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理
健言Opinion
拉響地鐵健康警報
◎ 艾 理

目前,中國共有20個一線大中城市建設了地鐵網絡,11個二線城市的地鐵正在規劃中,現有的地鐵總長度達到了2652.45千米,搭乘人員數以億計。可以說,中國的城市交通已初步從“公交時代”邁向了“地鐵時代”。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草案)》向社會征求民意,其中提出了禁止在地鐵車廂內進食的硬性規定。“地鐵禁食”條款隨即引發了廣泛爭議,與此同時,地鐵帶來的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主要表現為“兩細一味”。一是以PM2.5為代表的細顆粒物,二是以H1N1、乙肝病毒等為代表的細菌病毒。還有一類,則是讓你難受的異味。
細顆粒
地鐵是空氣質量的“重災區”。因為人口密度大,通風效果差,在相對密閉的空間里,每分鐘就有500萬個小顆粒產生,如掉落的皮屑、打噴嚏的飛沫等。
倫敦國王學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本·巴勒特博士發現,地鐵的污染顆粒物還有來自車輪與軌道摩擦時產生的灰塵顆粒物,而站臺前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細 菌
車站內,高度密集的人群釋放出大量異味和二氧化碳,加之地鐵環境氣溫、濕度“適宜”,又無日光照射,十分有利于微生物的存活和病原微生物的傳播。不同健康狀況的個體組成人群,在地鐵中積聚和流動,可能使肺結核、流感、各種皮膚病、乙肝、痢疾等傳播開去。
異 味
除開顆粒與飛沫,車廂的異味對乘車人的健康也會造成威脅。中國人的餐飲習慣注定食物——尤其是早點——大多是有異味的。中國人口基數大,擠地鐵的人非常多,地鐵車廂內空間狹小,氣味熏人在所難免。若是其中有暈車的人,聞到這樣的異味,就很容易嘔吐,這會讓車內的空氣質量雪上加霜。
專家建議:
根據本·巴勒特博士的研究,在站臺上等車時,PM2.5的污染是最需要注意的,這時,PM2.5口罩的登場就必不可少。
在乘坐地鐵時,乘客處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細小顆粒物的危害較小,可車廂的擁擠、狹窄,會使得細菌和病毒的流動比外界更加活躍,因此,選用PM2.5口罩、N95口罩、醫用口罩,防護效果比較好。
以下是目前主流口罩類型的防護功能圖。
其中,“√”代表防護功能較好,“×”代表不能防護,“√”表示防護效果一般。

然而,如果口罩被呼出的熱氣或唾液弄濕,其阻隔細菌與顆粒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所以,最好多備幾只口罩,以便替換使用。此外,戴口罩的時間不能太長,不然容易產生呼吸道方面的問題。
在地鐵車廂的昏暗環境中,循環播放的車廂廣告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光污染。
不少市民在接受調查時說,他們每天乘地鐵出行,因此得每天忍受著地鐵里各種商業廣告的視覺污染,頗感煩厭和無奈。地鐵站臺上的廣告大多是一些美容、減肥等女性用品,而且專選顯眼的位置,令人無法回避。進了車廂,里面的電視廣告也是頻密而反復,非常乏味。
不論是靜態的熒光屏廣告還是動態的電視廣告,它們所依靠的都是強光刺激帶來的吸引力。強光刺激不僅會造成心理上的煩躁、不安,更有視覺和其他健康危害。熒光燈的頻繁閃爍會迫使瞳孔頻繁縮放,造成眼部疲勞,甚至使視力受到影響。強光刺激還會干擾大腦中樞神經,使人感到頭暈目眩,出現惡心嘔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專家建議:
對地鐵里的光污染,有兩種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一種是佩戴墨鏡與防護鏡,一種就是睡眠眼罩。其中,眼罩推薦在上車落座后使用。
選眼罩也有講究,最好選擇天然、柔軟的棉質產品。深色眼罩能起到更好的避光作用。


