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航

核心提示 金融服務助力城鄉統籌,四川樂山五通橋區農信社主要有兩個思考:一是提升核心競爭力,如何在加快城區業務轉型發展中尋求“城鄉齊發展”的新路徑;二是堅持普惠金融的理念,如何在“惠農興村”“扶微助小”兩大工程中找到服務城鄉的最佳契入點。歸根結底就是要“普惠三農,服務城鄉”。
自2007年農信社統一法人改革以來,四川樂山五通橋區農信社存款凈增18.55億元,增長268.84%;貸款凈增11.77億元,增長233.99%;凈利潤平均增速143.53%,并于2010年全部消化完歷年虧損掛賬。
特別是2013年,在中國人民銀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形勢下,五通橋農信社仍然實現存款凈增5.48億元,貸款凈增1.98億元,存貸規模一舉突破40億元大關,同時創下了存貸增量、市場份額、存貸余額等多個全區第一。
這一系列驚人數字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注解?其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兩條腿”走出“城鄉齊發展”新路徑
服務“三農”是農信社堅守不變的承諾。但是,隨著“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區域經濟迅猛發展,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推進,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斷加快,傳統的“三農”服務顯然已很難適應“三農”資金服務需求。
這種資金需求變化,在五通橋區農信社顯得尤為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9月末,全區農信社鄉鎮10個網點的貸款余額為1.24億元,占全社貸款余額的7.38%;而全區農信社3個城區網點的貸款余額高達15.56億元,占全社貸款的92.62%,且其貸款增量占到全區農信社各項貸款增量的102.22%。
同時,五通橋農信社在“三農”資金需求的市場調研中發現:五通橋區地處樂山市區城郊,商貿發達。農戶或進城經商,或開展規模種養殖,或開辦企業進行生產加工,區域經濟尤其活躍,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簡而言之,城區“三農”業務的資金需求將更加旺盛。
然而,如何才能在農村與城區中找到協調發展的平衡點呢?
“這些年我們在支農路上不斷探索,始終堅持‘以城哺農?!蔽逋蜣r信聯社理事長謝孔堯表示,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三農”投入, 五通橋區統籌城鄉發展持續加快,我們搶抓機遇,“兩條腿”走路,靠做優城區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掙錢,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反哺支持農村業務,扶持小微企業成長,為“以城哺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近年來,零售業務一直是五通橋農信社的主營業務,個人客戶數占比、個人貸款占比逐年上升;個人助學貸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夕陽紅養老保險貸款、村官創業貸款等一系列特色信貸產品更是贏得大量的客戶群體,為實現穩定的收益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五通橋農信社還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大力拓展批發業務,根據區域經濟特點,緊盯區域特色行業、種植養殖產業帶、產業鏈或商圈;優先支持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商貿業;重點支持工業集中發展區、專業園區等一大批產業化龍頭企業;這些頗具發展潛力和回報較高的機構客戶,為五通橋農信社堅持“兩條腿走路”注入了“制勝底氣”。
服務城鄉 舞好“龍頭”壯農身
在“統籌城鄉”“新型城鎮化建設”等一系列政策下,鄉鎮進入了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時代。
為了應對這些變化,五通橋農信社一方面將轄內網點劃分為“城區型”和“農村型”兩大類,其中“農村型”網點重點為傳統農戶提供金融服務;而“城區型”網點主要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城鎮居民、農業專合組織等客戶群體提供金融服務。通過市場細分,實行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并建立起“抽肥補瘦”機制,助力城鄉統籌,進一步增強五通橋農信社的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圍繞區域內“工業強區、港城一體”戰略,支持全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支柱產業,助力地方經濟。
一個好的做法是,優先支持科技型、生態型等一大批具有高附加值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加強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融資需求,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審時度勢地將傳統的側重支持農戶分散型生產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農村小城鎮化轉變。
