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鄉親們吃了這么多年又黃又澀的井水,現在終于吃上了自來水,省時省力不說,水質、口感都好得多。真是實實在在的便民!”3月16日,荊門市東寶區仙居鄉鹽井村的袁興華打開裝在灶后的自來水龍頭,一臉興奮。
鹽井村黨支部書記黃道慧介紹說:“在‘村支書敲農門活動中,村民對飲水問題反映最強烈。為此,我們籌資89.8萬元,使全村200多戶村民都通上了自來水。”
今年,東寶區將“村支書敲農門”行動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之一,精心組織實施。全區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以及社會志愿者紛紛參與到“敲門”行動中來。
問需求,拿出硬舉措
“鄭大明(化名),家里7口人,父親聾啞,母親智障,祖母年邁,住3間舊瓦房,生活艱難。”在東寶區統一印制的“村支書敲農門”記事本上,石橋驛鎮楊橋村黨支部書記方義成仔細地記載著全村各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自啟動“村支書敲農門”行動以來,方義成帶領村“兩委”干部,重點走訪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困難戶、產業大戶和信訪群眾,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盼。在村“兩委”積極爭取下,村里籌資300萬元,新增4臺變壓器,解決電力難題;爭取電信扶持175萬元,架通寬帶網絡主干線;籌資63萬元,建起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等。通過落實一件件好事、實事,使黨群干群之間心相連、情相融、力相合。
與群眾心連心,才能準確把握群眾期盼,才能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截至目前,東寶區已有700多名黨員干部與1289戶城鄉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孤兒、農村五保戶等相對困難群眾結成“窮親戚”;650多名村干部在入戶后,主動擔任1672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辦實事,不擺花架子
“你看,只要我手指一點,就有醫護人員上門。”瀏河社區鄭老太高興地向身邊的朋友展示著她的“新玩意”。原來,這是該社區為60歲以上老人統一配備的便民服務“一鍵通”,只需輕輕一按,社區志愿者隊伍就會提供上門服務。
據悉,東寶27個城市社區均組建了“小紅帽”志愿者服務隊,居民通過網絡QQ群、電話、“一鍵通”等多種方式,在家就可享受相關服務。目前,“小紅帽”志愿者們已經成為“敲門”行動的主力軍之一。
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是教育實踐活動的落腳點。“村支書敲農門”行動從幫助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入手,從群眾最急最難最憂的事情做起。
在“村支書敲農門”行動中,東寶區各級黨組織共收集整理群眾意見建議1470余條,對其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對鎮村無法獨立解決的難點問題,區委區政府統一納入區級層面,合力共為。
仙居鄉許集至跑馬公路路面毀損嚴重,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在黨員干部“敲門”時,群眾多有反映。為此,東寶區政府將許跑線改造升級列為2014年度十件實事之一,擬籌資1000萬元完成13公里的改造任務。
重實效,群眾來評說
“村支書敲農門”行動搞得好不好、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到不到位,東寶區通過讓群眾監督、評價,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標準。
前不久,東寶區組織開展了公開評議鄉鎮(街道)、區直單位黨政正職活動,邀請98名基層黨員群眾代表對全區87名鄉鎮(街道)、區直單位黨政正職2013年度工作情況(尤其是在開展“村支書敲農門”行動中的表現)進行現場打分評價,將評判權交給群眾,真正做到了由群眾見證工作過程,由群眾檢驗工作作風,由群眾評判工作好壞。
同時,該區在村(社區)黨組織中全面開展以“組織評級、黨員評星、干部評分,促進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為主要內容的“三評一促”活動。通過黨員群眾代表為黨員干部測評打分、上墻公示結果等將“家丑”外揚,在村(社區)所有黨員干部中形成人人出力、個個爭先的生動場面。
全區共整合資金1000多萬元,新建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12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300多個,6個村級工業孵化園建成投入使用;3200多名有活動能力的村(社區)無職黨員積極參與“村支書敲農門”行動,建立黨員“雙建雙帶”基地500多個。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