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上里鎮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區以北27公里處,地處神秘的北緯30°線上,東接名山,西靠蘆山,北臨邛崍,南面與中里鎮相鄰。古時建置之初,隴西河沿岸每隔10里便建一場鎮,因此便留下了上里、中里和下里(今碧峰峽鎮)三個生動形象的場鎮名稱。
1982年,上里古鎮便榮膺“四川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入選“四川省十大古鎮”。小鎮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溫度15°,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四周群山環抱,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空氣溫潤而清新,是休閑避暑的絕佳圣地,每到夏季,慕名前來避暑、觀光的游客趨之若鶩,絡繹不絕。
然而,如水墨畫一般娟秀的寧靜小鎮,卻在地震災難中飽經憂患。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上里古鎮景區大面積受損,古建筑不同程度的出現倒塌、傾斜。據統計,古鎮核心區受災近300戶、1200多人、房屋900多間。
震后,景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古鎮旅游協會黨支部協助古鎮管理局緊急疏散轉移受災群眾及游客、學生近3000人。景區先后進行了臨時安置點、發放救災物資、鼓勵商家開展生產自救、對景區地質災害易發點進行了排危、景區內所有涉旅用房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損毀的基礎設施進行更換維修等工作,強有力地確保了景區內抗震救災工作有力有序進行。
為盡快恢復古鎮旅游,協會黨支部當即決定向汶川大地震受災的古鎮學習,組織商家代表赴映秀、水磨古鎮參觀災后重建,開拓眼界,為即將啟動的災后重建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經過一個多月的搶修,古鎮基本恢復營業。2013年6月5日,上里古鎮游客中心舉行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掛牌儀式”,標志著震后古鎮旅游已開始全面恢復。據統計,震后“端午”小長假期間,古鎮景區接待游客1萬9千余人次,恢復震前接待水平的60%。
雅安是有名的“雨城”,因其降水充沛,又地處四川盆地西緣,地勢低洼,每到夏季,洪災隱患最是讓人揪心。剛從地震中恢復的上里古鎮,卻又要迎來新一輪的考驗!
2013年7月8日、8月28日,上里古鎮連續兩次遭受百年一遇強降水,古鎮河道水位暴漲,形成山洪災害。古鎮多處道路、橋梁等遭受嚴重破壞。導致古鎮核心區內近300戶商家,1570間房屋受損;古鎮游道、石板路、河提保坎、水車及磐安橋、高橋、大石橋、平橋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
洪災發生后,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古鎮旅游協會黨支部會同五家村黨支部,帶領由20名黨員干部組成的黨員突擊隊,第一時間趕赴古鎮受災最為嚴重的磐安橋、平橋等地,及時疏散轉移游客和商家1000余人,最大限度地確保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古鎮管理局吸取以往洪災經驗,為防患于未然,又接連開展次生災害防治工作。首先,積極配合區疾控中心、區衛生執法大隊,由3名黨員自愿上崗當上衛生防疫員,對古鎮商鋪、游道、景區進行反復的消毒、殺蟲;其次,黨員干部帶頭,成立了一支由黨員干部、民兵預備役、駐地部隊官兵、古鎮管理局執法隊、保潔隊隊員共計120人組成的淤泥清理隊,對古鎮核心區、公路沿線、河道進行全面清淤,出動運渣車260余次,清理淤泥6900余噸,淤泥清理后再對古鎮進行沖洗,有效遏制了次生災害的發生。
今天,距離蘆山地震已近一年,上里早已恢復了他的寧靜從容,古鎮居民過著雞犬相聞地閑適生活,風姿綽約的古戲臺、精雕細刻的石牌坊和二仙橋、記載歷史的古磨房和韓家大院等,都以歷久彌新的姿態等待著游客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