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艷,馬臻,鮑琢
論著·臨床
布魯桿菌病126例流行病情況與臨床特征分析
孫美艷,馬臻,鮑琢
目的分析布魯桿菌病流行情況及其臨床特征,以利于及時診斷與治療,防止其慢性化進展。方法收集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門診及住院診治的布魯桿菌病患者126例臨床資料并進行分析。結果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布魯桿菌病流行呈逐年增加態勢,流行高峰集中在4—6月份(60/126,47.62%),21~60歲為高發年齡(87/126,69.05%),發病以密切接觸牛羊者居多(111/126,88.10%),無接觸史散發者逐年增多。布魯桿菌病在臨床上以發熱、多汗、關節痛、乏力為主要癥狀,肝脾淋巴結腫大、神經損害、睪丸腫痛等為次要癥狀,極少部分患者出現血小板極度減少。結論布魯桿菌病臨床表現多樣且不典型,易使多器官受累,對患者身體造成極大的損害,應及早診斷及治療,防止其慢性化。
布魯桿菌病;臨床特征;流行情況
布魯桿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既往稱波浪熱,屬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范圍廣泛,為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有多種傳播途徑。近年來隨著各地區畜牧業及養殖業的迅速發展,牲畜數量大幅增多,牲畜及畜產品頻繁流動,該病發病率逐年回升,尤其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高。該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嚴重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布病慢性化發展,以減輕對人類的損害。現對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門診及住院診治的126例布病患者資料進行分析。
1.1 對象選擇 126例布病患者均符合“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1]:(1)有明確的流行病學接觸史;(2)有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急性期發熱、多汗、關節疼痛、乏力、神經損害等;(3)實驗室檢查:細菌培養、血清凝集試驗。
1.2 流行病學特點
1.2.1 發病季節及年發病:布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本組126例患者中,1~3月發病24例(19.05%),4~6月60例(47.62%),7~9月31例(24.60%),10~12月11例(8.73)。發病高峰在4~6月,占總發病人數的47.62%。126例患者中,2007年發病12例(9.53%),2008年17例(13.49%),2009年21例(16.67%),2010年23例(18.25%),2011年27例(21.43%),2012年26例(20.63%),年發病率有明顯的增高趨勢。見圖1、2。

圖1 發病月份分布

圖2 年發病情況
1.2.2 布病患者地區分布及職業特點:126例患者中烏蘭察布市38例(30.16%),鄂爾多斯市26例(20.64%),錫林郭勒盟23例(18.25%),烏海市14例(11.11%),包頭市11例(8.73%),呼和浩特市11例(8.73%),巴彥淖爾市3例(2.38%),阿拉善盟0例(0)。職業分布牧民36例 (28.57%),半農半牧者28例(22.22%), 獸醫及防疫員26例(20.63%),皮毛工12例(9.52%),擠奶工9例(7.15%),市民15例(11.91%)。有明確牛羊接觸者111例(88.10%),其中農牧民、獸醫防疫員、皮毛工及擠奶工均在無任何防護情況下直接接觸活的牛羊及其肉制品、分泌物、排泄物及皮毛。吮吸羊羔吮吸過的奶嘴幼兒5例,小學生5例在假期有與羊羔玩耍的經歷。無明確牛羊接觸史的15例患者曾食用涮羊肉、羊肉串、飲用鮮牛奶等感染。見圖3、4。

圖3 地區分布

圖4 患者職業特點
1.2.3 發病人群性別、年齡分布:126例患者中男79例,女47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齡分布:年齡2~81歲,其中≤10歲13例(10.32%),11~20歲9例(7.14%),21~60歲87例(69.05%),>60歲17例(13.49%),可見有勞動能力的人員發病率遠高于兒童和老人。見圖5。

