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徐振云
現在書評的商業性逐漸增強,書評的批判性越來越弱。一部分書評或為書籍做廣告,或為出版社做宣傳。對書籍之不足輕描淡寫或一筆帶過,甚至過分夸大好的一面,對書的缺陷視而不見,不僅易誤導讀者,還讓讀書人失去了對它的信賴感。
2013年,上海國際文學周“書評時代”主題論壇邀請了一批國內外知名作家、書評家,就書評的作用、書評的寫作、信息時代與書評的未來等內容進行了討論。與會者剖析了當代書評的現狀,指出其“無原則吹捧”與“一邊倒”制約了書評的發展,導致書評可信度不高。這種對書評的批評意見具有代表性,引人深思:書評到底是什么?書評有什么作用?書評的現狀是這樣嗎?如何改進?由此,本文做些許探討。
一、管窺書評界困頓現狀
書評發展不盡如人意,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書評發展跟不上圖書出版發展
書評本是一項伴隨出版、伴隨圖書的評論活動,評價、批評、褒揚之客觀性與主觀性都十分鮮明,一旦失去本性,不能給讀者指引或介紹,不能給予出版者激勵或監督,它就失去了生命力。20世紀50年代末,每10本書有1篇書評,平均報刊發表書評2.2篇。1979年至1983年的5年間,每36種書才有1篇書評[1]。2006年到2011年間,圖書出版總量增加,6年間共計出版圖書175.6萬冊,登載在核心期刊上的關于書評與書評研究的文獻僅687篇,“書評的期刊文章數量在107~122篇之間晃動,不見突破;書評類圖書的數量每年都沒有超過50本,這其中還包括了‘雜志書。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書評名家,就算是高產的書評作者也不多”[2]。書評文章數量增長緩慢和圖書出版越來越不相匹配的現狀,削弱了書評的整體影響力。
2.缺少批評精神
忠于史實、直書實錄是中國古代學者治學的原則。近現代史上,在《大公報》工作的蕭乾先生評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不評贈書,唯恐影響書評的公正性。現在書評的商業性逐漸增強,書評的批判性越來越弱。一部分書評或為書籍做廣告,或為出版社做宣傳。對書籍之不足輕描淡寫或一筆帶過,甚至過分夸大好的一面,對書的缺陷視而不見,不僅易誤導讀者,還讓讀書人失去了對它的信賴感?!百澑栊蜁u之多和批評性書評之少,構成了我國當代書評的一大景觀,也成就了我國書評界這種畸形的生態?!盵3]
3.評述對象不全
現有書評的評述對象多集中在傳統出版物上,盡管網絡創作、網絡作品極為活躍,網絡文學更受網粉的喜愛,但缺乏評價評述,缺乏引導監督。網絡是一個無限制的BBS廣場,任何人都可在上面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觀點不成熟也不妨礙發言者自我價值、自我意識的宣泄,觀點并非完全正確,也并非都是謬誤,只是缺少了代表社會評判進入出版領域的編輯環節,故需要引導。
書評困頓的現狀不樂觀,要想突破還得系統地解決運行機制、整體發展等問題。
二、探究書評發展體系
我國書評缺乏管理機構,未形成良性發展的運行機制。古代,書評依附圖書而出現,自身發展欲望并不強烈,被動特征明顯。近代報刊事業發展起來后,書評始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而出現,有自身完善的追求,但并無引導社會文化的向往。直至現代,“泛論風格、技巧,作家創作道路的很不少;但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書上的實不多見。至于在主觀印象外還顧及讀者客觀需要的,在固有的文庫里幾乎沒有”[4]。因此建立獨立、完備的書評體系,探究書評長遠發展十分有必要。目前,書評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一方面,專門從事書評活動的專家與學者較少。書評家隊伍不健全極大地制約了書評事業的發展?,F在多是出版社或作者自己聯系書評家,作者與書評人之間,要么是同事關系要么是朋友關系,被邀請者礙于情面不好推脫,因而出現一些如白開水般寡淡無味的書評,影響了書評的可讀性和可信度。沒有第三方參與的書評體制缺乏應有的公正性,也難以產生權威書評人。
另一方面,書評發表渠道萎縮,報刊書評欄目不斷消減。20世紀末期,書評??饕小蹲x書》《書林》《博覽群書》《中國圖書評論》《書品》《書城》《書屋》《書緣》《書與人》,期刊中的《中國出版》《出版廣角》《出版廣場》《文學評論》《文史哲》等都設有書評專版,《文匯讀書周報》《書評導報》《中華讀書報》和《新聞出版報》等部分報紙也都開辟有書評、讀書專欄[5]?,F在,《書緣》《書與人》《出版廣場》《書評導報》已不復存在。當前書評傳播渠道不僅于新媒體開拓不夠,就連傳統陣地也在丟失。
