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漫 蘇曉毅*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傳統商業街道路規劃設計的人性化構想
向海漫 蘇曉毅*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分析了現行城市商業街道路交通的構成形式,提出了一種人車共存的商業街道路設計構想,結合人車共存道路在商業街中的適用原則,對人車共存的設計方法進行了闡述,以解決傳統的商業街道路交通規劃中的動靜態交通問題。
商業街,人車共存,道路,規劃,交通
隨著經濟的好轉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汽車的到來不僅給人們提供了生活工作中的便利,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交通擁堵、泊車困難、環境污染、車禍增多等等。人,作為城市交通中的另一個重要元素,也在時時刻刻參與著城市交通的運作。在現代城市中如何實現人車和諧共處已經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而傳統商業街作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動場所和城市商業中心,它的交通的組織直接關系到城市商業的發展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舒適度的問題,本文從傳統商業街交通的現狀入手,對現代人車共存的商業街交通設計模式進行了探討。
商業街的道路系統關系著城市商業區的便捷性、可達性、經濟性,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在不同的城市中的商業街道路也會因地制宜的劃分成不同的形式,以下從兩個方面對現行城市商業街的道路交通進行分類。
1.1 按步行系統與車行系統的構成形式分類
1)混行形式(見圖1)。步行道路與車行道路共同存在于一個平面內,為相互平行的形式,道路設施一致令步行者與車輛擁有相同的道路體驗,這種交通形式造價較低,但行人安全性較差,若無交通管制車輛隨意停靠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和混亂。
2)交叉形式(見圖2)。步行道路與車行道路有各自獨立的交通系統,車輛與行人有各自不同的道路體驗,只有在道路交叉處才有沖突,這種交通形式的行人步行安全性較高,行人步行比較自由,缺點是車行交通受到約束,商業街中的車行生活道路受到制約,且倉儲用地變得尤為重要。

3)分行形式(見圖3)。步行道路與車行道路完全分離,相互處于平行的形式,中間由隔離帶構成,車輛與行人擁有不同的道路體驗,行人步行安全性非常高,車輛交通可達性較高,但車行道失去了行人,使道路失去了活力,行人需要到特定的地點才能穿越街道,并且由于車行道僅供車輛出入,無法控制車速。
4)架高步行街道與地下步行街道(見圖4)。步行道路與車行道路完全分離,車輛與行人具有完全不同的環境體驗,行人安全性高,車輛交通可達性高,但造價高,且不適合形成大規模的商業街。
1.2 以人車關系來分類
1)完全分離式:將人車完全分離到兩個道路,車輛不允許行駛到步行街區上,行人也只有在路口位置能夠步行到機動車道上。一般采取兩種分離方式:平面分離與垂直分離。平面分離即除了消防救災車輛以外的其他車輛禁止駛入步行街道內部,實現人車在平面上處于兩個不同的區間。垂直分離即搭建高架橋與地下步行街道,讓人與車在立面上分離在兩個不同區間。
2)半分離式:在一定的時間段(例如日間的上下班期間與節假日期間)或者是局部地段進行限制車輛進出的措施,其他時間則允許車輛正常出入。
3)公共交通轉運式:即允許公交車、懸掛列車等公共交通進入街道,并在街道內設置專門的停靠點,供公共交通能夠進入以便轉運行人,此設計要注意的是合理安排公共交通站點及公共交通的路線,要做到僅允許公共交通駛入,其他車輛禁止入內。
4)縮小機動車道、拓寬人行區域:通過縮減車行道的數量來拓寬人行區域的幅面,仍然采用人車分行的形式,但由于人行道幅面的大幅擴大,街道的美觀會有所提升,人行區域的景觀得到了更大的發揮,并且由于車行道的減少使得一部分車輛不得不選擇從其他道路行駛,從而也減少了車流量。
2.1 人車共存的起源及定義
1970 年荷蘭德爾福特(Delft)地區的居民為防止汽車對生活環境的入侵,在自家門口設置花壇、鋪設地磚、種植樹木,以減少通過性車輛的穿越,任何不得不進入居住區的外來車輛也必須減速行駛。這種做法得到了荷蘭政府的認可。所謂“人車共存道路”指“在不威脅行人、自行車的通行及沿街住戶生活行動的范圍內,允許汽車通行的道路”。它強調人的活動在居住區的優先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住區精神,這種道路系統更加強調人性化的環境設計,認為人車不應是對立的,而應是共存的,將交通空間和生活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使街道重新恢復生機。這一類型探討了小汽車使用和行人步行及逗留之間沖突的解決方法,其手段不是交通分流,而是重新設計街道,使兩種行為得以共存,認為使各種類型的道路使用者都能公平的使用道路進行活動是改善城市環境的關鍵因素。人車共存道路最先被運用于居住區中,經過實踐證明,只要城市過境交通和與住區無關車輛不進入住區內部,并對道路的設施采用多彎線形、縮小車行寬度、不同的路面鋪砌、路障、駝峰以及各種交通管制手段等技術措施,人行和車行是完全可以合道共存的[1]。