圖5 發病年齡分布
1.3 臨床表現 126例患者中發熱103例(81.75%)體溫波動在38~41℃,呈弛張熱或熱型不規則,多在午后至凌晨發熱明顯。體溫變化與患者就診時間有關,發病早期體溫最高。發熱前無明顯寒戰,少部分患者口服普通退熱藥物無效;單純發熱無明顯布病流行病學接觸史及無布病相關臨床表現9例,普通抗感染治療無效,經過血培養布魯桿菌陽性確診3例、布魯桿菌凝集試驗陽性6例。多汗95例(75.40%),發熱后大汗(多在服退熱藥之前)。關節痛93例(73.81%),以全身大關節痛為主,如髖、骶髂、膝、肩、肘、腕關節等。疼痛的關節皮溫增高,局部有壓痛,無波動感。病程3~6周后固定于1~3個大關節,進行放射學檢查,關節腔內無積液。關節病變2~5年后出現關節畸形9例,活動受限。感覺乏力89例(70.6%),其中8例女性患者以乏力、心悸就診,以牛羊接觸史及布魯桿菌凝集試驗陽性確診。出現神經系統損害76例(60.32%),主要表現為腰骶、坐骨神經痛,其中18例患者出現跛行。 5例入院時出現癱瘓(腦脊髓膜受損),4例出現意識障礙(腦膜受損)。4例腦膜炎患者中的1例頭顱MR檢查發現同時伴腦出血。頭痛37例(29.37%),全身癥狀特別是高熱時頭痛加重,以額枕部為主。生殖系統損害51例(40.48%),以單側或雙側睪丸腫痛者41例,彩色超聲顯示單側或雙側睪丸腫大,有鞘膜積液。6例男性患者經彩色超聲診斷單側精索炎、輸精管炎,4例女性患者因下腹部墜痛及陰道分泌物增多(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通過詢問接觸史及布魯桿菌凝集試驗陽性確診。淺表淋巴結腫大45例(35.71%),以頸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為主,直徑分別為0.7~1.0cm及1.5~2cm,質地相對韌,無明顯觸痛。雙下肢瘀點7例(5.56%),追問病史發現5例患者為奶牛場擠奶工,2例患者家中養奶牛,無羊及豬接觸史。見圖6。

圖6 主要臨床表現與體征
1.4 輔助檢查 血常規檢查:WBC<4.0×109/L 42例(33.33%),PLT﹤100×109/L 35例(27.78%),<15×109/L 7例(5.56%)。生化學檢查:肝功能異常69例(54.76%),其中8例幼兒肝功能均異常。腹部B型超聲:肝腫大40例(31.75%),脾腫大29例(23.02%)。發熱>38.5℃患者51例,血細菌培養陽性16例。126例患者布魯桿菌凝集實驗虎紅平板試驗(RBPT)及試管法(SAT)均陽性。
1.5 治療與轉歸 126例中<8歲患兒8例給予頭孢噻肟鈉、利福霉素靜脈滴注,3~8d體溫降至正常。≥8歲患者給予利福霉素靜脈滴注加多西環素或利福平聯合多西環素口服,>18歲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左氧氟沙星口服。肝功能異常69例在保肝對癥治療基礎上給予抗布病藥物后肝功能得以恢復正常。結果:<18歲組均治愈,>18歲組,隨訪3~5年仍有21例患者感乏力,肩關節、膝關節、腰骶部疼痛,在季節交替或感冒受涼后明顯,其中18例出現消瘦、反應遲鈍,肘關節、膝關節變形,活動受限。
自1905年Boone在重慶首次對布魯桿菌做正式報道以來,世界上17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畜中已發現存在布病。布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每年4~6月份為布病發病高峰季節,高峰季節過后,從7月份至次年1月份有下降的趨勢,3月份開始回升。這種季節性發病高峰與羊產羔季節密切相關,羊的產羔季節多在春季,而人群發病的高峰在產羔季節后的2~3個月[2]。在我國布病疫情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得到了較好的控制[3],但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疫情又明顯回升[4]。1993年以來國內多個省市自治區出現人畜布病疫情,牧區及半農半牧地區尤為嚴重,2004年布病發病率較2003年增加87%[5]。2002—2006年內蒙古報告布病發病率升高近10倍,特別是2003—2005年發病率呈直線上升[6]。本資料中所見布病在2007—2012年呈逐年升高態勢,且2010年后發病人數明顯增高,布病疫情愈演愈烈。地區分布以烏蘭察布市發病人數最多,阿拉善盟無發病情況。布病發病逐年增加及地區性分布不均可能與布魯桿菌感染途徑、人群易感性、牛羊接觸幾率等密切相關。人群對布病普遍易感,以下三類人群高發:牧區的農牧民和獸醫、飲食過未經消毒滅菌乳制品及未經煮沸病畜肉類或接觸病畜皮毛的人群、與含菌標本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7]。