書評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遵循書評活動規律,根據社會文化活動發展采取相應的措施,只有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才可使二者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三、堅守書評不變的特性
書評是對圖書的思想內容、價值特色、寫作技巧、社會影響等方面所做的評述。它既具有思想性、真實性、社會性,也具有信息性、商業性,這些基本特性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不會因為傳播載體的變化而變化。網絡時代信息龐雜,對書評的要求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更高。
根據書評讀者對象和所評價圖書類別的不同,可分為專業書評和大眾書評兩類。專業書評主要是針對專業學術著作的思想內容、價值特色、寫作技巧、社會影響所做的評述。其傳播渠道多為專業學術類刊物,學理性較強,受眾面較窄,可對專業學術研究起到引領性、啟發性、反思性與前瞻性作用。這類書評由于專業制約的原因,評論者少,其發展不易。大眾書評是指除專業學術著作之外,尤其是對通俗讀物的思想內容、價值特色、寫作技巧、社會影響等所做的評述。大眾書評有網絡化的趨勢。
根據書評傳播渠道的不同,書評又可分為傳統書評與網絡書評。網絡書評可分二種,“一是印刷版書評的網絡版,二是在線產生的數字書評,包括網絡書店、個人網站中的讀者書評以及學術交流網絡中的書評(在線學術書評)”[6]?,F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微書評”,即以微博、微信等方式作為傳播載體開展的書評。網絡書評的主要特點是大眾化、實時性和交互性。特別是“微書評”具有短小精悍、互動性強的優勢。微書評的作者群體、讀者對象和傳播渠道都有大眾化的趨向。網絡時代,雖然書評傳播渠道日益多樣化,但評述圖書的根本任務沒有改變。
書評的信息性、思想性、商業性、真實性和社會性具有一定的恒定性。雖然網絡等多媒體的出現催生了新的書評形式,網絡為書評傳播與反饋提供了優化的途徑,但書評的本質并未改變。書評不變的特性決定了其社會功能,書評社會功能的實現有利于書評更加科學、合理地發展。
四、充分發揮書評的社會功能
書評傳播載體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而進步,但書評的本質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書評的社會功能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當前的全民讀書活動和“中國夢”的踐行中注重發揮書評的社會功能很有現實意義。
1.認識功能
書評者站在中介的立場上將作者旨意介紹給讀者,使讀者了解被評介圖書的內容特色、寫作技巧、出版意義、編撰不足和作者的秉性學識、才華情操等,書評的認識功能在評介中得以實現。幫助讀者認識圖書是書評首要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功能。
2.信息傳播功能
信息傳播功能的發揮使圖書出版中的創作、編輯、出版、發行、評價、閱讀、反饋連為一體。除提供新書出版信息、再版書異同信息之外,書評還可幫助讀者了解圖書本身內容、形式相關的信息。書評是收集讀者意見和接受讀者監督的信息反饋渠道,也為圖書館新書采購提供供求信息,是圖書館揭示館藏、提高流通率的重要手段。
3.指導教育功能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向讀者介紹各類進步的、有代表性的高質量圖書,它所重點評述的對象可以代表特定歷史時期的出版導向和閱讀重點,引導讀者關注,指導讀者閱讀,影響讀者人生;二是教育讀者提高辨別能力,正確認識和區分圖書中的精華或糟粕。重視并加強書評指導教育功能的發揮是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有力舉措。
4.監督控制功能
書評對圖書作者和出版社有一定的監督控制職能。它既評論已出版的圖書,也警醒作者、出版社承擔的重大責任。大數據時代,數據收集的便利意味著傳播效果的反饋更加全面、迅速,更有利于書評監督控制功能的發揮:評述優劣、褒揚先進、鞭撻偽作,作者、作品與出版機構均在評述對象之列和監督范圍之內。書評監督控制職能發揮越好,圖書質量越有保障。
5.審美功能
書評通過傳遞、揭示、表達圖書之美,感染讀者,使之在文化教育熏陶過程中得到賞心悅目的美的享受。書評的審美功能代表讀者的審美水平,提高讀者的審美意識,幫助不同讀者從不同角度發現圖書的自然美、內容美和形式美是書評審美功能發揮的重要方面。
當前,書評的認識功能、信息傳播功能與審美功能發揮得較好,但指導教育功能和監督控制功能不足,呈現出一種困頓的跡象。
五、建立科學的書評運行機制
