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黃春艷,郭玉蓮, 黃元炬,樸德萬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農田雜草是長期適應當地作物、栽培、耕作、氣候、土壤等生態環境及社會條件并與作物伴生的植物,它們與作物競爭水分、肥料、光照和空間,影響作物光合、營養等代謝作用,干擾作物正常生長發育,最終造成作物產量損失[1-3]。黑龍江省是我國春玉米主產區,近幾年春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2年已超過600萬hm2。春玉米田主要雜草有稗、藜、本氏蓼、反枝莧、蒼耳、龍葵、苘麻等[4]。倪漢文等分別研究了雜草混合密度及危害程度對夏玉米植株生長量及產量的影響,并建立了夏玉米田雜草危害與夏玉米產量損失模型[5-8],而雜草尤其是稗對東北春玉米產量損失的影響研究還不多。因此,本研究以東北春玉米田優勢雜草稗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下稗生物量變化趨勢及其對春玉米產量的影響。
春玉米品種東福1號,2013年5月16日播種,機械壟上單粒點播,播種量為 20 kg/hm2。
試驗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試驗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黑土,中等質地,有機質含量3.62%,pH 值6.79。
利用人工拔除方法,分別設稗5、10、25、5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 000株/m2等14個密度,另設無草對照區,共15個處理,每個處理40 m2。同時人工拔除各處理非靶標雜草。
于稗生長旺盛期(7月30日)調查各處理區稗地上部生物量,每處理調查3點,每點1 m2。收獲時取樣(樣方面積5 m2),測定各處理區春玉米產量,計算產量損失率:產量損失率(%)=(無草對照區產量-處理區產量)/無草對照區產量×100%。
圖1顯示,在低密度時,隨著稗密度的增加,稗生物量明顯變大。當稗密度達到300株/m2以上時,由于種內競爭不斷加大,表現為稗分蘗變少或無分蘗,單株稗的生物量變小。此時,隨著稗密度的增加,稗的生物量變大的速度變小。當稗密度超過800株/m2時,種內競爭更加劇烈,隨著稗密度的增加,稗的生物量不再變大,反而有所變小。

測產結果,總體趨勢是隨著稗密度增加,春玉米產量損失率基本上呈直線上升的趨勢。當稗密度為5株/m2時,盡管稗單株鮮質量大,但由于密度太小,對春玉米群體的競爭優勢不明顯,春玉米產量損失率僅為2.7%。隨著稗密度的變大,春玉米群體的競爭優勢逐漸增加,200株/m2時春玉米產量損失率已經達到50.8%;當稗密度超過 400株/m2后,雖然由于劇烈的稗和春玉米種間競爭、稗種內競爭導致春玉米產量損失率高達70%以上,但增加趨勢變緩。
本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密度稗對稗自身生長和春玉米產量都有一定的影響。隨著稗密度的變大,種內競爭加劇,分蘗變少或無分蘗,稗單株生物量變小,但群體生物量呈上升趨勢,對春玉米產量的影響也逐漸增強。稗密度為200株/m2時,春玉米產量損失率超過50%;密度超過400株/m2,春玉米產量損失率超過70%;當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種間競爭、種內競爭都很激烈,稗種群生物量和春玉米產量損失率的增加程度趨于平緩。以上結果為1年的試驗結果,不同年份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試驗以及最終數學模型的建立有待進一步進行。

表1 不同密度稗對春玉米產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繼芝,龔國淑,張 敏,等. 密度和品種對玉米田雜草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 生態環境學報,2011,20(6/7):1037-1041.
[2]徐淑霞,劉金榮,周 青. 玉米田雜草出苗規律及玉米與雜草共生競爭對產量影響的臨界期[J]. 陜西農業科學,2005(4):18,37.
[3]張朝賢,胡祥恩,錢益新. 雜草密度與作物產量損失的預測模型[J]. 植物保護,1997,23(2):6-10.
[4]龐福德,劉亞光. 東北地區主要玉米田除草劑的藥效試驗[J]. 農藥,2007,46(4):274-275,285.
[5]倪漢文,張 麗,陳 勇,等. 夏玉米地雜草為害的產量損失模型[J]. 植物保護學報,2000,27(2):163-167.
[6]邱玉芹,鄭建強,曾愛珍,等. 夏玉米雜草危害產量損失初步研究[J]. 植保技術與推廣,2002,22(9):29.,25.
[7]張鳳海. 雜草對夏玉米危害損失率測定[J]. 江蘇農業科學,1998(4):42,57.
[8]李明立,段培奎,劉會海. 混群雜草密度與玉米產量損失關系預測模型[J]. 山東農業科學,200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