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翔勇++楊園園++胡蔚
衣著簡單甚至有些土氣,一張素面朝天的臉帶著些許風吹日曬的痕跡。乍一見到朱鳳娟,不知道的人會以為她是一位普通的農婦。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現在是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高級農藝師的她,從2006年起,每年4月至10月如候鳥般蹲守鄂西深山,從事高山蔬菜試驗研究及示范推廣;她與團隊成員一道,點“石”成金,讓山區農民畝均增收3500元以上……
8年的執著堅守,朱鳳娟實現了自己“走出實驗室、造福農民”的夢想。2013年,湖北高山蔬菜產值近50億元,產業規模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其中利川市高山蔬菜產值逾15.5億元,以朱鳳娟為代表的蔬菜課題組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年3月,她榮獲 “湖北五一巾幗獎”。
大山深處苦攻關
2005年,性格低調、沉穩的朱鳳娟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離開工作十幾年的廈門農友種苗公司,回到家鄉湖北。
2006年4月,上有老母、下有女兒需要照顧的朱鳳娟,只身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家坪高山蔬菜基地駐點。她說:“當時不是沒有猶豫、沒有糾結,但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不能只待在‘實驗室種地,一定要到農民中去。”
此后,朱鳳娟一頭扎進長陽縣文家坪、火燒坪,利川市汪營、謀道等鄂西深山,主攻高山蔬菜品種和茬口技術試驗研究。
去山上試驗點開展工作,需要在當地租一輛摩托車。一路上,灰塵遍布全身,分不清鼻子、眼睛。到了夏天,高山紫外線格外強烈,她的手部、背部和面部被曬得通紅,一層層脫皮。每周,她還要下山去調查不同梯度的試驗情況,從海拔1800米的火燒坪鄉到400米的資丘鄉試驗地,又得租用一輛面包車,在崎嶇山路顛簸一天。由于山里海拔落差大,氣溫變化明顯,早出晚歸的她,一天常常要經歷從冷到熱的氣候變化。頂著烈日調查,她常會因中暑而頭暈、作嘔。
剛駐點文家坪時,朱鳳娟一個人借住在村委會廢棄的土樓里。山里沒有自來水,長期不能洗澡。2008年8月21日,省農科院投資在長陽縣火燒坪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高山蔬菜試驗站。試驗站的成立,讓她如虎添翼。
山上的生活清苦而寂寞,朱鳳娟卻甘之如飴、忙碌不已。每天清早,她和同事們開始觀察田地里試驗種植的幾十種作物,看看那棵綠苗長得旺盛,哪棵種苗不適應環境。帶著筆記本,記錄下天氣、濕度、植物生長數據等一系列資料,晚上回到簡易宿舍整理提煉。每天如農民一般在試驗田里勞作著,朱鳳娟很快就變得與一般農婦無異。
針對品種單一,市場價格波動的問題,朱鳳娟帶領團隊先后選育和篩選出蘿卜、大白菜、辣椒等14個大宗高山蔬菜配套專用品種,38個精細蔬菜推薦品種,填補了我國高山蔬菜專用品種空白,有3個品種經濟性狀超過國外優良品種。
針對傳統種植模式帶來的生產和市場風險問題,她們首次在全國探索出9種新茬口模式,讓高山蔬菜種植一茬變多茬、連作變輪作、品種大宗變精細,年均復種2至3茬, 畝均年產5436公斤、收入近6000元,比傳統模式增收3500元以上。
田間地頭傳科技
光研究出成果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將成果推廣出來,讓更多的農民受益。
2008年,朱鳳娟和她的團隊采用“技術專家+主產基地+龍頭企業”的模式,在長陽縣火燒坪鄉青樹包村、賀家坪鎮紫臺村、利川市汪營鎮天上坪村、元寶鄉理智凹村建立了4個核心示范基地,進行了5000畝高山蔬菜新品種與安全生產技術示范。
起初,農民對新事物不太接受。話語不多的朱鳳娟每天戴頂草帽,挎個書包,走村串戶,發放種子,耐心為科技示范戶講解栽培技術,手把手教農民干,直到農民學會為止。經過耐心地做工作,在長陽縣的火燒坪、蕓苔荒、文家坪、胡家坪、紫臺村、田家坪、資丘鎮天河坪和利川和沙地等產區,對“雪單一號”蘿卜,“楚椒佳美”、“鄂紅椒108”辣椒等大宗品種,及紅菜薹、茼蒿、甜玉米、香菜、萵苣等精細菜品種,進行了成功示范。