當前我國書評界缺乏正常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沒有一個統一管理機構,沒有將出版機構、書評家、書評傳播載體溝通起來的制度,這制約了書評的發展?;诋斍拔覈鴷u界發展的困頓現狀,建立科學的書評運行機制,是眾多書評家及書評理論研究者頗為關注的課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建立科學的書評運行機制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1.成立書評管理機構,完善書評制度
成立書評管理機構來開展書評和書評理論研究是保證書評工作正常有序開展的前提。健全的體制機制包括專門的書評管理機構,專門的運作組織,科學、完善的運作機制和標準的行業規范。只有健全的體制機制,才能監督書評家的職業道德與個人信譽,才能保證書評界良好的生態發展,才能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比較先進而成熟的經驗是《紐約時報書評》所采取的選擇評述圖書對象程序和書評家回避制度等。該專欄預審編輯對出版社寄來的樣書進行初選,助理編輯二次遴選,編輯會議討論最終確定選擇哪本圖書,再由助理編輯聯系專家,寄樣書,說明書評篇幅大小和具體交稿時間等。整套流程嚴密、科學、規范。圖書的篩選由編輯部獨立操作,出版社的編輯及其作者均無權參與,避免了由作者或責任編輯把自己寫(編)的書送給書評作者,以換取贊揚與歌頌。所謂回避制度,即簽約書評人與圖書作者不可以是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同事關系、親屬關系等,以此來保證書評的公正性與合理性。
2.培養權威書評家
《紐約時報書評》每周都會刊發由《紐約時報》新聞調查部的編輯們制作的暢銷書排行榜,在出版業樹立了極高威信,被它所提到的圖書更容易獲得發行商的青睞。這種打造權威書評的做法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我國書評界可加以借鑒,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品牌書評人。《紐約時報書評》還供養了一批簽約書評人,美國文化新聞部的專職書評人也是報社的新聞人,簽約書評人成為報社的品牌。書評作者與書評期刊可形成合約關系,形成一支專業的書評隊伍,在強調書評公正性、權威性的同時,也樹立了書評作者的權威,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書評生態。
3.不斷拓展書評渠道
信息社會各類媒體定位清晰、受眾明確,書評傳播載體可根據受眾需求搜集、整合、加工、傳播書評信息。除傳統紙質報刊之外,高聚合力、高訪問量的社交媒體書評陣地還比較少,固定的書評園地建設還有待加強。同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積極開拓應受到關注。目前,《中國圖書評論》已有微信訂閱號,每周二、周五分別推送《智讀周刊》《小生活周刊》,是一種很好的探索。有的報紙雜志社雖然也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功能卻并不健全,與書評相關的內容也少。縱觀傳統的書評報刊,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仍占少數,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與規模效應。書評業只有緊跟時代科技進步潮流,拓展傳播渠道,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4.積極開展書評理論研究
書評理論研究是書評實踐發展的指引,理論研究現狀也會影響書評學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始,《書評面面觀》[7]《書評散論》[8]《書評學》[9]《書評概論》[10]《書評學概論》[11]《我的書評觀與書評》[12]《書評理論研究》[13]《書評三十家》[14]《書評理念與實踐》[15]《百年書評史散論》[16]《書評例話新編》[17]等著作紛紛出版,為書評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但近些年來,書評學理論研究比較沉寂。2008~2012年書評學研究文獻有84篇,其中書評理論僅占16.16%[18]。書評理論研究似有所停滯。書評理論研究與書評事業的發展關系甚大,進一步開展書評理論研究也應成為當前文化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
5.評選優秀書評
