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臺灣和閩南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自古以來,農家人主要的耕作牲畜就是牛。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牛不僅是可敬、可親、可愛的朋友,更是心目中力量的象征、財富的標志、吉祥的化身。
牛耕技術主要來自大陸
最早臺灣沒有耕牛,后來由于生產生活的需要才從國外和祖國大陸的閩南等地引進。明代末期,荷蘭人占領臺灣,發現臺灣沒有牛。但他們要在臺灣發展種植甘蔗,如果沒有牛,效率很低,所以特地從殖民地印尼爪哇運來200頭牛作為耕地、種甘蔗使用,這是臺灣黃牛的起源。而最早從爪哇買來的200頭牛不夠使用,荷蘭人就在臺灣開設“牛司”管理牛,訓練、繁殖耕牛,鼓勵原住民把捕來的野牛用木柵圍起來,通過鞭打、虐待后再喂食。這一來,經過快者半年,慢者一年的馴服,野牛就可以聽人使喚參與耕耘的行列。臺灣的水牛,則是清代以后,從祖國大陸運來的。
《臺灣通史》中記載:“(臺灣)有水牛、黃牛兩種。耕田挽車,均借其力。唯水牛力大,一只可載千斤,黃牛不及……清律禁屠牛,唯祀典始宰之。鄉村貨牛之處,曰墟,定日一開。”據說,臺灣的牛多是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引進的,“為了開發臺灣,鄭氏政權向閩、浙、粵招募丁壯,每人給三兩銀、每三人給一頭耕牛,大片荒原漸成聚落。鄭氏政權又派漢人入山幫助山民發展生產,每村給熟牛一頭,鐵犁鐵耙各一副,由老農教山民牛耕之法”??梢娕_灣的牛耕技術主要來自祖國大陸。
臺灣牛車古今不衰
自古至今,臺灣人盛行牛車。臺灣館藏古畫、清代乾隆年間繪制的《番社采風圖》中就有一幅臺灣原住民駕駛牛車,載人出行的古畫。從畫面可看出當時臺灣的牛車或御兩牛,或御單牛,車輪甚大,以木板拼成,無輻。清朝郁永河的《脾海紀游》中記敘,臺灣馬很少,只有長官有馬車坐,人數不過一、兩位,其他坐牛車。可見當時牛不但為耕作貢獻畢生力量,也取代馬做為交通運輸和代步工具。
現代盡管交通工具甚多,但是,牛車以其消耗能源少,又沒有什么污染,路況條件差它也能照樣駕駛等優點而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至今在臺灣一些農村,牛車仍在“服役”,因為牛的力氣大,用它代替“動力”拖動的車,車板寬載貨多,仍然受到人們歡迎。特別是在臺灣一些旅游景區,業者別出心裁地讓游客享受坐牛車的樂趣,有的則把牛車或牛車造型擺置在旅游景區作為景觀點綴,讓它散發思古之情。
護牛敬牛兩岸同俗
在臺灣及其主要祖居地閩南,自古以來人們重視護牛敬牛。臺灣閩南話把母牛說為“牛母”;公牛說為“牛公”。把享受少、付出多、任勞任怨的人比作“老黃?!?;方言俗語中的“牛無食過岸草”,比喻安分守紀;“老牛拖破車”比喻勤儉節約;“牛仔不識虎”比喻初生牛犢不怕虎等。
每逢過年時,人們要在牛棚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六畜興旺”聯句。閩南漳州百花村節慶時,村民要給水牛喂糯米酒,還要把盛開的水仙掛在牛犄角上以賀節喜。歷史上,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在臺灣北部一些農業地區,農家人會特別為耕牛過生日。這一天,耕??梢允媸娣匦菹?,不用到田間地頭勞動。保護耕牛,給牛放假這樣的風俗,在閩南以及臺灣其他地區也有,但都是每年冬至這一天,人們俗稱“牛節”。這天,耕牛的主人要給牛放假,為了答謝耕牛一年辛苦耕耘的功勞,還用節俗食品湯圓粘附于牛角,表示耕牛過節。冬季氣候特別寒冷時,要給耕牛飲酒御寒。即使在物質極其缺乏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閩南地區商業部門還專門分配酒票供應耕牛飲用御寒,當地人俗稱“牛酒”。這種以酒為契、人牛共慶的場景,堪稱兩岸護牛敬牛風俗奇觀!
