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4月16日,武漢市公安局啟動“鄂O”號牌更換工作,沿用18年的“鄂O”公安專段號牌,將被“鄂A”普通號牌取代。至此,據初步統計,全國已有22個省份取消或宣布取消“O”牌。
曾經,套上“O”牌,公車就能暢行無阻、僭越章法,就是交規也動不得分毫,猶似官員身著御賜“黃馬褂”,地位驟增,一度成為眾多領導官員的至愛。而在特權的車輪下,法治規則、社會公平、干群關系淪為草芥。
如今,在全國上下齊掃“四風”的強大陣勢下,特權意識有所收斂,特權車首當其沖。公安系統主動以此響應“八項規定”,值得稱道。當象征特權的“O”被卸除,群眾對反腐、反“四風”的信心就會增長,官員形象亦會在自我約束中向好回升。
然而,特權的魅影來自特權的主人。當權力光環如影隨形,任憑“XO”牌被“XAW”牌所取代,其出身權力“豪門”的事實并未反轉。
此外,更換民用牌照果能達到更替特權之效?換掉顯形“馬甲”就不會使特權“潛行”?不能。特權的主人最擅長“下有對策”的伎倆。“官牌”變“民牌”,就好比脫下官服,微服出行,豈不是更容易逃避監管、公車私用?
如是,若非以切實之舉動搖特權之基,實難洞察特權的“72變”。唯以公車制度改革為抓手,讓公車行駛在公眾的視線之中,方能讓特權于輿論監督之下“現形”。也只有讓權力因敬畏人民、敬畏制度而縮回牢籠,則牌照只能是工作身份而非特權“簽名”。
故,要從人們心中徹底卸下特權的圈,就須套上制度的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