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南江縣位于四川東北邊緣,地處秦巴生態功能區,是國家限制開發區域,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80%的人口是農村人口,90%的縣域是農村面積,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160元,分別比全國、全省低2646元、1645元,同步全面小康任務十分艱巨。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后,南江縣認真學習貫徹上級決策部署,更加堅定不移的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同步小康為目標、以群眾增收為核心、以巴山新居為抓手、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動力,奮力推進“三農”工作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著力夯實縣域經濟底部基礎,加快建設富麗安康新南江。
堅持以統籌城鄉的理念謀劃“三農”工作
統籌城鄉發展,“鄉”是基礎、是難點,也是短板。必須傾注更多工作力量和精力,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同步發展。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從思想根源上破除城鄉隔閡,從地理區域上打破城鄉界限,從發展速度上縮小城鄉差別。要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縣域經濟發展中統籌考慮,把農村繁榮放在整個社會進步中統籌規劃,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的總格局中統籌安排,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
堅持以城帶鄉、互動發展。充分借鑒和運用城市建設管理的理念推動農村發展,用市場的手段突破農村建設制約瓶頸,全面提升農業基礎、農村面貌、城鄉環境,增強群眾歸屬感和幸福指數。強化農民技能培訓和素質教育,鼓勵他們到城市創業和生活,推動農村人口和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堅持適度傾斜、平衡發展。統籌城鄉要兩條腿走路,僅有農村腿就一定會“跛腳”,必須在加快新型城鎮化的同時,把更多資源和要素投向農村,加速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努力彌補城鄉發展差距。
堅持以改革開放的舉措發展現代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講,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南江作為限制發展區、主體生態功能區,發展農業產業,既是保障糧食供給的客觀要求,更是強縣域、富農民的重要途徑。
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突破傳統模式,摒棄以一家一戶為主體,以自給自足為目標,以牛耕手種為方式的傳統、落后的小農經濟,以抓工業的辦法抓農業,以發展綠色生態、現代高效農業的思路經營農業,突出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運營、一站式服務、多元化發展,促進農業與工業、農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
用市場的思維抓農業。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轉向農業投資,大力扶持和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市場需求良性調控農產品價格,通過利益激發農民種地積極性。準確把握農業農村改革方向,出臺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承包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等政策,鼓勵農村產權交易流轉,穩固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增強農業發展生命力。
用開放的眼光抓農業。立足全國、全省范圍來謀劃和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依托南江黃羊、富硒茶、金銀花等特色資源優勢,大力開展農業產業招商,給足優惠政策,創優發展環境,搭建合作平臺,帶動農民參與特色產業發展,既穩固農業基礎性地位,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堅持以幸福美麗的標準建設新型農村
農村的落后,表面看是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后,實質是群眾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的落后。實施巴山新居工程,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正是挖窮根、斷病根,整體改善提升農村居住和基礎公共條件,引導群眾改變落后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
要堅持因地制宜。按照“業興、家富、人和、村美”標準,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論證、有序推進,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大開大挖、不刻意打造,不全面開花、不千村一面,穩扎穩打抓好新村和聚居點建設。更加注意鄉土味道,突出田園風光,體現農村特色,保留鄉村風貌,更加注重人文和諧、以人為本,與自然融為一體。
要突出產業支撐。缺乏產業的新村沒有“靈魂”,就算群眾搬進新居,最終還是留不下來。要堅持產業新村同步規劃,把新村“種” 在產業上,把產業融入新村中,充分運用林下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優勢、扶貧政策優勢,選準項目、選好產業,帶動群眾發家致富。
要激發群眾熱情。新村建設中,群眾是主體,是受益者,政府是推手,是主導者。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用群眾的眼光來思考和審視問題,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讓群眾自己來決定、來評判,讓他們主動參與、深度介入,充分調動和激發群眾在建設、管理、發展中的主觀能動性,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
堅持以守土一方的擔當維護農村穩定
抓“三農”就是抓民生,抓“三農”就是抓民心。在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創業的歷史條件下,農村面臨很多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必須以新思維、新方式、新手段來抓好農村工作,確保農村和諧穩定。
要強化社會管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堅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實信訪安全穩定黨政責任,建立健全社區網格化管理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強化安全監管,確保農村社會安定有序、廣大農民安居樂業。
要穩妥化解矛盾。強化政策宣傳和引導,教育群眾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依法維權,正確理性反映合理訴求。逗硬落實領導包案制度、干部下訪制度,努力化解老難信訪案件。深化為民情懷,及時協調和處理群眾各方面利益訴求,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
要真情為民解困。把“三農”工作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走基層”“轉作風·惠民生”活動緊密結合,著力端正為民服務態度,增強為民服務情懷、提升為民服務能力。圍繞“傾心傾情為群眾、聚智聚力促發展”主題,更加重視和關注農村“三留守”群體和三類特殊困難家庭,確保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作者系四川省南江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