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新型城鎮化的規劃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六大任務,這是一個巨量的工程,搞好了,對拉動中國內需,讓中國再繼續穩定增長20年問題不大。更重要的是,中國城鎮化的路走好走對了,對世界未來的發展意義更大。因為歐美國家過去的城鎮化,大部分是在擁有先天豐富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目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不但城鎮化比率低,擁有的自然資源更低。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巨量體型國家,更是一個資源貧國小國。富人致富意義不大,窮人致富更珍貴。
中國城鎮化首先表現為巨量體型,因為我國一個上海的各類人口加在一起就相對于整個加拿大國家的人口,而加國的國土比我國的面積還大,倍受贊美的城市國家新加坡面積與人口僅與北京的海淀區相當。還比如,目前我國城鎮化52%,其實擁有城鎮戶籍的只有35%。如果要把這17%已在城鎮打工的人口徹底的市民化,就是2.2億人,這比整個巴西的人口還要多。如果先把1億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了,就相當于整個日本國家的人口。如果中國實現城鎮化達到了75%,還需要23%的人進城,近3億人口,相當于整個美國的人口。從全球來看,整個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比率都很低,金磚四國的巴西高一些,80%以上,但當年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大量人口擁入城市帶來的首先是城市貧民窯與犯罪難題,當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巴西慢慢地把這些問題給消化掉了。
中國的城鎮化又必須在土地資源十分稀缺的狀態下來發展。我國整個國土面積不算小,但適合耕種的土地卻只有18億畝,美國卻有30億畝,還有大量待開墾的土地。這就決定我國的城鎮化不可能走美國攤大餅似的城鎮化,住房也不可能象美國幾乎家家有大宅,中國的城鎮化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的路子。值得欣慰的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已總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做法,比如漸進式的雙軌改革以及農地的三權分離等等。戶籍制度雖然問題很多,但雙軌過渡也是中國巨大體量下的一條不得已的辦法。這種體制平時暴露出的是問題,但關鍵時刻卻顯示巨大威力。以2008年為例,3500萬的農民工因為全球金融危機丟掉工作,換在任何歐美國家都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動蕩。但中國海量的農民工卻能夠做到心情平靜地回到家。那是因為飽受爭議的農地制度為這些農民還保留著一塊土地,那是他們最后的依靠。如果沒有了這個依靠,后果將不敢想象。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目前中國的農村土地又在進行著大量的創新,從過去的一元、二元過渡到三元乃至多元。土地分田到戶,使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從一元制過渡到雙層經營,激發了農民的生產活力,也開啟了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而從雙層經營到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也為未來的城鎮化平穩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因為農村土地不僅是農產品的供給地,它還承載著9億多農村的社會保障。授予農民土地承包權的長久不變,讓農民在保留承包權的基礎上,通過出讓經營權獲得一定的收益,也提供了進城農民的最基本社會保障。這種制度創新雖然被激進的學者抨擊為不徹底但不可忽略其意義。它能保證一個大國在人口巨大遷移過程中實現平穩發展。大國轉型,平穩過渡比什么都重要。
新型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也是土地集約利用的城鎮化,更是青山綠水宜于居住的城鎮化,這些都是從過去發展中得到的教訓。新型城鎮化更不能盲目模仿歐美攤大餅式的城鎮化,當然可以借鑒他們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日本大阪都市高樓大廈中分布的農田與村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很吸引人。歐美國家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比如大學鎮、公司鎮,一個大學或者一個公司建在一個小鎮上,倒也是一個風景,值得反思。因為我國的大學基本上都集中在直轄市與省會城市,全國2800多個縣,縣級擁有大學的估計沒有幾個,更不提縣下的鎮上了。
中國太大,既要一盤棋,也不要一刀切。要根據各地的自然與環境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城鎮,避免千鎮一面,千市一面,這樣的城鎮化才是我國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