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清
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遵義市緊扣“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通過對思想、思路、作風、問題和目標的反復梳理,目標鎖定到201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遵義市緊扣“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通過對思想、思路、作風、問題和目標的反復梳理,廣泛傾聽群眾呼聲,全面深化市情認識,把目標鎖定在到201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上。
堅定貫徹群眾路線
凝聚率先小康力量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實現率先小康,要堅定不移貫徹群眾路線,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凝聚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強大力量。
增強政治自覺。自覺堅持加強理論武裝,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時刻牢記人民公仆身份和為民服務職責,敬仰黨的事業、敬畏手中的權力、敬重服務的人民,增強率先小康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增強思想自覺。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糖衣炮彈”侵襲,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筑牢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思想防線。時刻牢記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終保持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使黨的群眾路線更加牢固、更加穩定、更加持久地扎根思想深處,增強率先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增強行動自覺。自覺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始終保持“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自己”的公仆情懷,與群眾同甘共苦、共同奮斗,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解難題。時刻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用實際行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增強率先小康的創業熱情和奮斗激情。
堅守兩條底線
打造經濟升級版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遵義已步入提速轉型、跨越發展的快車道。2013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8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50元,城鎮化率41%,全面小康實現程度78.6%。實現率先小康,要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定不移推進“開放開發、改革創新、四化同步”戰略,奮力打造“總量跨越、質量躍升、結構優化、效益顯著、生態良好”的遵義經濟升級版。
推動產業發展升級。按照“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的要求,全力打造“5個千億級產業”。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打造千億級白酒產業;抓好傳統產業資源整合、深化升級,把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兩煙”、特色食品“打包”做成千億級產業;無中生有,建設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以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等為重點,打造千億級現代服務業;大力推動文化旅游、賓館酒店產業提檔升級,打造千億級傳統服務業。
推動城鄉建設升級。堅定不移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現代化特色城市。通過3~5年的努力,把遵義中心城區建成擁有200萬人口的較大城市,建設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周邊縣城為支撐、綠色小城鎮為補充的“黔北城市群”,使更多農村群眾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享受與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服務。同時,堅持“全景域”理念,把遵義農村作為一個整體景區,著力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大力實施小康六項行動計劃,在3~5年內建設了4萬公里小康路、2萬口小微型水庫和350萬人飲水安全為主的小康水、25萬戶小康房、8500公里90萬戶小康電、4210個小康寨以及“電話戶戶通”的小康訊,實現“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運、組組通公路”、“戶戶通電話、村村通寬帶”、農村供電一戶一表率100%等目標。
推動基礎設施升級。搶抓國發〔2012〕2號文件等政策機遇,著力擴大投資,重點突破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交通建設三年會戰,加快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和水運航道建設,確保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目標,盡快建成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大力實施水利建設三大會戰,重點加快118處水源工程建設,到2020年新增年供水量17億立方米、人均日供水量1190升,從根本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
推動生態環境升級。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加快美麗遵義建設,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守住青山綠水,留住藍天白云。舉全市之力確保2014年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堅決禁止污染企業、化工企業入駐遵義,同時將傳統企業逐步遷出主城區,力爭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力度,實現污染零排放。嚴格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建設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強化水源、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和恢復。
保障和改善民生
使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群眾最關切的事,就是政府應該全力去辦的事情,這既是政府的底線思維,也是群眾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實現率先小康,要始終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實施精準扶貧。扶貧攻堅是率先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近年來,遵義按照每年減少20萬貧困人口的目標,加快推進扶貧攻堅,已有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減貧摘帽”,貧困人口減少至100萬人。全面打響“減貧摘帽·同步小康”攻堅戰,通過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做到結隊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到2018年,確保每戶貧困戶有人均半畝旱澇保收口糧田、有一口小水窯或一眼小機井、有一幢安居房、有年人均一頭商品畜出欄、有一個以上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有一項較為穩定的經營性收入或財產性收入,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筑牢保障底線。堅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公共教育保障、最低公共衛生與醫療保障、最低公共住房保障、最低公共安全保障“五條民生底線”,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實施教育“9+3”計劃,每年壓縮5%的“三公”經費專項用于教育事業發展,用3年時間在全省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扶持發展微型企業,鼓勵就地就近創業就業,每年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以上。大力實施就業富民、創業富民、產業富民和幫扶富民,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大力實施養老服務、防災減災、社會救助、優撫安置、殯葬管理服務、社會管理服務、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為主的“八大體系”建設,筑牢社會保障底線。
全面深化改革
增強發展活力
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實現率先小康,要切實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精準有序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活力。
圍繞發展抓改革。堅持用改革統攬發展全局,牢牢把握“四化同步”的戰略導向、解決“慢”這個主要矛盾的問題導向和在全省走前列、打頭陣、作貢獻的需求導向,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著力調整優化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改掉一切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以改革促進發展。
圍繞民生抓改革。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突出民生導向,從群眾最關心、最期盼、最直接的利益需求改起,全面深化教育、醫療、就業、扶貧、社保、新農村建設等各領域改革,以改革惠及民生。
圍繞開放抓改革。堅持以改革解放生產力、以開放引進生產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面向長三角、珠三角、港澳臺、東盟等地區實施園區招商、專業招商、上門招商,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保安式管理”,以改革營造開放環境。
圍繞效能抓改革。堅持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改掉一切脫離群眾的陳規陋習,建設服務型政府,以改革提高政府效能。重點在發揮政府職能上做好“加法”,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領域中做好“減法”,在增強市場和社會活力上做好“乘法”,在作風轉變、自我革新上做好“除法”。大力反對“四風”,圍繞整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和“吃拿卡要”等“中梗阻”問題,扎實開展“三曬二評一報告”活動,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業績、作風、廉政拿到群眾中曬一曬、評一評,切實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用干部的辛苦程度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對焦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任重道遠,時不我待。遵義將繼承紅軍轉戰遵義期間依靠群眾的優良傳統,發揚紅軍長征翻越、飛渡、突破、攻克的精神追求,矢志不渝走好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凝心聚力推動遵義經濟轉型升級跨越發展。(作者系遵義市委副書記、市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