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桐熊
2014年3月6日,離“4·20”蘆山地震一周年還差45天。
雅安市寶興縣,上午9點,當太陽緩緩升起,這片曾經撕裂的大地逐漸變得暖意融融。陽春三月,遠方的春意在高山皚皚白雪的映襯下,吐露出片片新綠,漫山遍野的櫻花次第開放。在災后重建如火如荼的熱度中,寶興的重建之花也正日益絢爛。
這是災區一個普通的清晨,卻迎來了寶興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召開。當日,來自該縣5.8萬群眾中的數百名人大代表,懷揣著重建寶興的激情和一份份凝聚著廣大群眾心聲的提案,為重建“熊貓老家”——美麗新寶興,積極建言獻策。
“今年,寶興將把災后重建作為全縣教育實踐活動的主戰場。以推動災后重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兩幫三送四建全覆蓋為主要抓手和重要載體,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中,努力實現群眾得實惠、干部受教育、發展上水平、社會更和諧的目標。”出席“兩會”的縣委書記韓冰擲地有聲!
重建家園 千名干部聯萬家
3月7日一大早,寶興縣五龍鄉副鄉長羅洪清來到東風村查看地質隱患,并對災后重建的人員明確責任,強調必須做到“萬無一失。”這是寶興縣啟動的“重建家園風雨同舟——千名干部聯萬家”活動的一個縮影。
家住東風村6組的胡海云是五龍鄉的特困戶,今年53歲的他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30多年前,因為患上大骨節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至今還靠75歲的母親照顧。“4·20”蘆山地震那天,倚靠母親的攙扶,胡海云死里逃生,而身后的老屋卻瞬間變成廢墟。
一年后,當記者走進胡海云家時,他和母親已經搬進了政府援建的新房。“還是感謝黨和政府啊,要不然我和老娘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看著新家院壩里吐露芳菲的綠樹,這個木訥的漢子滿是感激。
類似的幫扶還在靈關、磽磧等地遍地開花。據介紹,活動通過對每個村(社區)的特殊群體和集中安置點受災群眾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對口聯系幫扶,協調解決實際困難,以確保過渡安置和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快速推進。正是有了這些溫暖的保障,寶興震后首個寒冬很溫暖。
該縣結合“掛包幫”等工作,還積極整合各級黨員干部、抗震救災搶險隊、黨員突擊隊、黨員服務隊、志愿者隊伍、村民互助隊等,實施“1+N”幫扶模式,將受災群眾全部納入幫扶范圍,實現幫扶全覆蓋,切實解決群眾在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抓住契機 打好生態文明牌
初春的寶興縣,萬物復蘇、草木蔥蘢。伴隨著地震陰霾的漸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災后重建的勃勃生機。昔日受損的廠房再度傳出機器的轟鳴聲,田地里、果林中傳來豐收的喜悅,一處處農房正加緊重建、一派火熱......
科學重建是寶興涅槃重生、重建美麗新家園的總體要求。寶興擁有無法比擬的生態系統和豐富資源,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棲息地。眼下正值災后重建的關鍵時期,如何抓住機遇,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經濟、做好生態文明建設成了十分重大的課題。
“除中央、省、市的規定動作外,我們更加注重將本土地域特色融入其中,主要體現在綠色生態、美麗家園、平安暢通、特色產業、和諧民生幾個關鍵詞。”寶興縣委書記韓冰說。
據介紹,寶興縣將抓住災后重建的契機,在保護生態中搞好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好生態。圍繞一產做有機,二產做綠色,三產做生態的三次產業發展思路,把寶興全域作為生態景區進行規劃、打造,走綠色低碳、高端切入的路子,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加快景區產業化、產業景區化發展。
圍繞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造“中國綠色諾亞方舟”;按照5A級景區標準,高水平恢復提升熊貓古城;突出藏鄉特色,著力打造磽磧民族風情......寶興,還在熱火朝天的重建中,向著破繭成蝶的華麗轉身不懈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