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桐熊
陽春三月,千里小涼山腹地,一座座彝家新居如繽紛艷麗的花朵,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行走在詩畫圖景中的彝家人,笑靨如春光般明媚。這里是“莫伙拉達”,也就是馬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縣地處樂山、宜賓、涼山三市州結合部,幅員面積2383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人,其中彝族占45%,農業人口占83.78%。200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04年確定為中央紀委監察部機關定點幫扶縣,2010年被確定為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工作縣,2011年被確定為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縣。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邊勾畫出了建設“山水彝鄉,幸福馬邊”的宏偉藍圖。
全新定位 窮區富規劃
馬邊縣是邊遠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基礎差,底子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距離全面小康還有相當的差距,發展不夠是馬邊最大的縣情和最基本的實際。
馬邊縣,該如何尋求突破,實現新發展?“窮區‘富規劃?!?011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提出響亮發展口號。他們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把脈,廣泛納群眾意見,制定了科學規劃,決心在特色發展、差異發展、錯位發展上走出一條“馬邊發展之路”。
2012年2月和6月,該縣兩次舉行規劃專家評審會,借力“外腦”,對馬邊縣進行全新定位——生態安全保障區與生態城市、四川省重要磷化工基地、“山水彝鄉”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根據規劃,馬邊縣在新型工業化發展上,依托富集的磷礦資源,主動對接樂山千億鹽磷化工產業,大力發展精細磷化工。以生態保護為首要前提,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同時,充分發揮地方農業資源與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積極培育旅游產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增強綜合經濟實力。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上,大力提高縣城的服務水平,努力提升城市品質,以“綜合化的城市業態、民族化的城市文態、山水化的城市形態、景觀化的城市生態”為城市發展戰略綱領,逐漸向生態、民族為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縣城發展。同時打造若干特色鎮、彝家新寨和新農村綜合體,促使城鎮化更快更好發展。
馬邊縣以黨的十八大和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為指針,按照樂山市委“三大聯動、六個跨越、六個美麗”戰略部署,明確了新思路、新目標。
圍繞“工業強縣、農業奠基、林茶畜富民”總體思路,提出“13345”發展戰略,即:以扶貧開發為統攬,突出工業、扶貧、交通三個重點,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推進縣域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農村經濟為主導向城鎮經濟為主導、由內生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由整體解決溫飽向全面建成小康轉變,著力實現特色產業、城鄉統籌、扶貧攻堅、民族文化、綠色發展“五大突破”。
而在目標上,馬邊力爭到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12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到2019年,實現與樂山全市同步小康目標。
圍繞既定發展思路和目標,馬邊縣著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新舉措、攻堅克難,圍繞省委、省政府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整體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進特色產業、城鄉統籌、扶貧攻堅、民族文化、綠色發展“五大突破”,助推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在特色產業上,加快發展新型工業、特色農業、現代服務業,做多做活做強磷化工、農產品深加工、水電三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林、茶、畜”三大綠色產業集群,充分挖掘生態和民族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游業。
在城鄉統籌上,堅持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綜合體“雙輪驅動,推進城鄉一體化,重點建設新城區、新集鎮、新彝寨。
在扶貧攻堅上,搶抓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和烏蒙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大好機遇,大力實施各項扶貧工程,不斷提升和改善民生福祉。
在民族文化上,圍繞改善文化民生,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批高水準文化設施,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景觀,讓廣大群眾共享建設成果。
在綠色發展上,加強環境治理和綠化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林、經濟林,嚴格環境執法,大力修復生態,建設生態文明馬邊。
2014年,馬邊縣提出了更高的發展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以上,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以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以上;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
美麗新城 不僅在圖上
2012年,馬邊縣委、縣政府廣泛征求專家、學者以及各方面的意見,凝聚各方智慧,繪就了城市建設《規劃綱要》,使得馬邊幸福家園的藍圖呈現在大家眼前。
“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于落實,把一張張‘施工圖變成‘實景圖?!痹凇兑巹澗V要》的指引下,項目一個個落地開工。
馬邊縣城市建設,以紅旗新區為重點,按照“東拓,南延,西進,北改”的總體部署,按照“再造一個新城”的理念,精心打造1000畝紅旗新區。一座融合馬邊傳統文化元素、絢麗多彩的地域風格的馬邊新城建設拉開了序幕。
“邊河長廊” “平時有看點,周末有耍點”的三九市政文化休閑廣場、炮臺山綠心公園慢行系統工程,以及榮丁至縣城段風貌、蘇壩古場鎮、天宮廟、蘇壩場鎮沿線的風貌打造工程……正按照既定目標啟動。
如今,馬邊縣城向東已形成商業、住宅、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商住小區,向西建成醫院新門診、住院大樓和福利院中心、保障性住房小區等,向南推進光明新區建設,建成通訊、服務、辦公、學校為一體的服務性小區。
“看到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城市發展規劃,我們對未來生活有了更多憧憬?!蓖辽灵L的馬邊人李學富告訴記者,以前馬邊城市面積小,城市沒有特色,市民休閑配套也較為稀缺。通過新的城市建設,一個漂亮的馬邊縣城即將呈現,以后住在馬邊將更加愉悅幸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馬邊彝族自治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正以“改造一個舊城、建設一座新城、打造彝家新寨”為著手點,以建設具有彝族特色的山水園林現代化新縣城為目標,開創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新局面,為馬邊城建事業寫下輝煌、濃重的一筆。
按照規劃,該縣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30%,城鎮人口達到6.6萬人。到203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3%,城鎮人口達10.6萬人。通過不斷進行城鄉統籌建設,一個宜商、宜居、宜游的川西南民族風情旅游目的地,將在小涼山綻放光彩。
彝家新寨 讓夢想成為現實
依山傍水的白墻紅瓦,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彝家新寨內,處處是一片幸福的景象。走進馬邊彝族自治縣,山水彝鄉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
過去,這是一片貧窮的土地。作為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土墻草頂壘空房,三塊石頭圍火墻;門前糞泥沒雙腳,屋內同住牛和羊”,曾是特困彝族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2010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規劃總體思路(2010-2020)》及10個專題方案,作為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的先導工程,彝家新寨建設全面啟動。同年12月,樂山啟動小涼山綜合扶貧,在14個彝族村啟動彝家新寨試點。
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樂山市提出了彝區 “三年大發展、五年新跨越、十年同步奔小康”的目標后,馬邊扎實開展工作。經過三年建設,該縣整合各類資金7.765億元,實施完成了106個村7590戶(新建3898戶、改建3692戶)特色鮮明、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的彝家新寨,覆蓋率達52.22%。
馬邊縣堅持把彝家新寨建設融入“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產業發展和彝家新寨建設互動相融的新農村建設路子,基本實現了彝族群眾“生產有發展、生存有保障、生活有改善”的目標。
在新村建設中,馬邊縣堅持“適度超前、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有家有園有寨有業”的總體要求,科學制定彝家新寨建設發展規劃。
在此基礎上,立足功能完善,同步推進道路、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同時,堅持“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理念,在彝家新寨項目村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培育增收支柱產業,開辟增收新路徑。
而在新村后續管理上,他們堅持把項目村作為文明生活倡導區,積極傳播現代文明,建設精神家園,讓彝族群眾“腦袋”與“口袋”同步充實。
彝家新寨建設幫助廣大貧困群眾告別了低矮潮濕、人畜混居的木板房、茅草房和石板房,村容村貌得到顯著改善,使2萬余彝鄉農民住進了漂亮的新家。這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住房建設,更是一場村容村貌上的巨大變革。
如今的馬邊縣彝鄉山水相依、生機勃勃,正邁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