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玉
編者按:6月5日,由貴州、浙江兩省文史館和貴陽孔學堂共同主辦,兩省儒學研究機構協辦的“黔浙文化合作論壇”正式啟動。來自浙江和貴州的儒學專家分別就如何傳承與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交流。關于儒學產生的背景,儒學的作用何在,怎樣踐行儒學等問題,浙江省儒學學會會長、浙江大學原黨委書記張浚生有獨家之見。
關照現實的思想
: 習近平主席今年4月訪問歐洲時,在比利時的歐洲學院做了精彩演講。他提到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儒學在我國歷史發(fā)展中可以說最為廣泛和深入,儒家思想也深刻的影響著整個中國的思想。
張浚生:儒學或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孔子。就其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而言,是和人類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它產生在春秋時期,當時的中國社會是處于周王朝的君王失去了權威,諸侯混戰(zhàn),相對于過去夏、商及周的前期而言是禮崩樂壞,社會處于無序狀況。儒家的思想就是希望通過整理過去的有關文獻資料,提出一系列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并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儒學思想從產生就是一種重視現實、關心社會的學術思想。
: 儒學誕生之后,不斷地得到繼承、豐富和發(fā)展,如孟子截取了儒學中的仁政作為其闡述的主要內容,同時提出了性善論;董仲舒對儒學的闡述突出的是尊天神,并提出了“三綱”、“五?!钡乃枷?,等等。儒學得到歷代大家的闡發(fā)和豐富,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張浚生: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每一種學說,無不帶有歷史的烙印,儒學亦不例外。孔子繼承我國夏商周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當時諸侯國互相爭奪稱霸,戰(zhàn)爭瀕仍,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希望社會穩(wěn)定,恢復秩序,因此在政治上希望恢復和重新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因此他的學說中主張回復周之制度、禮制,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規(guī)矩,君如何為君,臣如何為臣,父如何為父,子如何為子。同時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各自的道德修養(yǎng),特別強調“仁”,而要做到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就要學習,就要受教育。所以《論語》第一章就是講學習(《學而第一》),接著就大量地講如何修養(yǎng)自己,提出了以“仁”為中心的一系列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主張。這是儒學包括君王在內的各個階層的人的自身修養(yǎng),既有制度又有個人的修養(yǎng),如此,正常社會秩序才能得到穩(wěn)定,才能有保證,這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試圖在封建制度下建立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
盡管孔子提出一系列主張和思想在當時也未能實現,但他這種思想是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進步要求的。內容極為豐富,因此也為歷代儒學繼承人有許多適應其時代需求取拾的空間。所以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得到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但這種豐富發(fā)展又是和當時社會環(huán)境緊密聯系著的。
儒學與科學應互生共長
: 歷代對儒學思想的闡發(fā),與其時代有關,也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尤其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有關。然而作為上層建筑,儒學在反作用于科技發(fā)展上似乎作用有限。
張浚生:無可諱言,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學,對自然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確實沒有起到促進的作用。隋朝開始我國選拔官員采取的科舉制,是歷史上的一大進步,改變了過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望族”的狀況。但是在元明之后,科舉制實行的考試制度以主要考儒學經典,“代圣人立言”,以程朱理學觀點作文,并規(guī)定用八股文體寫作,結果大量的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學習儒學經典和作八股文,而沒有更多地注重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專研和創(chuàng)造,從而造成我國歷史上曾長期在科學技術上處在領先地位而在明朝中葉之后落在了西方國家的后面。
就儒學來說,孔子也并非沒有注意到與自然科學有關的問題,在《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命題,首先是提到“格物”,由“格物”而“致知”,問題是后繼者沒有在“格物、致知”這四個字再下很多功夫,而是更多地注意到后面的修、齊、治、平。
: 那么,現在我們來說傳承和弘揚儒學,是不是應該重拾或者更多地強調其對科技發(fā)展的作用?
