游業對于國民經濟的重要性,越來越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其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極具代表性的研究結論。趙東喜[3]基于1997-2006年我國31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了決定省際入境旅游發展狀況的主要因素,結果表明在全國范圍內,入境旅游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省區經濟、對外開放和交通設施,但東、中、西部區域層次的決定因素卻不盡相同。馬曉龍[4]從經營績效角度對城市旅游發展的階段及其演化特征進行了分析,發現隨著時間的演化,越來越多城市的旅游開始處于規模收益遞減階段;而在空間上,這些處于規模收益遞減的城市多位于東部發達地區。左冰[5]以經濟增長理論的進展為基礎,使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的歷史面板數據,結合旅游的經濟特性,分析了影響中國旅游經濟增長的諸多要素及其貢獻程度,結果表明,要素投入特別是資本投入是推進中國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導因素,而技術進步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戈冬梅等[6]以江西省為例,分析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與旅游資源稟賦是導致其國內旅游業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宋慧林等[7]運用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了中國省域旅游創新與旅游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二者呈現顯著空間集聚性,旅游創新不僅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的增長,還通過空間傳導機制對鄰近區域的旅游經濟產生正向的溢出效應。丁建軍等[8]對我國31個省(市、區)旅游產業發展潛力進行了時空分析,研究表明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呈現增長態勢,并在空間上表現為東部較強、中部和東北部次之、西部較弱的非均衡格局。
總體而言,當前對國內旅游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省際研究、旅游效益、與經濟間的關系、影響因素以及發展潛力等方面。其中,在國內旅游影響因素的研究上,多選擇傳統的回歸方法,研究結果雖具有一定價值,但也存在兩點不足:一是自變量選擇隨機性較強,缺乏必要的理論推導;二是不能以較好的數值形式衡量各個因素對國內游發展的影響程度。與此同時,由于缺少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宏觀性研究(如發展現狀、階段特征),極大制約了研究視野的拓展。鑒于此,本研究首先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分析1994年以來我國國內游的發展現狀,并分析其階段特征;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LMDI模型,對國內游發展的驅動因素進行分解,并以數值的形式量化各個因素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影響程度;最后,基于研究結論展開討論。
1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1.1國內游發展驅動因素分解方法
本研究采用對數平均D式指數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對我國國內游發展情況進行因素分解。LMDI方法滿足因素可逆,能消除殘差項,克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后存在殘差項或對殘差項分解不當的缺點,使模型更具說服力[9]。同時,在LMDI方法中,分部門效應加總與總效應保持一致,即不同的分部門效應總和與各個部門作用于總體水平上獲得的總效應相一致,這一點在多層次分析中十分有用[10]。目前,LMDI模型已在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11]、能源消費增長效應分析[12]、水資源利用變動分析[13]、R&D投入與經濟增長驅動關系研究[14]、農村勞動力數量變化影響研究[15]等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
endprint
遵循LMDI分析框架,并結合中國國內旅游發展實際情況,可采用以下基本公式對國內游收入實施分解:
TI=■×■×■×P
EI=■,CI=■,SI=■(1)
式(1)中,TI、SGDP、GDP、P分別表示我國國內游收入、第三產業產值、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總量。EI、CI、SI分別為產業內結構因素、產業間結構因素和經濟水平因素。LMDI方法采用“乘積分解”和“加和分解”兩種方法進行分解,兩種方法最終分解結果是一致的。對于公式(1)所示模型,設基期國內游收入為TI0,T期總量為TIt,用下標tot表示總的變化。采用加和分解,將差分分解為[16]:
△TItot=TIt-TI0
各分解因素貢獻值的表達式分別為:
△EI=■■ln■;
△CI=■■ln■;
△SI=■■ln■;
△P=■■ln■。
總效應為:△TItot=TIt-TI0=△EI+△CI+△SI+△P
1.2數據來源及處理
