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巍峨的夾金山下,5座翠綠的山頭簇擁著一汪碧水——五仙湖水庫(又名磽磧湖),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就坐落在這里。磽磧是距離四川省會成都最近的少數民族鄉,平均海拔2500米,面積880多平方公里,人口僅5000余人。磽磧是個水庫移民鄉,五仙湖水庫的修建淹沒了磽磧老場鎮,而新的磽磧場鎮搬遷至磽磧鄉朝霞村,距原老場鎮5公里。
走進如今的新磽磧,別具一格的藏族民居鍋莊樓,濃香飄溢的酥油茶,獨具風格的藏族服飾,絢麗多彩的藏鄉風情,勤勞樸實的藏族同胞,共同編織成靚麗的人文風景。
而從這美麗山谷中不時傳出的原生態藏歌,回蕩在藍天白云下,令人經久難忘……勤勞、豪放的磽磧藏族同胞,正是以這獨具特色的多聲部藏歌,引領著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特色農牧業的大發展,譜寫出藏鄉新農村建設的“多聲部”合唱曲。
文化:原生態唱法入非遺
原生態多聲部民歌已有上千年的流傳歷史。
近年來,磽磧多聲部原生態唱法、“磽磧上九節”“磽磧鍋莊”、磽磧“卡熱亞”“二牛抬杠”“天鵝抱蛋”等民間民俗節目被發掘出來,特別是磽磧多聲部原生態唱法列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了解,多聲部是嘉絨藏族在婚喪嫁娶和田間地頭勞動時唱的民歌。一個人起了頭,其余的即跟著唱。2010年,汶川大地震赴臺灣感恩活動中,磽磧多聲部原生態歌舞隊隨團演出,引起臺灣各界熱烈反響。
據磽磧藏族鄉黨委副書記馬慶介紹,“上九節”“紅葉節”“抬菩薩節”早已美名遠揚。每逢節會,前來參觀的人數不斷攀升,僅今年2月的 “上九節”,就吸引了游客2萬多人次。這直接帶動了當地農民收入的增長。
旅游:神仙玩的地方有了藏家樂
磽磧鄉境內有著名的旅游勝地——神木壘。
神木壘,被喻為是“神仙玩耍的地方”。在神木壘,既有參天古樹,也有高原草甸,原始森林的風貌保存完好。穿行在新建成的山間旅游棧道,呼吸著清新空氣,有如進入天然氧吧;觀望著藏族牧民的牛羊、騾馬甚至放養的山豬在山坡草甸間愜意的啃食牧草,聆聽著林間鳥兒清脆的啼鳴,仿佛來到世外桃源一般。
“現在神木壘景區已具相當規模,隨著二期工程的開工建設,磽磧鄉的旅游產業將更上一層樓。”磽磧藏族鄉黨委副書記馬慶自信的說。
據介紹,磽磧是個水庫移民鄉,五仙湖水庫的修建淹沒了河谷的土地和磽磧老場鎮。
2009年,磽磧鄉的咎落、勒樂、夾拉、嘎日、澤根5個村被列入縣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村。遵循村落規劃、村莊布局和居民設計“三打破、三提高”原則,逐步引導藏牧民集中居住,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現代新農村建設、生態村落建設和諧的結合起來,扎實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到2013年,全鄉共新建具有嘉絨藏寨特色新村示范點5處,安居453戶;咎落村新農村綜合體更是配套完善了學校、醫院、娛樂等公共設施。目前,示范點公路暢通,村容村貌聚集明顯改善,初具新型社區功能。
依托新村建設,鄉村旅游業由此起步。位于五仙湖邊的澤根村有238戶人,從事藏家樂的就有100多人戶。每到仲夏之時,清涼磽磧成了避暑好去處,村里許多藏家樂住滿了客人。目前,全鄉旅游床位達到3000多張,近2000人從事旅游業,人均旅游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
農牧:特色種養鼓了藏民腰包
“僅有旅游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圍繞旅游產業鏈進行深度挖掘,不斷開發旅游產品,幫助百姓增收致富。”磽磧藏族鄉黨委副書記馬慶說,他們利用高原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牦牛、香豬、蜂蜜、雪豆等特色種養業,使其成為旅游產業中的重要一環。據了解,澤根村的牦牛、黃牛已發展到4000頭,而且家家都養有蜜蜂。而鄰近的勒樂村雖然只有150多戶、600余人,但全村存欄牦牛5000頭、羊1000只、豬1500頭。同時,全鄉目前已發展夾金雪菊1000多畝、紫色土豆3000余畝,林下養麝等項目正在推進。
馬慶告訴記者,特色種養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豐富了旅游產業,更讓當地群眾腰包鼓了起來。隨著因地震和泥石流毀壞的交通恢復后,今年磽磧藏族鄉的人均收入有望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