張浚生:關于儒學與科學技術的關系,馬一浮先生說“六藝該攝一切學術”。他所說的六藝該攝一切學術,一是六藝統(tǒng)諸子,二是六藝統(tǒng)四部,這是有道理的。同時他又說“六藝不唯統(tǒng)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tǒng)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舉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學可統(tǒng)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tǒng)于《春秋》。這從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而言是對的,但是對于其研究對象如何深入探索以深究其理,還是要一事一物的深入。這就涉及到思維方式、觀測、實驗、歸納推理、演繹推論及工具的問題。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學術、特別是明朝中葉之后欠缺的。
誠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引導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的確有許多新的問題發(fā)生。為了爭奪利益的斗爭,甚至戰(zhàn)爭,人類為了自己的享樂,不斷地追求自然資源過度的開發(fā)和利用,新的技術帶來的各種污染,許多新技術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等等,這需要進行深入地具體分析。但是這不能成為反對科學進步的理由,而應該是面對這些不斷發(fā)生的新問題,不斷地采取有效地手段去防范,這既包括了技術的層面,也包括人文的層面,但我們絕不能搞復古主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時代,過去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現在可以說是基本實現了,在這個狀況下為了宣揚國學,而極力貶低科學技術的進步,有人甚至認為希格斯粒子的發(fā)現是與《易經》、《道德經》不謀而合?!爸袊膫鹘y(tǒng)思想竟然超前于科學發(fā)現數千年”來看待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則是大可不必的。
身體力行踐行儒學
: 關于文化,人們經常會提到優(yōu)勢文化與文化優(yōu)勢的問題。毫無疑問,儒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勢文化,但這種優(yōu)勢文化的文化優(yōu)勢卻沒能完全展現。
張浚生:所謂優(yōu)勢文化是因其內涵博大精深,有長期的積累,歷史的沉淀,涉及到人類及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有廣泛的包容性,能通過廣泛吸收其他優(yōu)秀的文化來豐富自己,因此一直展現其強盛的生命力。但是為什么這種優(yōu)勢文化現在還不能完全展現為文化優(yōu)勢?在相當一部分人當中,過去,言必稱希臘,現在則言必稱美國,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數百年在科學技術上的落后,從而導致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低下,經濟發(fā)展落后,人們物質文化生活不高,結果我們有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文化自信。國際上一些人也因此視中國落后,認為中國沒有先進文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歷史教訓。
我們曾因落后而被挨打,而遭受欺凌,但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精神是自強不息,在經受被動挨打之后,我們人民奮力抗爭,奮發(fā)拼搏,終于又屹立于世界。但是當我們有了一定力量的時候,現在中國威脅論又不斷抬頭。因為他們堅信古希臘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zhàn)現存大國,現存大國也必然回應這種威脅,因此戰(zhàn)爭就變得不可避免。
現在美國一方面表示歡迎中國的崛起,另一方面又采取一系列對中國遏制的政策。其實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就中國來說并不新鮮,我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五霸七雄,就是為爭奪霸權而爭斗不已。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國形成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并形成了我國的傳統(tǒng)思想是講王道而不講霸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天下大同”,這也是我們現在在國際關系上主張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文化傳統(tǒng)。
其實文化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體現。在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文明、誠信、和諧,是溫良恭儉讓。所以我們不會要求霸權,不會稱霸,我們不會對別國行使殖民主義,但我們也不是一味溫良恭儉讓,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這在墨子的思想中,甚至在孔子的思想中都有所體現,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優(yōu)勢的所在。
: 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沖擊和碰撞,儒學如何才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兼容并蓄?
張浚生:我舉個例子,一段時間為了發(fā)展經濟,搞城鎮(zhèn)化,許多地方都有拆遷的問題。杭州市江干區(qū)丁橋鎮(zhèn)撤村建社區(qū)后,出現很多“暴富”的拆遷戶,他們因為文化素質較低,找不到生活目標,開始賭博,個別人還在社會上惹是生非,有的人甚至違法入獄。對這個狀況,這個鎮(zhèn)的領導除了重視管理機構的建立,發(fā)揮基層黨員的骨干作用,擴大黨內民主和民主自治,及時解決社區(qū)居民的具體問題外,為了提高居民的素質,開辦社區(qū)“道德講座”、“市民大講堂”、開展價值觀大討論,結果那里的社會風氣、人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變化。
不僅在杭州,在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這種因征地拆遷補償而使一些人一夜暴富,但接著因賭返貧的人不在少數。因此在基層群眾中,在社區(qū),在農村,開展儒學和其他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
尤其我國現在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沖擊和碰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道德,講文明,講廉恥,講做人的立身處事的道理,對提高人民群眾的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同時我們在學習傳承、弘揚,踐行包括儒學在內的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時還要注意幾個關系:即古與今的關系,傳承不是復古;中與外的關系,注意學習借鑒其他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但不照搬照抄;人文與科技的關系,人文與科技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統(tǒng)一于整體的兩面;儒學上其他傳統(tǒng)學術的關系,諸子百家各有其必須肯定和傳承的部分;精深研究與推廣普及的關系,既要有精深的探討研究,也要做好普及推廣工作;知和行的關系,既要學習研究,也要身體力行地予以踐行。(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