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明

了解失地農民就業愿望,收集用工單位信息,依托黃甲街道就業培訓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搭建平臺,每周四定期舉辦就業招聘會。這種模式被當地群眾親切的稱為“就業趕場”。
雙流縣黃甲街道地處牧馬山腹地,已全域納入天府新區規劃建設,是成都市新能源產業和國際航空樞紐兩大功能區的承載地。近年來,黃甲街道按照“建設現代工業新城”的目標,著重發展第二、三產業,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城建設之路。
近日,記者驅車前往黃甲街道采訪時發現,今日的黃甲,再也不是只有一條道路的舊時模樣,新建起來的條條街道張燈結彩,美味的羊肉香氣撲鼻而來;文化生活廣場人群熙攘,娛樂健身活動豐富多彩……黃甲,早已變了新城模樣!
農民失地不失業
新型城鎮化將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從原來的農民變成市民。如何讓他們在城市里生存生活?公共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又將怎樣滿足大量涌入城鎮的人們?這是基層政府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加以解決。現在看來,效果還不錯。”黃甲街道黨工委書記胡勁松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在推進新型化城鎮建設中,黃甲的主產業也由原來的農業轉型到二、三產業上,黃甲瞄準了新能源產業,積極引進大型企業。目前,園區內聚集了一批以天威、通威、科星、天味為代表的規模企業,在工業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而要建設工業園區,就要面對大量拆遷和安置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僅2013年,黃甲就拆遷安置了2000余戶人家,共計1萬多人口。此外,完成航樞大道、工業集中區、正公路等項目125戶、550.54畝的拆遷征地工作,黃瓦居二期擴建、大雁居、尚善居等安置小區按時間節點有序推進。隨之相應的,學校、醫院以及各種商業綜合體的建設,實施公共服務項目47個,投入專項資金362萬元。
在建設公共配套設施的同時,黃甲推行了新型社區管理模式,實施“1+3+1+N”的組織架構建設。即1個支部、3個小組(議事會、管委會、監委會)、1個物業管理中心、N個社會服務機構,以此引導全體群眾參與到小區的建設和管理中來。“我幫李大爺家扛米有積分,等積到一定分數,也可以去請其他居民幫我家服務。”住在文化生活廣場附近小區的張先生如是說道。以勞動換服務,這也是黃甲街道獨創的小區制度,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互助的同時自助,建立和諧友好的鄰里關系。
在就業方面,黃甲更是發明了“周四就業趕場”。通過對失地農民就業愿望的了解和對用工單位信息的收集,依托黃甲街道就業培訓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搭建平臺,每周四定期舉辦就業招聘會。這種模式被當地群眾親切的稱為“就業趕場”。“如果不挑不揀,人人都可就業。”胡勁松自信的告訴記者。
麻羊演繹新產業
黃甲有著“千年麻羊之鄉”的美譽。自1999年起,黃甲形成了每年冬至前舉辦“麻羊節”的傳統。在“麻羊節”的帶動下,當地百姓紛紛走上了專業化養殖麻羊的致富道路。如何將這一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成為了黃甲街道思索的頭等大事。
但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養殖麻羊的空間越來越小;而“麻羊節”的舉辦推廣,黃甲麻羊的名氣又越來越大,麻羊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面對這樣的矛盾該怎么辦?黃甲有的是辦法。
胡勁松告訴記者,通過“雙流縣黃甲麻羊協會”,黃甲街道找到了一條讓黃甲麻羊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品牌化道路。在黃甲養殖麻羊空間不斷縮小的現狀下,黃甲街道把眼光放到了鄰近幾個生態環境良好的縣鎮上,以提供種羊和養殖技術的方式,讓這些鄰近友好縣鎮代養,待幼羊長成后再回收加工。除了滿足餐桌上的需求之外,更要打造食品深加工的產業鏈,讓千年麻羊進入超市,把黃甲麻羊打造成地標產品。
記者在黃甲街頭看到,大大小小的麻羊餐館就有上百家,可以說黃甲羊肉已成為黃甲的代名詞。這些羊肉餐館不僅成了當地居民致富的渠道,更為地方財政提供了強力的支撐。據了解,在黃甲,僅新皇城酒店一年的稅收就高達500多萬元,產值上億元,解決就業300多人。
胡勁松表示,當地政府正加緊完成麻羊特色街的建設,使黃甲成為麻羊生態養殖加工、現代工業企業良性互動、景美、人和、民富的新型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