旅游人數、旅游收入、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人口數量均出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人均旅游花費是基于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計算而來。考慮到經濟發展中價格不斷變化的因素,以實價計算的產值不能進行縱向對比,故采用GDP可比價,以1994年作為價格基準年;同時,鑒于旅游收入缺乏相應的可比價數據,但在產業結構中屬于第三產業,故利用第三產業實際GDP與名義GDP間差值計算出歷年第三產業的通貨膨脹率,然后在旅游收入名義增長率的基礎上減去該通貨膨脹率,即得出各年國內旅游業實際收入。
2結果與分析
2.1我國國內游發展一般性分析
2.1.1旅游人數不斷增加由圖1可知,1994年以來國內游人數總體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由524百萬人次增至2010年的2 103百萬人次,16年間增長了3.01倍,年均遞增9.07%。考慮到增速差異,以2003年為節點,可劃分為兩個階段:1994-2002年為第一階段,旅游總人數平穩增長,由524百萬人次增至878百萬人次,8年間增長了67.56%,年均遞增6.66%;2003-2010年為第二階段,增速明顯加快,旅游總人數由870百萬人次增至2 103百萬人次,7年間增長了141.72%,年均遞增13.44%。2003年旅游人數較2002年減少了8百萬人次,是惟一一個總人數出現下降的年份,這主要是受當年“非典”的影響,許多居民放棄了出行,“五一”黃金周也被迫取消,旅游業受到極大沖擊。
2.1.2旅游收入屢創新高為消除通貨膨脹影響,旅游收入將依照1994年不變價進行比較。由圖2可知,與國內游人數變化軌跡基本一致,1994年以來國內游收入也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總收入由1994年的1 023.51億元增至2010年的5 964.61億元,16年間增長了4.83倍,年均遞增11.65%。至于階段特征,同樣以2003年為節點,劃分為兩個階段,不過增速較為接近,不像旅游人數差距那么明顯。其中,1994-2002年,旅游收入由1 023.51億元增至2 687.99億元,8年間增長了162.62%,年均遞增12.83%;2003-2010年,旅游收入由2 312.27億元增至5 964.61億元,7年間增長了157.95%,年均遞增14.50%。2003年由于受旅游人數減少以及“五一”黃金周取消的影響,旅游收入較2002年減少了375.72億元,降幅高達13.98%,遠高于同期旅游人數降幅,這主要是因為“五一”黃金周的取消使國內遠距離旅游受到較大影響,進而導致旅游總收入大幅減少。
2.1.3人均旅游花費總體平穩,城鄉差距逐步縮小所謂人均旅游花費,即人們出行旅游每人次所耗費的貨幣價值量,也就是國內游總收入除以國內旅游總人次。由圖3可知,1994年以來人均旅游花費在保持了幾年上升勢頭之后,有小幅下降并逐漸趨于平穩。其中,1994-2001年為上升期,人均旅游支出由195.33元增至317.26元,7年間增長了62.42%,年均遞增7.17%;2001-2003年為下降期,人均旅游支出由317.26元降至265.78元,兩年間減少了16.23%,年均遞減8.47%;2003-2010年為平穩期,人均旅游花費維持在270元左右。進一步通過計算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旅游支出比值來比較城鄉居民旅游花費情況,由圖3可知,總體呈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二者之比由1994年的7.56降至2010年的2.89,16年間城鄉旅游支出比縮小了61.77%,具體到各個階段,經歷了平穩期(1994-1996年)、快速下降期(1996-1999年)、緩慢回升期(1999-2007年)、下降期(2007-2010)4個階段。
2.2我國國內游發展驅動因素分析
基于LMDI模型以及所搜集的數據,分析得出我國國內游發展驅動因素分解結果(表1)。
由表1可知,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因素均推進了我國國內游的快速發展,但具體到貢獻程度與作用規律,相互間存在一定區別。
1)產業內結構因素發揮的作用有限且波動性較強。與基期(1994年)相比,1995-2010年產業內結構因素使國內游總收入累計增加了23.67%(242.23億元)。但總體而言,一方面其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相比1994年,國內游總收入累計增加了4 941.10億元,但僅有4.90%源于產業內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年際波動性較強且階段性特征較為明顯,其中,2000-2003年、2005-2008年這兩個階段產業內結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游的發展,2003年更是導致國內游收入下挫602.25億元,這主要是由于當年我國暴發了“非典”,旅游出行頻率大幅降低,“五一”黃金周也被迫取消。
2)產業間結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游發展。相比1994年,產業間結構因素使我國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6.30%(269.18億元),是推動國內游發展的第三大因素,約合5.45%的國內游增加值源于我國三大產業間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優化。產業間結構因素對國內游促進作用的年際變化特征呈現“M”形分布規律:1995-2001年為第一階段,驅動效應處于波動性上升,由-11.08億元增加至43.16億元;2001-2003年為第二階段,驅動效應急速下降,迅速由正效應(43.16億元)轉變為負效應(-11.88億元);2003-2007年為第三階段,驅動效應快速回升,并持續增加,由-0.69億元增加至63.78億元;2007-2010年為第四階段,產業間結構對國內游的促進作用再度處于逐年遞減的態勢,2010年其驅動效應又一次為負,為-44.63億元,創歷年最差水平。