2.2 人車共存道路在商業街中的適用原則
人車共存道路描繪了一幅人、車、路共同和諧活動于一個空間的場景,商業街作為城市交通中的特殊性道路,一直是城市道路規劃中的重中之重。將傳統商業街的道路設計成人車共存的道路形式是在人車共存道路應用于居住區之后的一個大膽的設想,但并不是所有的商業街都適合改造成人車共存道路。車行交通量不大但人行交通量特別大,臨街干道,不以穿越交通為主的商業街最適合設計為人車共存道路,從道路分級的范疇講,人車共存道路適用于城市道路中的支路。從商業街的位置來說,人車共存道路更加適合于處于城市次中心的商業區,而非處于城市正中心,不僅擔負著商業功能還肩負快速通過功能的商業街道路。兩種不同的界定方式,都是以解決交通可達性,而不是快速通過為目標的。
2.3 人車共存的商業街交通設計的基本要求
1)需要有一個符合人體尺度的綜合形式,要求道路設計在布局上產生一種統一的效果;
2)行人需要在商業街內步行游憩、購物、漫步,而不必擔心機動車造成的危險,且不必步行過長的距離;
3)駕駛員需要能夠把小汽車停放在距離商業體比較方便的距離之內、視力所及之處,然后下車進行商業活動;
4)需要使服務車輛(救護、維修、消防車等)能到達離商業體盡量便捷的距離之內;
5)商業街中的運貨車輛需從商業街的背面或者地下進行轉運貨物等活動;
6)城市商業高峰時段(節假日、重要活動等)采取限制停車、域外停車等措施盡量減少車流量。
2.4 人車共存的設計方法與措施
在商業街中,人車共存的道路系統遵循尊重交通組織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選擇性,以高效便民為要旨,以安全舒適為出發點,更要突出商業街街道親切、融洽、繁華的特性。在傳統商業街中設計人車共存的道路交通系統,應該從道路系統入手,合理的設置商業區道路,可以從道路的布置、線形、鋪磚、主次、功能、路程等多方面考慮道路上汽車的使用和影響,以及對行人和車流之間沖突的解決,從規劃設計中解決人車共存的問題,而盡量不要靠制度和規范來限制車輛與行人的活動,最大程度的還原人車和諧共存于道路的想法。
在對傳統商業街道路系統進行人車共存的設計時,需結合商業街道路的特點,主要以控制進入車輛的車速為出發點,合理設置道路,可以從以下措施入手。
2.4.1 水平措施
即通過道路平面設計的方法來進行限速。
1)將車行道設計為折行、曲行或鋸齒狀,在拐角處設置停車位、景觀植物、雕塑、小商業島等,使進入的車輛不得不減速慢行才得以通過,也使還未進入的車輛由于道路曲折而選擇不進入此區域進而達到限制車流量的作用,再合理搭配景觀和附近商業,讓整條道路充滿趣味性和豐富性。
2)改變道路的鋪磚形式和色彩,在同板塊的道路上采用不同的鋪磚形式、充滿沖突色彩的鋪磚以及不同材質的鋪磚材料,從視覺上造成駝峰、凹槽、印象島等效果,讓車輛減速,同時由于道路鋪磚的改變,能讓道路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可玩性,讓來此購物的人和駕駛者心情更加愉悅,進而提高商業量。
3)在保證車輛能夠正常通過的前提下,人為的縮窄行車道路的寬度,造成車輛不易通過的假象,可以考慮利用景觀措施或者直接將道路設計成“凸”字形,將人行區域擴大、車行區域縮小,進而使車輛速度降低,保證行人的安全。
2.4.2 垂直措施
即通過設計垂直面的措施來進行限速。
1)可在道路中設置弧形減速帶和臺形減速帶(見圖5),使車輛行駛時產生震動感,迫使車輛減速慢行。

2)在交叉路口可將路面抬升或者下沉,亦或造成上下波動的不平整道路,加劇駕駛者的駕駛不平整感,使車輛降低速度緩慢行駛,同時不平整的道路圍合而成的區域能夠產生廣場感,亦能夠讓商業區的商業氣氛和休閑氣氛更加濃烈。
3)道路鋪磚可采用凹凸鋪地(見圖6),讓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產生顛簸感,吸引駕駛員注意力,使行車速度不能太快。同時凹凸質地的鋪磚還能在雨天起到防滑的作用,保障行人的行走安全。

2.4.3 其他措施
1)可在車輛轉彎處縮小轉彎半徑來降低車速,讓車輛自行減速。2)通過在交叉口設置斜路障、路端上設置通行路障來限制車輛的轉彎與前行。3)在商業街入口處設置形象具體的減速提示、禁轉提示等信息,減少進入車輛數量。在進行以上措施的時候,每一項措施都不是單獨設立的,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更好的達到人車共存的效果,一條道路往往會采取若干種措施合而為之,但不論采用何種措施,最終效果都是要達到在商業街道路中實現人車共存的效果,都是為了抑制機動車的行駛速度,改造行人和車輛的行駛環境,讓人和車輛更加和諧的共存于道路中,并且在另一方面,人車共存的道路鼓勵自行車的發展,這也是與社會發展相符合的。
