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亮程
小巷通往田野
◎ 劉亮程

順著一條巷子往前走,經過鐵匠鋪、馕坑、燒土陶的作坊,不知不覺地,便進入一片果園或苞谷地,苞谷地里,草和作物和諧地生長著。
有人說,南疆農民懶惰,使地里長滿了草。我倒覺得這是一種生存態(tài)度。在許多地方,人們已經過于勤快,把大地改造得只適合人類自己居住。人們忙忙碌碌,從來不會為一只飛過頭頂的鳥想一想,它會在哪兒落腳,它的食物和水在哪里?那些對他們沒有用處的野草,全鏟除干凈,蟲子消滅光。在那里,除了人吃的糧食,土地再也沒有生長萬物的權利。
庫車農民的生活就像他們的民歌一樣緩慢而悠長。那些毛驢,一步三個蹄印地走在千年鄉(xiāng)道上,驢車上的人不緊不慢,再長的路,再要緊的事也是這種走法。不管太陽什么時候出來,又什么時候落山。田地里的雜草,就在他們的緩慢與悠然間生長出來,長到跟麥子一樣高。
在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心地長到老而不必擔心被人鏟除。人的糧食和毛驢愛吃的雜草長在同一塊地里。鳥在樹枝上筑巢,有時啄食半黃的麥粒,人睜一眼閉一眼。庫車的麥田里沒有麥草人,鳥連真人都不怕,敢落到人帽上。
一年四季,田野的氣息從那些彎曲的小巷吹進老城。杏花開敗了,麥穗揚花。桑子熟落時,葡萄下架。靠農業(yè)養(yǎng)活、以手工謀生的庫車老城,它的每一條巷子都通往果園和麥地。毛驢車,這種古老而可愛的交通工具,悠悠晃晃,載著人們在這塊綠洲上一年年地原地打轉,永遠跑不快,跑不了多遠,也永遠不需要跑多快、多遠。
(摘自《在新疆》浙江文藝出版社 圖/朱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