一個好的行動是,以 “舞龍頭,扶持支柱產業;壯農身,培育特色產業”為著力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專業大戶、農村中小微企業、小城鎮建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有效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為此,五通橋農信社不斷創新貸款模式,優先確保涉農資金投入。采取“聯社+村民小組+農戶”“聯社+專合組織+會員”“聯社+龍頭企業+規模農戶”的貸款模式,滿足農戶、專業協會、涉農企業的資金需求。例如針對農村普遍缺乏足值有效抵押物的“融資困局”,率先在全省推出“花農橋——花木抵押貸款”,不但有效解決了花農資金短缺問題,而且強力推動了當地花木生產逐步走上了規?;?、產業化發展道路。花木協會會員256戶,帶動和聯系農戶5000多戶,花木從業人員達到8000人以上。又如,依托農村專合組織,積極推廣聯保信貸模式,先后支持畜牧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6個,注冊會員1000余戶,真正成為了畜牧業規?;?、集約化經營的“助推器”。
而在解決農村地區網點覆蓋和金融服務的問題上,五通橋農信社以“惠農興村”工程為載體,著力打造“小銀行”建設 。一方面不斷完善農村支付結算平臺。全區共計安裝EPOS機203臺,實現了網點全覆蓋,蜀信卡存量達到166602張,持卡人足不出村便可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努力構建農村信貸支持平臺。農戶小額貸款管理系統已全面上線,服務范圍覆蓋全區154個行政村和22個社區,農戶貸款24482戶。
這些舉措凸顯了五通橋農信社“服務三農、反哺城鄉”的服務理念,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截至2013年9月末,全區涉農貸款余額達13.03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78%。
專注實體 由“輸血”到“造血”
中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關乎國計民生。
在實施城鄉統籌戰略的進程中,五通橋農信社面對的不僅僅是農民客戶,還有數以千計的中小微型企業。
“在改革開放的經濟態勢下,廣大中小微企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生力軍。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農信社只有不拋棄、不放棄‘弱小,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分得更多的‘蛋糕?!崩硎麻L謝孔堯如是說。
為此,五通橋農信社確立了“鞏固農村市場、拓展城區市場、輻射周邊市場”的營銷戰略,竭力扶持中小微企業,保障實體經濟資金需求,力求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具體措施是,五通橋農信社以“六項機制”建設為契機,建立了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設立了“公司客戶部”和“個人客戶部”,并在13個營業網點設置專職客戶經理負責中小微企業的業務咨詢、信息傳遞交流,形成城區和鄉鎮全覆蓋的金融服務網絡。同時,建立起高效貸款審批機制,實行審貸分離分管制度,及時分析、限時審查、快速決策,將貸款申請受理到貸款發放的時間盡可能縮短。
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短、小、頻、急”的特點,以及缺少抵押物等特征。五通橋農信社轉變了傳統經營方式,在產品設計時注重貼近市場需求,強調產品的“專屬性”:針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微企業,量身定做特色化、個性化的信貸產品。如,對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推出了第三方保證、第三方抵押貸款;對完成了原始積累、生產經營穩定成熟的企業,推出一次審批、循環支用的小企業循環貸款;針對專業市場中經營時間較長、發展良好但缺乏有效擔保的企業集群的流動資金需求,推出小企業聯保貸款;對因缺乏抵質押物和有效擔保,且資金需求時間短的優質企業,推出信用貸款和第三方保證擔保貸款等。同時,傾情發放服務民生領域的貸款,推出“大學生村官創業貸”“生源地助學貸”“夕陽紅——養老保險貸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五通橋農信社發放金額占全區金融機構發放總量的90% )等。
事實勝于雄辯,數據說明一切。截至2013年9月末,全社累計發放中小微企業貸款4.5億元,重點支持農產品食品加工和農機電制造等中小微企業157個,提供就業崗位8000余個。
潮涌兩岸闊,風勁帆正開。
助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打造“區域經濟”全面升級,經濟增長方式迅速轉變……伴隨著五通橋區開放開拓的步伐,五通橋農信社服務城鄉,大道求本,惠民富農的“助推”作用將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