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組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黨組織作為黨在城市的“神經末梢”,直接聯系居民群眾,服務千家萬戶。但是,社區黨組織服務能力不足、服務資源缺乏等問題,長期制約著社區服務質量的提升。
問題就是導向。2012年起,武漢市每年投入近3億元,為每個社區提供20萬元惠民項目資金,惠及全市1400多個社區,一大批涉及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聚焦“三最”: 資金投下去,社區靚起來
“居民有需求,我們很發愁。”談起社區工作,江漢區唐蔡社區黨委書記李妮曾有過苦惱,“在資金問題的困擾下,社區往往是想做的事情很多,能做的事情很少。”
2012年,武漢市委抓住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機遇,著力破解社區黨組織建設難題。由市、區財政按1:1的比例每年增加投入近3億元,為每個社區提供20萬惠民項目資金,專門用于解決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為把每一分錢用到“刀刃”上,武漢市明確了惠民項目資金使用的具體范圍。按照“普惠優先”的原則,社區惠民資金優先安排滿足社區居民共同需要、直接服務社區居民的項目,主要包括“15分鐘生活服務圈”、組織老舊社區開展自助物業服務、組建服務團隊開展代辦服務、開辦“四點半”學校及托幼服務、組織專業機構開展就業培訓、開展殘疾人、特困家庭、空巢老人等困難群體幫扶、組建志愿者團隊開展志愿服務、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組建文體團隊開展文化健身活動、評選表彰等滿足居民發展、生活、感情需要的項目。按照效益最大的原則,社區惠民資金不安排投入較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安排應由職能部門承擔的項目,不安排已由財政部門安排專項資金投入的項目。
資金投下去,社區靚起來。設立社區惠民項目資金,有效解決了社區“無錢辦事、事多難做”的狀況,社區黨組織聯系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宣傳群眾、造福群眾的能力不斷增強,拉近了社區和居民的距離,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
如今談起這兩年社區的變化,李妮興奮地說:“‘五務合一讓我們有了服務群眾的陣地,部門資源下沉讓我們有了服務群眾的能力。如今,惠民項目資金更是讓我們有了服務群眾的底氣。”
堅持“四民”:需求從群眾中來,實惠到群眾中去
文體器材不夠、社區道路破損、樓道臟暗……社區生活中的難事、急事不少,該先解決哪些?如何解決?惠民項目資金不少,需要辦理的事情更多。如何用好這筆資金,考驗著社區黨組織的執行力。
按照科學民主、依法依規、全程公開的原則,社區黨組織充分運用“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評”的方法,組織實施社區惠民項目,將“惠民項目怎么定”、“惠民資金如何用”的主動權、話語權、決定權交給群眾。
項目確立前,社區黨組織發動社區黨員、志愿者,采取上門走訪、議事懇談、談心說事等多種方式,了解居民群眾需求,征集群眾意見。將居民意見梳理匯總后,召集居民代表進行民主討論,初步確定資金使用項目并公示。隨后,社區“兩委”召開居民大會或居民代表會議,將項目提請居民或居民代表表決,經三分之二以上居民或居民代表表決通過后,正式確定本社區惠民項目。項目實施過程中,社區黨組織通過公示欄、網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隨時公布項目進展。項目完成后,由社區組織居民進行民主評議,用居民的滿意度檢驗社區惠民項目好壞。
武昌區東亭社區居民議事會上,60名居民代表舉牌表決,定下小區大事。“社區有合唱團、京劇社、舞蹈團,可唱唱跳跳連個室外音響都沒有,希望惠民資金向這方面傾斜。”社區芙蓉合唱團的趙萬君率先發言。居民龍春明接著說:“很多樓道沒有燈,惠民資金是否能夠讓樓道亮起來?”
“惠民資金買不買音響、刷不刷樓道、修哪里的道路?請居民現在舉牌表決。”社區書記王秀麗說。大家紛紛舉起“笑臉牌”、“哭臉牌”來表達自己的意愿。經表決,社區確定了購買室外音響、維修車棚、配備電動車充電點等9項惠民項目。
“群眾的滿意既是我們的追求,也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鼓勵。”王秀麗深有感觸地說,社區居民全程參與、建言獻策,不僅給社區惠民項目增添了助力,也讓老百姓深切體會到了惠民項目帶來的好處。
建立“三制”:既要用得好,更要管長遠
如何避免“一陣風”,真正管好、用好惠民項目資金,是實施社區惠民項目的關鍵。武漢市從運行機制、目標管理、檢查督辦上下功夫,出臺了一系列社區惠民項目管理制度,以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實現項目質量的全保障。
立足于集中社會資源,驅動部門合力,武漢市建立了部門協作機制。樹立“大民生”工作理念,打破部門條塊制約,明確社區惠民項目以區為主、以街道為基礎,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民政部門具體負責,城管、水務、園林、文體、建設、環保、綜治等職能部門協調聯動,街道社區全力推進的工作格局,統籌推進社區惠民項目建設。
以推進工業項目的手段和力度來推進惠民項目,是武漢市在項目推進機制上的一項創新。各區委、區政府與街道就實施社區惠民項目簽訂工作責任書,督促街道黨工委將項目資金的日常使用和管理責任落實。堅持“一項目一方案”,做到項目有預算、實施有方案、完工有決算、結算有審計、結果有公開的要求,切實提高惠民項目運作的規范性。
在惠民項目資金上,武漢市建立了一套常態督查機制。首先,武漢市聯合財政、紀檢、審計等部門共同管理惠民資金,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其次,實行街道“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報”的通報督查機制,全程跟蹤惠民項目的落實。最后,定期開展專項檢查,按照每個街道不少于20%的比例抽查社區惠民項目落實情況,采取集中與隨機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居民群眾進行滿意度測評。
2013年,武漢市共實施惠民項目1.6萬個,其中社區文化、體育項目5427個,實施社區服務項目2554個,發展社區公益類、服務類、管理類社會組織848個,一批老舊社區普遍存在的下水管網堵塞、道路破損、缺乏綠化等難題得到有效解決,各項服務送到了群眾心坎上,居民對社區惠民項目整體滿意度達到85.8%。便民、利民、惠民,改革發展成果由百姓共享。如今,“15分鐘服務圈”、“蔬菜直通車”、“道德講堂”等一項項惠民實事成效喜人,如漢江初春的暖流,溫暖了百姓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