我們可以借鑒英國書評界的“斧頭獎”,獎勵優秀的書評者,鼓勵字字珠璣、材料精當、恰如其分、深入透徹的書評作品。甚至也可以設立一些單項獎,獎勵“憤怒、有趣、犀利”的書評。近期,二十一世紀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了舉辦《不老泉》大型有獎書評大賽的消息,參與方式一是微博,一是豆瓣《不老泉》圖書頁面和新浪博客,吸引了大量讀者。盛大云中書城也在2012年5月開展了招募“白金書評人”的活動?!懊吭聻闀u人基本創作提供保障金以及銷售分成。如果有人看完一篇書評后點擊‘立即購買本書并支付成功,網站后臺會根據這條消費行為記錄,給書評作者‘發福利,分成比例從5%到20%不等”[19]。這種激勵方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6.編發不同觀點的書評
同一本書可以有不同的評價觀點,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也可以發表出來,它能監督書評作者,在認真、反復閱讀后撰寫公正書評,防止胡亂吹捧或全盤否定的簡單評論。德國的《時代周報》就常常對同一本書發表正反兩面的書評,引人思考,故而成為知識分子喜愛的刊物之一。這也符合傳播學中的“兩面觀點”理論。對同一本書不同人可以產生不同的觀點,可以引導讀者理智地分析、批判地接納、客觀地認識被評圖書,最終做出合理的決定。
7.開展對書評的評論
讀者對書評的認可與否定決定書評的發展,可以專門收集反饋信息,以對書評中不切實際的吹捧與不實的批評給予監督。
總之,現代科技、文化的發展改變了圖書出版的速度和效率,為書評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和便利的條件,書評應該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創建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救正其困頓的現狀,為當代社會發展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1] [13]吳平.書評理論研究[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2]蔣婉潔,張志強.我國書評與書評研究的現狀及問題[J].圖書情報研究, 2012(01): 15-24.
[3]徐雁.“書評是當代人接受文化的一種方式”?[J].中國圖書評論,2005(02):59-60.
[4]蕭乾,文潔若.書評·書緣·書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5]伍杰.新中國書評六十年.中國圖書評論[J].2009(10): 4-28.
[6]司莉.網絡書評的現狀與發展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 2005(11): 69-74.
[7]蕭乾.《書評面面觀》[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
[8]王建輝.《書評散論》[M].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
[9]徐柏容.《書評學》[M].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
[10]孟昭晉.《書評概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1]徐召勛.《書評學概論》[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4.
[12]伍杰.《我的書評觀與書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14]伍杰、王建輝.《書評三十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15]伍杰.《書評理念與實踐》[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6.
[16]伍杰.《百年書評史散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17]吳道弘.《書評例話新編》[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8]張麒麟.近五年(2008-2012)書評學研究綜述[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04):28-32.
[19]金瑩.網絡書評:無序競爭中的群雄并起[N].文學報,2013.8.15: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