在傳統的商業街規劃時,人和車往往分成兩個不同的群體來進行道路的設計,在傳統的道路規劃中,道路往往只是為了服務車輛而存在的,對于設計師來說,如何讓車輛能夠快速通過往往是評價一條道路設計的是否正確的一個評價標準,這其實就把人放在了其次的位置,這就導致了每個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方格網狀的道路系統、單調的道路斷面和冷漠的交通環境,以及充滿噪聲、灰塵的人行道。與之對應的,人車共存道路卻是以人為道路的核心而設計的,將道路功能返還給人們,設計出安全、靈活、多變、富有趣味的道路平面和斷面,創造宜人、友好、充滿人情味的道路空間,還能夠讓道路的含義由簡單的快速通過演變成人們交流的場所,讓道路的含義更加深刻與豐富。
而對于商業街來說,人車共存的道路不僅能夠突破道路環境的局限性,還能夠創造出更加親切、靈活和趣味的空間。而設計出恰到好處的、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的景觀設施,也會為優質的人車共存道路提供更好的保障和補充。在當今的國內環境下,人車共存的商業街道路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實際的項目完成,而對于居住區來說,人車共存的道路已經在很多城市的小區中實施出來,完成后的效果證明人車共存的道路在國內環境下也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是值得借鑒的。當然,對于商業街道路人車共存的道路規劃設計,可能還存在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相信隨著人們公共交通意識的提高和自行車更多的重返社會,人車共存道路定能為商業街的規劃引來很多新的思路,讓商業街的人性化構想更加向前一步。
[1] 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第4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 徐循初.我國城市道路網規劃中的問題[J].城市規劃匯刊,1992(6):42.
[3] 朱麗芳.人車共存道路——邁向人性化的道路規劃設計[J].規劃師,2002(11):20-22.
[4] 丁彥君,劉文琪,李宏健,等.淺談商業步行街交通設計[J].陜西建筑,2008(11):6-8.
[5] 葉 茂,過秀成,劉海強,等.基于人車共存的規劃設計探討居住區道路系統[J].規劃設計,2009(6):47-51.
[6] [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7] 邱書杰.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城市街道空間規劃策略[J].建筑學報,2007(3):9.
On humanized idea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raditional commercial roads
XIANG Hai-man SU Xiao-yi*
(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nents for the commercial roads’ traffic in modern cities, points out the design for commercial roads of coexistence of pedestrians and vehicle, and illustrates the design method for the combin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applied principle for the roads with pedestrians and vehicle, so as to solve the dynamic and static traffic for the traditional road traffic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s.
commercial street, coexistence of pedestrians and vehicle, road, planning, traffic
1009-6825(2014)34-0006-03
2014-09-25
向海漫(1989- ),男,在讀碩士
蘇曉毅(1965- ),女,博士生導師,教授,國家一級建筑師
TU984.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