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小瑩
滿世界找廁所
◎ 花小瑩
雖然“邂逅一座陌生的城市”是一件無比浪漫的事,但遇到“人有三急”的尷尬境地卻找不到廁所時,旅途也會變囧途。
在人們的印象中,歐洲國家處處整潔得像城堡和花園,其實并不是這樣。例如,巴黎人就經常戲稱巴黎地鐵、墻角散布著“巴黎的味道”。其原因,正是不少法國人熱衷于在街頭巷角“畫地圖”。
驢友宋小語曾在巴黎十區的街頭免費公廁排隊,她驚訝地發現,就在距廁所不遠處的墻角,一個男人已經滿不在乎地對墻“就地解決”,而旁邊的人視若無睹。
意大利的情況也沒好多少。無論是羅馬還是威尼斯,街頭的公共廁所一律收費每人1歐元。對于大多數“內急”的游客來說,硬幣并不是錢包里的標配。最終大多數人只能尷尬地走進咖啡店,買一杯2歐元的咖啡,并請求使用一下洗手間。
如果“廁所界”也有奧斯卡,日本肯定能捧得小金人。
日本的廁所不僅免費,而且干凈、舒適,設計美感十足,廁紙可以無限取用,洗手液、消毒紙巾、吹風機一應俱全。馬桶坐圈是用電預熱的,用完之后,摁動馬桶右側的電鈕,便有一股細小而壓力頗大的溫水水柱噴出,幫助沖洗,并用暖風烘干。水柱的壓力大小、水溫高低都可以調節。貼心的細節設計還包括“音姬”——按一個鈕,就會發出流水的聲音,以掩蓋人排泄時的聲音。
2012 年5月,楊懷玉開始亞非18國騎行。最讓人崩潰的如廁體驗發生在印度。從城市到鄉村,幾乎沒有公廁,當街便溺隨處可見。“印度人認為在家里修廁所不吉利,很多人家里都沒修建廁所。”
伊朗和黎巴嫩則給楊懷玉留下了較好的印象。在這兩個國家,公廁基本都是“蹲式”的,私密性非常好,供沖洗的水管是標配。
到了非洲,如廁進入“艱難模式”,骯臟程度無法想象。當然也有例外,在坦桑尼亞的國家公園內,每個休息處都配備干凈的廁所,巨大的送水車每天來來回回為各個廁所提供干凈的清水。“這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做到的。”
(摘自《壹讀》2014年第8期 圖/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