牛的食住受到閩南農家人的特別關注?!墩闹菔兄尽分杏涊d:“修建牛舍、豬舍要擇吉日先祭土地公,完工后也要‘謝土,敬土地公。牛生崽的第三天都要做粿敬土地公,以祈飼養順利,稱為‘做三朝。牛的崽子忌讓坐月子的產婦、寡婦和參加殯葬的人觀看;若家人在外面參加殯葬,要向喪家討點飯、酒帶回給牛崽子吃?!遍}南人和牛相依為命,牛通人性,不怕臟、不嫌貧、不挑食、不偷懶,人們不到迫不得已的境地,無論如何也不舍得賣牛。即使要賣,也不能在牛的面前道出“買賣”二字。據說,牛有靈性,一旦知道自己將被賣,就會流淚,憂郁成疾,以致乏力耕作。
民間愛牛敬牛的風俗還有不少。據記載:“春天趕牛上山放牧時要用牲醴祭祀山神和土地公,祈求牛群平安。牛為役畜,農忙時要特別照顧,早上給耕牛吃稀飯或飯團,晚上灌牛酒、加芻草。冬天和初春雨季要給牛喂番薯大米粥,并定期灌牛酒。貧困農家一家養不起一頭牛,常常兩三家合養一頭牛,輪流護養,共同使用。缺牛戶向農友借用耕牛,農活完成后要用紅布扎牛角,并加上幾粒紅米圓子一起送還牛主。小牛初次下田耕地時,要在田頭插紙錢敬土地神。宰殺病、殘、老牛時,屠者要托辭加罪于牛(如踐踏田園、角斗等),并說明自己奉天命殺牛,不要結怨。觀看殺牛的人要口銜草葉,雙手反叉在背后,以表示無法救援。牛主將老病耕牛賣給屠戶后要將牛繩或牛鼻環帶回,不得回頭看。”
臺灣民間傳說,不管是誰,如果看見牛被殺而不相救,死后閻羅王會重重判罪。從前,臺灣臺北大橋沿淡水河通到大龍峒的沿河道路上,有一座屠宰場。附近居家做父母的經常叮囑小孩,經過屠宰場聽到牛叫時,要立即閉上眼睛,兩手向背后相握,非這樣做不可。人們俗信,如果這樣做了,今后壽終正寢,閻羅王判你生前見牛死而不相救之罪時,便可以告之“當時眼睛看不到,手也被綁起來,無法救?!?。 而被改判無罪。時至今日,臺灣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都不吃牛肉。
臺灣佛教信眾甚多,在他們心目中,牛是神圣、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和德行,以“人中牛王”來稱贊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以大白牛車比喻唯一的佛乘,即大乘妙法。臺灣嘉義縣太保市有一座“牛將軍廟”,是臺灣唯一的牛神廟宇。廟里供奉著一尊黑色的大水牛,旁邊有一個手持牛鞭的牧童。根據廟中碑文記載,相傳鄭成功軍隊早期開墾臺灣時,帶了8頭水牛來助耕。然而荒地開墾非常不容易,再加上田多牛少,這些牛最后便因操勞過度而死。后來先民特別興建了一座水牛廟來感念水牛,并且讓后人緬懷早期先民披荊斬棘的艱辛。一直到現在,牛將軍廟始終香火鼎盛,一年四季游客也絡繹不絕,牛前的石臼長年都供奉著鮮花、水果、甘蔗,以及水牛喜歡吃的新鮮牧草和一桶干凈的清水。1978年12月3日,時任臺灣領導人的蔣經國先生蒞臨牛將軍廟參觀,并親手拿牧草喂祭牛神,被傳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