在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冷氣和暖氣是人們選擇地鐵出行時的又一重要因素。
夏季,很多中老年乘客原本有頸椎舊疾,如果脖子長時間裸露于車廂內的冷氣中,局部肌肉會進行保護性收縮,以避免過分散熱。這樣,頸部張力便會增高,從而出現力的失衡,導致頸椎間隙變窄,神經、血管受壓,增加頸椎病發病的危險。
如果你喜歡在地鐵上小睡,感冒等疾病也容易乘虛而入。
專家建議:
感到車廂內冷?沒關系,一塊不大的披肩就能解決頸肩部的保暖問題。對于男性來說,簡單地豎起并扣好衣領或選擇一條樸素的薄圍巾,可達到阻擋冷風侵蝕脖頸的效果。
2013 年7月,俄羅斯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將莫斯科地鐵公司訴至莫斯科地方法院,理由是地鐵內噪音太大。為獲取證據,協會特地在貫穿莫斯科南北的7號線地鐵內進行噪聲試驗,測得數據為102分貝。這一結果表明,莫斯科地鐵的噪聲已對乘客的聽力產生威脅。
在聲學上,聲音達到50~60分貝就屬于較吵的環境;聲音達到70分貝就屬于噪聲級;噪聲達到80~90分貝,人們就會聽不清彼此的說話。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衛生署的噪聲指導標準,在100分貝的噪音環境中,普通人待的時間不得超過90秒,否則會有損聽力。
地鐵運行時帶來的噪音,從地鐵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健康隱患。我國的地鐵系統雖然沒有俄羅斯的地鐵系統陳舊,但城市之間也存在降噪處理水平不一的情況,大多數城市的地鐵在運行過程中的噪音在70~80分貝左右。為了不受干擾,人們通常喜歡在乘車時插著耳機聽音樂,并且容易在無意識中將音量開得很大,不知不覺中超過100分貝。長此以往,會對內耳聽覺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引發煩躁不安、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思維反應遲鈍等癥狀。
專家建議
:在車廂里,如果想拒絕各種各樣的噪音,隔音睡眠耳塞是個不錯的選擇。
隔音睡眠耳塞主要用于安眠,所以隔絕噪音的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它由柔軟的慢回彈材料制成,抗噪功能基本能達到甚至優于硅膠耳塞,因此質量比一般的勞保型耳塞要好。
作為新概念產品,隔音睡眠耳塞也是需要鑒別的。如果耳塞的質量不達標,則起不到安眠的效果。
如果想在地鐵上享受音樂,除了選擇品質有保障的耳機外,聽音樂的時間和音量都應該適宜。音樂的音量最好控制在40~60(20%~40%音量)分貝,以感覺舒適悅耳為宜。此外,每天使用耳機不宜超過3~4小時,最好每半小時就讓耳朵休息一會兒。
作者:余少鐳

有人說過,一座城市是否跟現代文明接軌,和城中有多少世界第幾的高樓大廈無關。看什么呢?一看公廁,二看交通。此次赴臺,我幾乎天天搭捷運,它讓我感嘆:臺北是怎樣的一座文明城市,臺灣又是怎樣的一個文明社會。
首先,無論大小,臺北所有的捷運站里都有洗手間,乘客完全不用擔心內急,更不會出現小孩在車廂里大小便的情景。站臺的咨詢臺備有急救箱,里面備有常用藥、繃布(繃帶)、立時貼(創可貼)等,旅客如有需要,可隨時免費取用。前幾天,我跟朋友騎車去淡水,不幸摔了一跤,右臂擦傷,就在淡水地鐵站享受了急救箱服務。
臺北捷運的車廂內外都有明文規定——不得飲食,喝水和嚼口香糖都不行,但沒看到有罰款或其他懲罰規定。嚼口香糖的一個都沒有,喝水的倒有一個——不好意思,正是在下。那天,我從忠孝新生站進捷運,等車時口渴,忘了規定,擰開瓶蓋就喝。這時,立馬有一個男人過來,細聲對我說:“先生,不好意思,這里不能喝水的。”我臉上一熱,趕緊道歉,而他卻像自己做錯事一樣,看都不看我一眼就走了——這是為我保留顏面。
至于排隊,就更不用說了。候車地面畫有白線,基本沒人站在線外的。上下捷運站的自動扶梯,所有人都靠右站成一排,空出左邊讓人通過。很多時候,左邊根本沒人走,也從不見有人站著。
更讓人感慨的還是在車廂里。臺北的公交車與捷運每節車廂都有幾排座位,用深藍色與其他座位區別開來,上面標著“博愛座”——給老弱病殘人士坐的。在臺北那幾天,我從忠孝新生站坐到淡水站,一位阿婆坐在博愛座上,她旁邊的位置一直空著——再多人站著,都沒人去坐那個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