近年來城市發病率也有所上升,多因進食乳制品或涮羊肉所致,成為食源性疾病[8,9]。通過飲食傳染者及兒童患者比接觸病畜而致病者癥狀輕且不典型,與報道一致[10]。羊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其次是牛。布病傳播途徑廣泛,接觸被布魯桿菌污染的牛羊及其分泌物、皮毛或飲食其肉制品及乳制品等可感染布魯桿菌。吮吸羊羔吮吸過的奶嘴及與羊羔玩耍也可發病。布病由于職業關系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近年由于女性職業的轉變,接觸牲畜幾率增高而女性發病率也有增高趨勢。有勞動能力的人員發病率遠高于老人和兒童。青壯年為家中主要勞動力,接觸牲畜幾率遠高于家中其他成員[11]。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農牧區留守老人及兒童有更多機會接觸牛羊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肉制品等,發病人數即增多。相關報道中也提示老年、青少年以及兒童的發病率也有增高的趨勢[12]。由此可見布病受侵人群除職業人群外,非職業人群發病率也不容忽視。
布魯桿菌為細胞內寄生菌,因抗生素與抗體不容易進入細胞內,所以出現臨床表現復雜多樣[13]。本研究中,發熱、多汗、關節痛及神經損害為布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單純發熱及多汗癥狀而普通抗生素無效應考慮此病。關節痛患者病情加重可出現關節畸形,活動受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此類患者多見于診斷不及時、因對疾病不了解不規律用藥的慢性化患者。布病乏力癥狀也較多見,且有明確牛羊接觸史、單純乏力、心悸癥狀時應進行布魯桿菌凝集實驗除外此病,以免誤診。神經系統損害以腰骶、坐骨神經痛為主,少數累及腦膜、腦脊髓膜,出現嚴重的后遺癥,部分患者需要長期康復治療。布病次要臨床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損害、肝脾腫大、淺表淋巴結腫大、肝酶異常、PLT減少等。布病以多系統損害表現為主,典型癥狀有發熱、多汗、關節痛、神經損害,除此之外還可出現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下降等生化學及血細胞的改變。臨床醫師應提高布病臨床診療知識,避免將咳嗽伴發熱、關節痛等癥狀的患者簡單地誤診為呼吸道感染、風濕病、骨病[14,15],延誤治療,使病情慢性化。
布病患者初次發病后在院外已經應用各種抗生素及退熱藥物,從而影響布病的熱型、體征及血培養結果,延誤患者的臨床治療,使患者的病情慢性化。本組隨訪3~5年患者中21例(16.67%)仍有癥狀,18例患者勞動能力降低。也有報道布病反復發作喪失勞動能力[16]、精神抑郁、失眠等[17],生命質量下降[18,19]。
為有效降低布病的發病率、擴散流行及防止其慢性化,應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加強宣傳布病防治知識,加強動物檢疫和免疫工作。對農牧區高發人群進行疫苗接種,對獸醫、皮毛工、擠奶工、一線防疫員等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給予免疫接種,工作場所進行消毒,發放防護用具、降低工作中感染布病的幾率。對幼兒、學生的家長進行布魯桿菌病宣教,減少兒童發病率。對牛、羊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病畜及時隔離治療,病畜的流產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對明確診斷的病例進行規律、足量、足療程抗布病治療,同時監測藥物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
在一線工作的臨床醫師應向患者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及其癥狀,進行細致的體格檢查,針對高度懷疑病例及發熱原因不明患者及時采取血培養、血清布魯桿菌凝集實驗,以利于早期診斷,及時規律治療,減少患者病痛,防治疾病慢性化。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EB/OL].[2011-10-25].http://www.moh.gov.cn/pub 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zw-gkzt/s9491/38807.htm.
