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油畫界,畫西藏題材的畫家不少,但像范一鳴這樣心無旁騖地只畫西藏題材的很少;并且,他的興趣點不是再現濃艷的風俗,而是刻畫高原人內心世界的精神影像。對范一鳴來說,藏區不僅是他創作靈感與素材的源泉,更是他身心生活的現實土壤。
美術評論家韓衛華這樣評價范一鳴的作品:“……陡然生澀的出現在眼前,堅硬得如同一塊頑石,灰頭土臉,卻又充滿元氣。仿若殉道者一般,艱難前行,卻閃爍著理性的光芒……命運沖出肉體的束縛,飄向非現實的時空。也許是這一度有過的天堂無邊浩瀚的美麗使范一鳴迷惘,使得他在反復描繪暈染的過程中品味著那份來自人物自身的苦澀和沉重,也使得畫家的勞作過程本身便具有了更多的精神意義,他在情感體驗過程中做著語言個性化的努力,使自然之物在藝術創作中真正回到自然。”在“綠色”成為噱頭、“回歸”成為廣告詞的消費自然時代,范一鳴的回歸是真正的回歸,回歸到身心與作品融為一體的創作?;貧w到自然人有敬畏的純潔。雖然在形式上,一鳴并不篤信哪種宗教,但他信命運,信天意,信精神,并坦然接受,虔誠守望。不僅他的作品充滿了宗教性的虔誠,他的整個身心也都阪依了高原。
范一鳴是福建人,1967年出生在大田,他的美術基礎是在三明打下的。90年代初,一鳴到中央美術學院進修,之后留下來當了北漂,想在都市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那些年,他始終沒有中斷探索和研究,試圖找到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他給自己的作品穿上過古典寫實、現代寫實、超寫實、超現實、印象派、象征派、意象派、裝飾派等許多種外衣,雖然也誕生了幾幅滿意的作品,但始終覺得跟自己隔著,尚未觸到靈魂最核心的東西。1999年,一鳴的創作陷入彷徨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抱著去高原“換換腦子”的動機,隨幾位老畫家去了一趟甘南,沒想到此行改變了他一生。
第一次踏上高原的土地,第一次呼吸雪山下的空氣,第一次離太陽那么近地沐浴陽光,第一次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原生狀態,藏區的一切對一鳴來說都是全新的,天,山,云,光,近在咫尺的雪山,像液化水晶的河流,讓人想投胎駿馬在上面撒歡的牧場;當然,還有藏族人的形象、面孔、服飾、色彩、神態和體態。在西藏,他驚愕地發現了一個幻想過、但并不知道存在的由精神主宰的純凈塵世。一鳴說:“也不知是應了前世的授記,還是冥冥中的牽引,當我滿懷熱望地第一次踏上高原土地,呼吸著氧氣稀薄、卻異常純凈的空氣時,竟覺得如此親近和似曾相識!連綿起伏的草場;層層錯錯如仙鏡般的峽谷;甘甜清冽的溪流;空靈的寺院;誦經的喇嘛;虔誠的朝圣者;質樸的牧民,隨著行走的進一步的深入,我不斷地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和她的居住者們那種千百年來一如既往的淡定與超脫?!?/p>
去西藏,說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潛意識中他早就懷揣了期待。上初中時,范一鳴有一次在《江蘇畫刊》上看到了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盡管那時他還沒拿過油畫筆,但畫面使他身心受到的震撼,一直持續至今。當時他就萌生出一個念頭:以后一定要去西藏。真到了藏區,他的感受多得難以表述,但狀態可以簡單、準確地歸結為兩個字:興奮。他看到風景興奮,看到藏族人興奮,每天醒來,為自己能在這里活著興奮,盡管他對那里的文化、歷史還了解得很少。對一鳴來說,西藏的一切都是嶄新的,與他過去經歷的事情無關,受過的教育無關,掌握的知識無關,接受的灌輸無關……無論有多少人去過那里,但對他而言,對范一鳴而言,這是他為自己發現的新大陸。
當時,他跟所有第一次去西藏的人一樣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束手無策,他用眼睛、用鏡頭、用速寫筆試圖捕捉一切,記下一切,這才意識到手腳的笨拙、語言的貧乏和大腦的無能。即便他的大腦有上百億的細胞,但竟然不夠他用來記憶一片云。讓一鳴的心靈最受沖擊的是看到西藏人磕等身長頭,每個人都滿頭滿臉滿身塵土,虔誠的表情和專注的神態,仿佛透射出光。一鳴說:“我被磕長頭人的眼神打動了,那么純凈,那么平和,沒有貪求,沒有僥幸,跟在內地廟宇里看到的燒香拜佛者截然不同?!?/p>
“在西藏,我看到的都是我想要的,重新喚起了我對繪畫的熱情。高原給我做了一次徹底的洗滌,我腦子里再沒有那么多的想法,覺得過去所謂追求個性、尋找風格都是以空對空的書生匠氣;從西藏回來,我的腦子變得干干凈凈,只有一個念頭,回到畫室,拿起畫筆?!睆母誓匣貋?,他創作了第一幅西藏題材的作品《小朗穆》,如受天啟,隨后又一口氣畫了《暖融融》、《卓瑪》和《天邊的歌》。
在藏區采風,他很尊重當地人的感受,而且做事情言而有信?;氐奖本麜颜掌春绵]寄到藏區。由于寄信不是總能寄到,保險起見,一鳴會在下次去時親手把照片交給當地人,當地人看到照片都興奮極了,像得了寶貝。一鳴說,西藏人誠實,非常守信,所以跟他們交往時,一定要言而有信。這樣當地人也會把你當做朋友一樣信任。由于他去甘南十分頻繁,不少當地人記住了他。他畫過的男孩已長成漢子,他畫過的女孩已當了母親,但是他,每次都還是同樣的打扮:綠氈帽,大棉襖,每個兜都塞得鼓鼓囊囊的攝影坎肩。一路上總能碰到跟他打招呼的熟人,感覺就像是回鄉探親。
隨著對西藏文化、宗教和風土人情的了解,范一鳴越發覺得自己的靈魂屬于那里。在蒼涼遼遠的高原上,在神圣宏大的寺院里,在真純粗獷的藏族人中,他感受了現代人匱乏的肉體雄渾和虔誠力量。西藏的草木山石花鳥人獸云霧陽光空氣和高原所有的一切,都具有某種崇高得令人敬畏、寂靜得振聾發聵的雕塑感,激活了畫家的藝術直覺和創作欲望。每次走下高原,他都感到精神的洗滌與重生,試圖用畫筆將他在高原所有的記憶、感覺和頓悟都凝存在山巖般沉寂的畫面里。他說:“我在作品里追求化石般的雕塑感,追求堅硬的感覺,傳達肉體可通過精神達到的永恒?!?/p>
凡是看過一鳴作品的人,都會被他刻畫的超時空的凝重所震動。他用沉實浪漫的色彩、肌理入微的筆觸和二度半空間的繪畫語言悉心經營出一個永恒的精神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不聞塵囂,不見物欲,希望如暴風雨一樣真實,沉郁的天光下彰顯靈魂的純凈,他找到的是現代人失去的樂園。文/余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