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輝
從群眾視角出發發動群眾,走好“親民”之路。“三萬“活動的實踐證明,要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送物、送錢,群眾有的可能是三天的興奮,送溫暖、送感情,群眾將是一生的牽掛。一是要融入百姓,會說“農民話”。要摒棄官腔套話,用廣大農民愿意聽、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宣傳發動群眾,用樸素的鄉情、真摯的感情、滿腔的熱情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黨的群眾路線,在推心置腹的交談中,把“鄉情”、“民意”摸清搞透。二是要轉變角色,真做“農村人”。干部只有丟掉官氣、承接地氣,才能凝聚人氣。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轉變角色,身駐心駐,以“農村人”的身份吃農家飯,睡農家床,說農家話;以“農村人”的身份傳遞公民道德新風尚、生態文明新環境、創業致富新典型等信息;以“農村人”的身份謀劃農業發展,促進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三是身體力行,能干“農業活”。駐村干部做農村工作,既不能脫離農民,也不能脫離農活。要懂得二十四節氣、農業種植等知識,做“土專家”、“田秀才”。要緊跟時代,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創辦專業合作社、加強農機裝備、利用網絡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要前瞻思考,引導農民就近就地創業就業,集中統一建房,美化鄉村環境,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新生活。
從群眾意愿出發完善機制,強化“惠民”之基。鞏固“三萬”活動成果必須不斷完善長效機制,變“輸血”為“造血”。一是以“三個建好”完善基礎設施管護機制。要建好設施,對農村基礎設施開展查、補、建;要建好“名片”,對基礎設施登記造冊,做好產權改革;建好制度,確保有人管理、有人維修、有人養護。二是以“五個到位”完善村莊環境整治機制。組織領導到位,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整治資金到位,建立財政投入為主、村民及社會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管護人員到位,建立起一支職責明確、裝備齊全、管理規范的農村環境管護隊伍;管理制度到位,建立適合村情、操作性強的環境整治制度;督導考核到位,建立標準明確、督導適時、獎懲兌現的考核評價機制。三是以“三項制度”完善干部聯系群眾機制。健全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在全市市直部門開展“雙進雙結雙增”(走進群眾家、走進群眾心,單位結對子、個人結親戚,增強群眾致富能力、增進黨群干群關系)活動;在鄉鎮辦區開展“三在五強”(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強基層組織、強黨員隊伍、強民生改善、強社會穩定、強經濟發展)活動。
從群眾利益出發興辦實事,創新“富民”之策。要找準幾個著力點,興辦實事,著力改善農村民生,帶領群眾致富。一是以保障促安民,幫群眾挺直“腰桿子”。建好鄉村“勤務站”。按照“三位一體”(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模式推進網格化管理。撐起土地“保護傘”。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之機,在土地承包經營權上讓農民群眾吃“定心丸”,充分保障農民在土地流轉、入股、征用過程中的收益。織密社保“安全網”。盡快實現社保由制度“全覆蓋”轉向人口“全覆蓋”,推進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應保盡保”,做到社保服務“足不出村”。構筑兒童“溫暖窩”。重點發揮教育部門和各級婦聯作用,在保障留守兒童吃得飽、穿得暖、玩得好、愛得深的基礎上,積極維護留守兒童教育、安全、醫療、親情的合法權益。二是以就業促增收,幫群眾豐富“飯桌子”。按照“你要什么員工我就開設什么課程”的原則,組織本地職業培訓學校開展職業培訓,由培訓學員以“菜單”形式自選專業,想千方設百計地提升勞動者的就業技能。針對無法通過培訓提升技能的特困人員,開發安保、保潔、綠化等一批低門檻公益性崗位,實行“兜底型”就業。三是以創業促致富,幫群眾填滿“錢袋子”。發揮石首市“中國建筑防水之鄉”的創業品牌示范效應,邀請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回來辦“講壇”和牽“紅線”。通過“講”,幫創業者激發動力,降低風險。通過“牽”,幫創業者選擇項目,少走彎路。利用返鄉人員回家探親訪友的黃金時機,宣傳創業補貼、稅費減免、貼息貸款等回歸創業扶持政策,吸引企業回遷、人才回歸、資金回流、技術回鄉。發揮石首市引進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SIYB(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培訓項目,輔之以小額擔保貼息貸款基金,免費實施SYB(創辦你的企業)、IYB(完善你的企業)、EYB(發展你的企業)創業培訓,扶持一大批農村退伍軍人、殘疾人員、返鄉人員從事微利項目創業,力爭把石首建成百家爭鳴、千帆競發的創業型城市。
(作者系石首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