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當前,相對于日益復雜的基層治理環境,鄉鎮公務員的“基數”顯得并不充裕,加之各種原因的“流失”,如何做到及時補充鄉鎮公務員,是一個現實課題。
筆者以為,鄉鎮干部招錄難、留住難是鄉鎮公務員“基數”不充裕的主要原因。加之鄉鎮干部選拔上有“好高騖遠”之嫌,人為設置學歷、年齡、身份門檻,比《公務員法》規定的條件要高出很多。即便招來了年輕人,也由于不適應、不適用、待遇低等問題,有的考走了,有的放棄了。而支撐鄉鎮發展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本土人員。雖然鄉鎮有空缺崗位,但由于進入渠道單一,招錄比例有限,很多本土村干部、企事業單位人員只能“望職興嘆”,想進也進不來。
因此,改善鄉鎮干部隊伍結構,在選拔中要防止“好高騖遠”,多從“本土取材”。鄉鎮承擔著向上輸送干部和引領基層發展的重任,要把編制數向鄉鎮傾斜,以便形成充足的“源頭活水”。要降低門檻,堅持干什么考什么,不搞千人一卷,拓寬本土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轉業退伍軍人、民營企業家進入鄉鎮干部隊伍的渠道,提高在本地優秀村(社區)干部中招錄鄉鎮公務員的比重,建立面向優秀村(社區)干部、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定向招錄公務員的長效機制,培養一定規模的“永久”牌人才,保持鄉鎮發展的“動力引擎”。
同時,設定服務年限,健全向上輸送人才鏈,抓好“飛鴿”牌人才培養。此外,要理順職能,為鄉鎮干部減負,改善辦公、住宿、交通條件,優化工作環境;不唯年齡、學歷、資歷,突出實績導向,優化用人環境;實行報酬、職級和榮譽激勵,拓展鄉鎮干部成長空間,優化激勵環境,讓鄉鎮引得來人、留得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