3)經濟水平的大幅提升是推進國內游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因素。與1994年相比,經濟因素累計使國內游總收入增加了404.91%(4 144.27億元),是推進我國國內游快速發展的最根本動因,具體到貢獻程度,高達83.87%的國內游增加值源于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得益于近些年來我國良好的經濟形勢,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在滿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同時,擁有了更多可用于豐富自身文化生活的剩余財富,而旅游則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在作用規律上,經濟因素產生的效用呈逐漸放大趨勢,1995年經濟因素僅使當年國內游收入增加104.91億元,而到了2010年這一數值已提高至523.48億元,年均遞增11.31%。
endprint
4)人口規模的擴張是促使國內游收入增加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口因素是促使國內游收入快速增長的第二大因素,與1994年基期相比,我國人口總量的增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7.89%(285.42億元),具體到貢獻份額,5.78%的國內游收入增加值源于我國人口規模的擴張。進一步研究表明,人口因素對國內游發展的促進作用呈現“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階段變化特征:1995-2000年為第一階段,驅動效應連續五年保持上升,由11.88億元增加至17.06億元;2000-2003年為第二階段,其驅動效應連續3年下降,由17.06億元降至14.99億元;2003-2010年為第三階段,除2006年之外,其他年份人口因素對國內游發展的推動作用處于上升態勢,由14.99億元增至26.54億元。
3結論與討論
3.1基本結論
1)1994年以來,我國國內游得到了蓬勃發展。一方面,旅游人數不斷增加,由524百萬人次增至2010年的2 103百萬人次,16年間增長了3.01倍,年均遞增9.07%;另一方面,旅游收入屢創新高,按1994年不變價計算,國內游總收入由1 023.51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5 964.61億元,16年間增長了4.83倍,年均遞增11.65%。具體到階段,除2003年因遭受“SARS”病毒沖擊受到一定影響之外,其他年份無論旅游人數還是旅游收入都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按1994年不變價計算的人均旅游支出雖略有起伏,但總體保持較為平穩的變化態勢,而城鄉居民人均旅游花費之比則處于縮小趨勢,由1994年的7.56下降至2010年的2.89,16年間縮小了61.77%。
2)利用LMDI模型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驅動因素進行分解可知,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大因素均促進了我國國內游的快速發展,但貢獻程度與作用規律存在一定差異。其中,1995-2010年產業內結構因素使國內游總收入累積增加了23.67%(242.23億元),其年際波動性較強且階段性特征較為明顯;產業間結構因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6.30%(269.18億元),呈現較為明顯的“M”形分布規律;經濟因素累計使國內游總收入增加了404.91%(4 144.27億元),其效用呈逐年放大趨勢;人口總量的增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7.89%(285.42億元),其作用效用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階段變化特征。
3.2討論
本研究在宏觀把握我國國內游發展現狀及階段特征的基礎上,運用LMDI模型,基于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大因素,對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解,以數值形式明確了各因素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實際貢獻程度,并歸納了各自效用發揮的階段變化特點。其研究視角的選擇、研究方法的運用均是對當前國內旅游問題研究的一個有效補充,同時也為類似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經驗借鑒。當然,限于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筆者自身水平的不足,該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缺少對國內游空間發展差異的必要闡述;對國內游發展動態變化特征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缺乏必要分析;由于LMDI模型采用的是全因素分解模式,各因素被完全割裂開來,相互間可能存在的聯系也被忽視。而接下來筆者將會就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建強.淺談國內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J].旅游科學,1994(4):13-15.