蘿卜“雪單一號”是省農科院利用單倍體技術自研品種,示范結果顯示畝產量較韓國品種增產12.6%,顏色潔白,整齊度好,商品菜率高,田間耐貯性強,不易糠心,深受農民的歡迎。目前,多數農民要求大面積種植該品種,打破了國外蘿卜品種一統天下的局面。辣椒新品種“楚椒佳美”,由于品質好、產量高,已經成為紫臺村的主栽品種。長陽紫臺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秦立雄說:“朱老師指導紫臺村種植的2000畝優質‘楚椒佳美辣椒,供應上海世博會5000多噸,價格比一般市場翻了一番。”
2009年7月9日,利川市農業局邀請朱鳳娟去汪營鎮后壩村指導農民種菜。地處偏遠高山的這個村,人均不到3分地,畝均收入不足600元,吃菜靠到外地買,是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她抓住機會,鼓勵村長姚暮谷帶頭組織種植高山蔬菜,并免費為10多戶農民提供甜玉米、萵苣、西甜瓜等種子,手把手教農民種植了15畝示范基地。
正巧利川碰上10年不遇的大旱,山上缺水,菜地每天又需要澆水,農民外出打工,勞力不夠。很多農民打了退堂鼓,甚至喪氣地說:“今年種的菜怕是要打水漂。”朱鳳娟也不多解釋,她堅持和農民一道提水澆菜,直到渡過難關。
這一年,不論刮風下雨、高溫酷暑,她定期到田頭檢查指導。秋天,農民種的蔬菜畝均產值過3000元。村民們個個樂開了花。如今,利川市汪營鎮已成為我省高山蔬菜種植基地。
被稱為“湖北高山蔬菜第一鄉”的長陽縣火燒坪鄉,涌現出一大批百萬元戶甚至千萬元戶。長陽、利川大大小小的偏遠村莊,處處都留下朱鳳娟和她團隊的足跡。
湖北高山蔬菜產業,在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持下,涌現出恩施州“大山鼎”、長陽“火燒坪”、利川“天上坪”等一批地理標志性品牌。據介紹, “大山鼎”蘿卜從地里拔出來,清洗干凈后蓋上棉被,坐上汽車經高速送到北京,直接與超市對接,價格比市場價高30%。
樂與農民結親戚
朱鳳娟在鄂西大山深處,盡管科研任務繁重,遇到農民有需求時,她總是把農民當親戚,帶著農民干,干給農民看,講給農民聽,圍著農民轉。
2009年8月,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高山蔬菜現場會在利川召開。為辦好現場會,4月開始,朱鳳娟借居在利川市汪營鎮天上坪村農民劉賢惠家,負責示范基地田間實驗。
沒過幾天,這對夫妻突遇困難。劉賢惠急需帶患重病的小孩去重慶醫治,他的妻子預產期又臨近,要去市醫院分娩,家里養的豬、幾十畝地的農活無人看管。朱鳳娟果斷挑起重擔,“你們放心去吧,家里就交給我了。”她除完成本職工作外,還打理十幾個幫工農民的生活,幫忙打豬草、煮豬食。幾周后,這對夫妻回到家里,目睹場景,熱淚盈眶。
2011年,汪營鎮新房村農民暮仁忠,因為種植高山蔬菜番茄遇到了青枯病,蹲在地頭上哀聲嘆氣:“減產一半,明年怎么搞啊?”朱鳳娟到他家實地觀察后,建議他采用輪作的方法,第二年種兩季 “特長201”豇豆新品種。暮仁忠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按朱鳳娟的要求種了。這期間,朱鳳娟還經常上門指導他。結果,當年獲得大豐收,并且市場上豇豆批發價格不錯,讓他賺了不少錢。現在,暮仁忠見人就豎起大拇指夸贊:“朱老師不愧是高級農藝師,幫咱們農民得實惠,就像咱們的親人一樣!”
被深山農民當成親戚,朱鳳娟欣慰不已,內心深處卻對自己家人懷著難以言喻的愧疚。
一年中,她有7個月時間在鄂西大山。由于長期遠離武漢、遠離單位,早淡忘了周末,有時端午節、國慶節這樣的長假,也是一個人在高山基地中度過,更談不上照顧家人。
農業科技是季節性強的工作,誤不起工時,否則將前功盡棄。8年來,女兒參加中考、高考,歷經了人生一次又一次重大轉折,她都沒有陪伴在女兒身邊。朱鳳娟的老母親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她也不能經常在身邊照料。每當提起家人時,朱鳳娟眼里總是噙著淚花。
“但家人理解我。”懂事的女兒已經上大學了,有時還幫忙照顧年邁的外婆。朱鳳娟選擇將這份愧疚深深地埋在心底,“有更多的農民需要我。能讓深山里的農民有個好收成,過上好日子,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
責任編輯 林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