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航+周淼葭
“天災我都不怕,重建又有何難?”
“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力,自己的家園自己建。”
“你幫我,我幫他,團結互助建新家。”
……
這樣簡單易懂而又激勵人心的標語,在蘆山縣的大街小巷、鄉村農舍中,隨處可見。3月4日,臨近“4·20”蘆山7級強震一周年之際,記者驅車來到蘆山縣,車過飛仙關鎮后,沿途催人奮進的宣傳標語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蘆山縣是2013年“4·20”蘆山7級強震的震中縣,也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重災縣,在這里,人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住房重建,更多的還需要精神激勵和心理安撫。為了幫助受災群眾克服重建難的心理問題,縣委宣傳部在宣傳標語上下了很大功夫,既要陽光向上鼓勵人心又要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同時,在蘆陽鎮體育館的過渡安置小區里還設立了青年志愿者心理救助工作站,及時為群眾提供心理咨詢與精神安撫。
或許是“潤物細無聲”的標語起了很好的精神指導作用,也或許是重建家園剛性需求的迫在眉睫,記者所見,處處熱火朝天、建設正酣。并不寬敞的道路,來回奔波著一輛輛運輸建材的大卡車;玉溪河畔,青山依舊在,菜花泛金黃,有的人家房屋已具雛形,有的人家正在打樁建地基……
在龍門鄉隆興村新村聚居點,工人們正忙碌地建設新房,陳列整齊的樓房已初具規模。據了解,此處總共建設59戶,占地面積51畝,而房屋建設的質量監管、資金運營、進度把控等重大事項的監管權,則由新村受災群眾自主選舉出來的業主委員會掌握。該村村民李可鑫被選為隆興村小坎卡組業主委員會會長,每天他都守在工地上,監督著從地基開挖到砌墻上梁各個關鍵環節。有段時間,還每天拿著紅外線測距儀仔細測量墻體是否垂直、圈梁有沒有偷工減料。“現在辛苦點,以后就能安心點,這里是我們的新家,也是我們的希望。”李可鑫在面對記者鏡頭時,靦腆而又有底氣地說。
政府為我們特困戶修了新房
與隆興村新村聚居點比鄰的是該村特困群眾居住的保障房。五幢色彩亮麗的川西民居式小房屋依次排列,青瓦紅磚、燈籠高掛、門中有雙“福”、左右張貼對聯……還留有濃郁的新年味兒,讓人見了就有種抑制不住的愉悅之感。“我的腿是老毛病了,不能使力,連站立都很艱難,好在政府給我們修了房子,不然還不曉得咋辦。”五保老人駱體良說著這話時,眼里流露出的笑意深深刻在了記者心里,他所想要的幸福,如此簡單。他的新家里,家具、家電一應俱全,不僅如此,政府還會送來大米、菜油等生活必備品。住在他隔壁的陳瑞安老人說,如今他們幾個五保戶被統一安排住進了新屋,也算相互有了照應,出太陽的時候,大家都會在屋前的院壩里擺龍門陣打發時間,享受著獨有的恬靜。
自己的家園自己建
離開隆興村,順著玉溪河畔繼續往下走,便是龍門鄉的另一個村——古城村。在這里,同樣的春意,同樣的繁忙。道路兩旁,散居的群眾正忙碌地自行重建,正應了標語上那句“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當地的群主告訴記者,不論是自己動手重建,還是加入統一規劃建設的聚居點,政府所給的補貼完全相同,可供村民自行選擇。以三口之家來說,補貼重建資金2.6萬元,可貸款5萬元,第一年利息由政府全額補貼,第二年利息由政府負擔70%,第三年利息由政府負擔50%,三年以后利息則全部由自己負擔,并且還享受優惠利率貸款。有了這樣的政策支撐,群眾的重建熱情普遍高漲,而古城村在記者看來,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優勢——紅四方面軍三十軍軍部舊址也正在這里。雖然此時此刻,舊址凋零,但這里卻留下了紅軍樹、跨馬橋等文物古跡……先重建,再發展,當住房重建全部竣工之時,舊址便將成為古城村發展旅游觀光業的一大亮點。可以想見,玉溪河邊,古老院落散發出的歷史遺韻,綠色的山,紅色的地,交相輝映,那會是另一個“春天”。
生態蘆山的明天更美好
調轉鏡頭,在與龍門鄉相反方向的思延鄉,除了依舊忙碌的住房重建外,蘆山縣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在這里加速推進,規劃在此建設9000畝獼猴桃基地和600畝設施農業。土地流轉、整理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已流轉、整理出來的土地正在進行開廂起壟、施基肥、種植果苗的工作,園區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透出春天的氣息。在蘆山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生態正是其最大的特色與優勢,而此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讓我們看到了這里萬象更新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