[2] 鄧祝仁.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及相關問題——以桂林旅游業的發展為例[J].旅游學刊,1998,13(4):9-12.
[3] 趙東喜.中國省際入境旅游發展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數據分析[J]. 旅游學刊,2008,23(1):41-45.
[4] 馬曉龍.基于績效差異的中國主要城市旅游發展階段演化[J].旅游學刊,2009,24(6):25-30.
[5] 左冰.中國旅游經濟增長因素及其貢獻度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82-90.
[6] 戈冬梅,姜磊.江西省區域旅游發展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1,7(3):61-66.
[7] 宋慧林,宋海巖.中國旅游創新與旅游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旅游科學,2011,25(2):23-29.
[8] 丁建軍,朱群惠.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時空差異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2):52-61.
[9] 朱勤,彭希哲,陸志明,等.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12):2072-2079.
[10] 李國志,李宗植.中國農業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基于LMDI模型[J].農業技術經濟,2010(4):66-71.
[11] 郭朝先.中國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術[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4-9.
[12] 岳婷,龍如銀.基于LMDI模型的江蘇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效應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7):1266-1271.
[13] 張強,王本德,曹明亮.基于因素分解的水資源利用變動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2011,26(7):1209-1216.
[14] 王琴梅,殷培偉,姚宇.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驅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LMDI分解法[J].經濟經緯,2011(5):18-21.
[15] 何建新,舒宏應,田云.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測算及影響因素分解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專刊),2011,21(12):148-152.
[16] 田云,李波,張俊飚. 武漢市碳排放的測算及影響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5):88-92.
endprint
4)人口規模的擴張是促使國內游收入增加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口因素是促使國內游收入快速增長的第二大因素,與1994年基期相比,我國人口總量的增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7.89%(285.42億元),具體到貢獻份額,5.78%的國內游收入增加值源于我國人口規模的擴張。進一步研究表明,人口因素對國內游發展的促進作用呈現“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階段變化特征:1995-2000年為第一階段,驅動效應連續五年保持上升,由11.88億元增加至17.06億元;2000-2003年為第二階段,其驅動效應連續3年下降,由17.06億元降至14.99億元;2003-2010年為第三階段,除2006年之外,其他年份人口因素對國內游發展的推動作用處于上升態勢,由14.99億元增至26.54億元。
3結論與討論
3.1基本結論
1)1994年以來,我國國內游得到了蓬勃發展。一方面,旅游人數不斷增加,由524百萬人次增至2010年的2 103百萬人次,16年間增長了3.01倍,年均遞增9.07%;另一方面,旅游收入屢創新高,按1994年不變價計算,國內游總收入由1 023.51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5 964.61億元,16年間增長了4.83倍,年均遞增11.65%。具體到階段,除2003年因遭受“SARS”病毒沖擊受到一定影響之外,其他年份無論旅游人數還是旅游收入都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按1994年不變價計算的人均旅游支出雖略有起伏,但總體保持較為平穩的變化態勢,而城鄉居民人均旅游花費之比則處于縮小趨勢,由1994年的7.56下降至2010年的2.89,16年間縮小了61.77%。
