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雅安市雨城區是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獨特的地理環境、宜人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可謂是“天生麗質”。然而,2013年4月2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震,使雨城區經濟社會遭受重創,讓雨城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次級突破之路布滿坎坷。
帶著對未來雨城如何打破災難帶來的泥潭逆勢突圍經濟發展之路、如何后發追趕的疑慮,本刊記者專訪了雅安市雨城區委副書記、區長茍乙權。
記者:在災后重建中,雨城區采取了哪些科學的措施和對策?
茍乙權:地震確實給我們的經濟建設帶來許多不利影響,災后,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強化災后重建保障。在強化組織保障時,我們建立了重建辦每周例會、重建委主任會、重建工作專題會制度,在此基礎上實現重建工作目標化倒逼、項目化推進。二是加快項目規劃實施。這一點主要是編制完成了《雅安市雨城區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實施方案》,形成“幸福美麗鄉村”示范區、風景名勝區和新村建設示范點的點、線、面重建思路。三是管好用好專項資金。堅持“資金流向哪里、紀檢監察和審計就跟蹤到哪里”,震后次日紀檢監察和審計工作提前介入,實現項目資金跟蹤管理全域、全程、全面覆蓋。四是首位推進住房重建。及時足額兌現農房重建補助資金,加快推進農房重建。五是實施基礎設施和產業重建。加快實施農業生產設施、農業產業基地、貧困村幫扶等62個總投資12.99億元的農業重建項目。此外,我們還在教育、衛生和文化等方面加快了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六是全力確保和諧重建,強化輿論宣傳引導。七是開展對口援建合作。綿陽市對口援建雨城區,目前,《援建雨城區中里安置小區建設項目方案》已通過,對口援建工作由規劃設計階段進入項目建設階段。
記者:雨城區如何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災后重建來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
茍乙權:針對災后雨城區縣域經濟面臨的新機遇,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我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一是堅持“中心帶動”,主要是發揮雨城作為川西區域性中心城市服務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優勢,成為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二是推動“軸線集聚”,依托成雅高速雨城段出口通道,改造提升沿線鏈接道路;結合國道318線恢復重建,形成人口和優勢產業集聚的川西重要經濟走廊。三是實施“重點提升”,推進上里、中里、碧峰峽、多營等重災鄉鎮恢復和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四是同步“整體推進”,加快構建以特色農林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實現災區有就業、有收入、有后勁。
記者:雨城區今后對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又有何規劃?
茍乙權:在旅游服務業上,我們還是比較有底氣的,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打算。一是借勢省政府實施“大熊貓”旅游、“大香格里拉”旅游工程,圍繞旅游修建連接景區的道路、連接周邊市區的道路,吸納游客,成為大旅游線上的重要目的地。二是大力實施生態文化旅游融合實驗區,改造提升旅游景區。首先要加快推進省級旅游強縣創建工作,全力做好金鳳山景區、周公山溫泉公園創4A景區和碧峰峽創5A景區的工作,打造多營鎮藏茶文化旅游景觀和中里臺灣風情小鎮。三是加快旅游地產發展。多節點開發市場開發建設風情小鎮、小景區。四是加強與云南、上海等旅游發達區域合作。
記者:雨城區對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有何具體目標?
茍乙權:對于幸福美麗新村,我們將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力爭在三年內將以陸王村、五營村、下壩村為主的多營鎮整體建設成幸福美麗新村示范區。在打造過程中,我們將從基礎設施、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等三個方面來建設發展。舉例來說,在基礎設施上,我們將著力完善道路交通的建設,配套搞好水電供應、通信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在鄉村旅游方面,我們還將結合多營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開展集中風貌改造、新建旅游設施等方式,逐步完善當地旅游接待功能,在五營村安置點規劃打造“三國戰火度五營”景點、在陸王村安置點規劃打造“藏茶山寨風情園”,同時,引導農戶積極參與文化旅游產業,行成一三產業互動和聯鎖經營的鄉村旅游特色;從特色產業來說,將集中連片打造獼猴桃、茶葉、蔬菜等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記者:震后雨城區在加強區域合作、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等方面的重點是什么?
茍乙權:今年招商引資的有利因素較多,在省委確立的成都1+7都市經濟圈里,雅安名列其中,而“4·20”后雨城也被多方關注。綜合實際情況,在招商引資上我們準備走區域合作之路、擴大增量之路、走改革之路。具體來說就是大力推動與友好縣區、周邊縣區合作,把社會投資參與災后產業重建作為重要抓手,重點推出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區、生態游等文化導向型產業、震后政策扶持導向型產業、資源導向型產業。此外,要加快農村改革,尤其是涉農改革,釋放農村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