2 張義士,朱岱,冮森林.中國布魯氏菌病防治 50年回顧[J].中國地方病雜志,2003,18(5):275.
3 尚德秋.布魯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國地方病雜志,2001,16(1):29-34.
4 云秀梅,劉樹濤,郝富,等.預防醫學新進展[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264-273.
5 中國疾控中心信息中心.2004年12月份甲乙類傳染病疫情動態[J].疾病監測,2005,12(1):3.
6 郭衛東,遲海誼.內蒙古自治區2002~2006年人間布魯氏菌病流行特征[J].中國熱帶醫學,2008,8(4):604-606.
7 鄧國華.感染性疾病診療常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8-241.
8 謝秀麗,徐迎春,王輝.血培養對布氏桿菌病診治意義[J].中國處方藥,2005,5(39):62-63.
9 張曉梅,陳英娜.神經性布氏桿菌病12例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7,29,(6):548-549.
10 藺長明,劉向輝.通過飲食傳染布氏桿菌病的分析報告[J].中國人獸共患雜志,2001,17(2):58.
11 趙正華,劉鳳仙,封楊.布氏桿菌病24例報告[J].中國人畜共患病學報,2006,22(7):695.
12 高福仁,關麗梅.布氏桿菌病128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4):58.
13 潘孝彰.布氏桿菌病//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7-490.
14 榮大為,石梅,劉忠文,等.急性期布氏桿菌病26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06,8(12):41.
15 楊濤,吳兵.布氏桿菌病22例誤診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05,33(6):29-30.
16 郭正印,呂家瑞,郝宗宇等.71例復發性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與臨床調查報告[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3,28(2):57-59.
17 B osilkovsk i M,k rteva L, D im zova M,et al.H um an byucellosis in M acedon ia-10years of clin ical experience in endem ic region[J].Croat Med J,2010,51(4):327-336.
18 尉瑞平,范蒙光,米景川,等.布魯氏菌病對慢性患者影響的調查[J].醫學動物防治,2013,29(4):420-421.
19 巨立中,耿秀萍,黃志誠.布魯桿菌病156例臨床特點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5):14-16.
Brucellosisepidemiologicalandclinicalfeatures: 126casesanalysis
SUNMeiyan,MAZhen,BAOZhuo.
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AffiliatedHospitalofInnerMongoliaMedicalUniversity,Hohhot010059,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brucellosis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event chronic progress.Methods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December 2012,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atients clinical data of 126 cases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as Brucella.ResultsInner Mongolia Midwest area, brucellosis prevalence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peak of the epidemic concentrated in April to June (60/126,47.62%), 21to 60years of age for the high incidence population(87/126,69.05%), who were close contact with cattle and sheep(111/126,88.10%), no history of exposure to the distributor wer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rucellosis presented with fever, sweating, joint pain, fatigue is the main symptom, swollen lymph nodes, liver and spleen enlargement, nerve damage, testicular swelling and other secondary symptoms, rarely in some patients, the platelet was extremely reduced.ConclusionBrucellosis with the feature of diverse and a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ulti-organ involved, causing great damage to the patient's body,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prevent chronic progress.
Brucellosis; Clinical features; Prevalence
010059 呼和浩特,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
10.3969 / j.issn.1671-6450.2014.03.018
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