2)利用LMDI模型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驅動因素進行分解可知,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大因素均促進了我國國內游的快速發展,但貢獻程度與作用規律存在一定差異。其中,1995-2010年產業內結構因素使國內游總收入累積增加了23.67%(242.23億元),其年際波動性較強且階段性特征較為明顯;產業間結構因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6.30%(269.18億元),呈現較為明顯的“M”形分布規律;經濟因素累計使國內游總收入增加了404.91%(4 144.27億元),其效用呈逐年放大趨勢;人口總量的增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7.89%(285.42億元),其作用效用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階段變化特征。
3.2討論
本研究在宏觀把握我國國內游發展現狀及階段特征的基礎上,運用LMDI模型,基于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大因素,對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解,以數值形式明確了各因素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實際貢獻程度,并歸納了各自效用發揮的階段變化特點。其研究視角的選擇、研究方法的運用均是對當前國內旅游問題研究的一個有效補充,同時也為類似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經驗借鑒。當然,限于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筆者自身水平的不足,該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缺少對國內游空間發展差異的必要闡述;對國內游發展動態變化特征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缺乏必要分析;由于LMDI模型采用的是全因素分解模式,各因素被完全割裂開來,相互間可能存在的聯系也被忽視。而接下來筆者將會就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建強.淺談國內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J].旅游科學,1994(4):13-15.
[2] 鄧祝仁.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及相關問題——以桂林旅游業的發展為例[J].旅游學刊,1998,13(4):9-12.
[3] 趙東喜.中國省際入境旅游發展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數據分析[J]. 旅游學刊,2008,23(1):41-45.
[4] 馬曉龍.基于績效差異的中國主要城市旅游發展階段演化[J].旅游學刊,2009,24(6):25-30.
[5] 左冰.中國旅游經濟增長因素及其貢獻度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82-90.
[6] 戈冬梅,姜磊.江西省區域旅游發展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1,7(3):61-66.
[7] 宋慧林,宋海巖.中國旅游創新與旅游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旅游科學,2011,25(2):23-29.
[8] 丁建軍,朱群惠.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時空差異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2):52-61.
[9] 朱勤,彭希哲,陸志明,等.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12):2072-2079.
[10] 李國志,李宗植.中國農業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基于LMDI模型[J].農業技術經濟,2010(4):66-71.
[11] 郭朝先.中國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術[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4-9.
[12] 岳婷,龍如銀.基于LMDI模型的江蘇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效應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7):1266-1271.
[13] 張強,王本德,曹明亮.基于因素分解的水資源利用變動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2011,26(7):1209-1216.
[14] 王琴梅,殷培偉,姚宇.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驅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LMDI分解法[J].經濟經緯,2011(5):18-21.
[15] 何建新,舒宏應,田云.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測算及影響因素分解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專刊),2011,21(12):148-152.
[16] 田云,李波,張俊飚. 武漢市碳排放的測算及影響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5):88-92.
endprint
4)人口規模的擴張是促使國內游收入增加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口因素是促使國內游收入快速增長的第二大因素,與1994年基期相比,我國人口總量的增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7.89%(285.42億元),具體到貢獻份額,5.78%的國內游收入增加值源于我國人口規模的擴張。進一步研究表明,人口因素對國內游發展的促進作用呈現“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階段變化特征:1995-2000年為第一階段,驅動效應連續五年保持上升,由11.88億元增加至17.06億元;2000-2003年為第二階段,其驅動效應連續3年下降,由17.06億元降至14.99億元;2003-2010年為第三階段,除2006年之外,其他年份人口因素對國內游發展的推動作用處于上升態勢,由14.99億元增至26.54億元。
3結論與討論
3.1基本結論
1)1994年以來,我國國內游得到了蓬勃發展。一方面,旅游人數不斷增加,由524百萬人次增至2010年的2 103百萬人次,16年間增長了3.01倍,年均遞增9.07%;另一方面,旅游收入屢創新高,按1994年不變價計算,國內游總收入由1 023.51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5 964.61億元,16年間增長了4.83倍,年均遞增11.65%。具體到階段,除2003年因遭受“SARS”病毒沖擊受到一定影響之外,其他年份無論旅游人數還是旅游收入都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按1994年不變價計算的人均旅游支出雖略有起伏,但總體保持較為平穩的變化態勢,而城鄉居民人均旅游花費之比則處于縮小趨勢,由1994年的7.56下降至2010年的2.89,16年間縮小了61.77%。
2)利用LMDI模型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驅動因素進行分解可知,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大因素均促進了我國國內游的快速發展,但貢獻程度與作用規律存在一定差異。其中,1995-2010年產業內結構因素使國內游總收入累積增加了23.67%(242.23億元),其年際波動性較強且階段性特征較為明顯;產業間結構因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6.30%(269.18億元),呈現較為明顯的“M”形分布規律;經濟因素累計使國內游總收入增加了404.91%(4 144.27億元),其效用呈逐年放大趨勢;人口總量的增加使國內游收入累計增加了27.89%(285.42億元),其作用效用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階段變化特征。
3.2討論
本研究在宏觀把握我國國內游發展現狀及階段特征的基礎上,運用LMDI模型,基于產業內結構、產業間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4大因素,對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解,以數值形式明確了各因素對我國國內游發展的實際貢獻程度,并歸納了各自效用發揮的階段變化特點。其研究視角的選擇、研究方法的運用均是對當前國內旅游問題研究的一個有效補充,同時也為類似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經驗借鑒。當然,限于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筆者自身水平的不足,該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缺少對國內游空間發展差異的必要闡述;對國內游發展動態變化特征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缺乏必要分析;由于LMDI模型采用的是全因素分解模式,各因素被完全割裂開來,相互間可能存在的聯系也被忽視。而接下來筆者將會就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建強.淺談國內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J].旅游科學,1994(4):13-15.
[2] 鄧祝仁.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及相關問題——以桂林旅游業的發展為例[J].旅游學刊,1998,13(4):9-12.
[3] 趙東喜.中國省際入境旅游發展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數據分析[J]. 旅游學刊,2008,23(1):41-45.
[4] 馬曉龍.基于績效差異的中國主要城市旅游發展階段演化[J].旅游學刊,2009,24(6):25-30.
[5] 左冰.中國旅游經濟增長因素及其貢獻度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82-90.
[6] 戈冬梅,姜磊.江西省區域旅游發展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1,7(3):61-66.
[7] 宋慧林,宋海巖.中國旅游創新與旅游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旅游科學,2011,25(2):23-29.
[8] 丁建軍,朱群惠.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時空差異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2):52-61.
[9] 朱勤,彭希哲,陸志明,等.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12):2072-2079.
[10] 李國志,李宗植.中國農業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基于LMDI模型[J].農業技術經濟,2010(4):66-71.
[11] 郭朝先.中國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術[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4-9.
[12] 岳婷,龍如銀.基于LMDI模型的江蘇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效應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7):1266-1271.
[13] 張強,王本德,曹明亮.基于因素分解的水資源利用變動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2011,26(7):1209-1216.
[14] 王琴梅,殷培偉,姚宇.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驅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LMDI分解法[J].經濟經緯,2011(5):18-21.
[15] 何建新,舒宏應,田云.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測算及影響因素分解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專刊),2011,21(12):148-152.
[16] 田云,李波,張俊飚. 武漢市碳排放的測算及影響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5):88-9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