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林
《瓷上中國》不僅展現了景德鎮陶瓷千百年演變發展的神奇和特點,也勾勒出她對世界各大名瓷產地的影響和關聯,讓世人看到,景德鎮不僅是中國人的夢想,還是世界的一個夢想,體現著人類對精致生活的美好憧憬。
2013年9月3日上午,我到省委宣傳部聽取姚亞平部長關于景德鎮出版選題的報告,下午即召集社有關編輯討論景德鎮選題。在選題醞釀期間,江西出版集團趙東亮董事長對這項工作非常關注,并提出能否創作一部全景式反映景德鎮的紀實性文學作品。我們最終確定策劃出版一部旨在全面反映景德鎮歷史和現實的長篇報告文學,并鎖定了著名報告文學作家胡平為作者。
機緣巧合,力創佳作
胡平除了著有廣為人熟知的《世界大串聯》《情報日本》《中國的眸子》等沉甸甸的歷史題材作品,還長期從事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文化批評,熱心于江西省情與地域文化研究,曾經主持《江鈴都市新觀察》《千年沉重》《第三只眼看江西》等江西題材的厚重作品。對江西的熟悉與摯愛,深刻的歷史感,以及觀察現實的敏銳性,綜合這幾方面的因素,可以說胡平是撰寫這部景德鎮陶瓷文化題材報告文學的不二人選。我們把胡平接到社里,就這部報告文學作品的立意與構思進行了交流與溝通,細至體例、結構、風格、名稱等。
在雙方多次溝通之后,書名初步確定為《千年瓷都景德鎮》,采取現場采訪與歷史剖析相結合的形式,特別提出要把景德鎮的歷史與江西的歷史結合起來。因為景德鎮建鎮在千年前的宋代,而眾所周知,宋代是江西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胡平前些年創作的《千年沉重》曾經引發巨大的社會反響,他當時正打算以景德鎮為題材寫一部續篇。多年來,有不少讀者和各界朋友也都提議和期待他寫一部《千年沉重》的續篇。這是一次機緣。但是,為什么后面的書名變為《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以下簡稱“《瓷上中國》”)呢?這主要是在以后數月的采訪、寫作和思考過程中,作者和我們對此書主題有了新的認識。作者在接觸了大量有關景德鎮的歷史資料,了解有關陶瓷的發展歷程,接觸了眾多藝術家、企業家、領導、普通陶瓷從業者之后,敏銳地發現:瓷的命運,與國運緊密相連。景德鎮的過去、今天與未來,與中國文化的進步與昌明相關,與中國相關。
2013年11月,胡平住進景德鎮昌江邊一個小旅館,開始了此書的寫作。他開篇即高屋建瓴地寫道:“瓷在中國的命運,大抵就是中華民族的命運?!边@一主題的提煉與升華,加大了這部作品的寫作難度,也有力地提升了這部作品的人文高度,使得它成為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報告文學力作。這是首部對景德鎮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全方位文化思考的紀實文學作品,其思辨強度與知識密度堪稱陶瓷文化的百科全書。一千多年來,景德鎮靠一個產業恒久地維持一座城市,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她悠遠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瓷土資源,吸引了大批技術嫻熟的陶藝師匯聚于此,今天也依然是世界各地陶藝家向往的圣地。景德鎮精美的陶瓷曾把中國文化傳向四面八方,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景德鎮既是一座生生不息的工業與工藝之城,更是一個內容豐富、標識鮮明的中國文化符號,有著可以說給全世界聽的上好故事與精彩內容。而出版人,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偉大的中國故事說得更精彩、更動聽、更美麗?!洞缮现袊凡粌H展現了景德鎮陶瓷千百年演變發展的神奇和特點,也勾勒出她對世界各大名瓷產地的影響和關聯,讓世人看到,景德鎮不僅是中國人的夢想,還是世界的一個夢想,體現著人類對精致生活的美好憧憬。
涉水淺者得魚蝦,涉水深者得蛟龍
《瓷上中國》是一部深入生活后而積淀的力作。我們感佩胡平對這個異彩紛呈的時代發展透過現象洞見主流與本質的觀察能力,感佩胡平出入于現實與歷史、國際與國內以及工藝、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維度下的思辨能力,以及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心手合一、游刃有余地化成珠璣文字的創作能力,感佩胡平對長期生活的江西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對江西建設與發展的關切與情懷。在創作過程中,胡平以報告文學作家特有的熱情,扎入生活深處,對景德鎮眾多制瓷作坊和專業人士、市民百姓、企業家、領導官員等不同層面的對象進行了廣泛密集的采訪。胡平的交談,并非停留在人物、事件、傳聞等表面,而是洞見問題本質,直抵人心深處。采訪時,胡平常常是一位耐心安靜的傾聽者,很多時候像一位虛心的學生,對于專業的人名、術語,時不時遞上紙條請受訪者寫個清楚明白,但有時胡平會猛地抄起他銳利的思想尖刀,拋出一個直刺對方神經的問題。長達數月的采訪,我們見識了胡平充分的準備、勤勉的自修“功課”和豐富的經驗。在與采訪者進行深度交融和碰撞后,形成思維場、興奮點,發為心聲,形之于筆端,胡平聲情并茂地寫活了這個千年瓷都。這部作品的成功有三個地方值得肯定。
第一,我們當代出版人向輝煌悠久的陶瓷文化、江西文化致敬的過程。做這樣一本大書,不能就景德鎮談景德鎮,就瓷器談瓷器。我們認為就要站在中國文化的高度,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來打量景德鎮,來審視江西,來回眸歷史,來展望未來。在多年的出版工作中,我們深深感受到江西的傳統文化非常豐厚,但是在中國當代文化版圖上,江西長期處于話語平淡甚至失語的尷尬境地,相對處于弱勢地位。作為出版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重振江西文化的雄風、重塑江西文化的形象貢獻一份自己的心力。這也是我們二十一世紀出版社作為一家傳統少兒出版社要主動“越界”抓人文社科選題的原因。
第二,我們不斷探索、創新、踐行出版理念的過程。長期以來,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順應時代潮流,追求從經營作品向經營作家轉變。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我們創造了為業界所稱譽的鄭淵潔作品、曉玲叮當作品等出版奇跡。與胡平的合作,也是我們這種出版理念與成功經驗從少兒專業出版向人文社科出版的一種延伸與貫徹,事實證明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這之前,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冊的胡平的作品集,廣受讀者好評。這部《瓷上中國》,可以說是出版社與著名作家踐行出版理念的再度合作。
第三,我們編輯一次珍貴的職業鍛煉和人生經歷。胡平在這本書的后記中說,是一個團隊推著他寫了這本書。這話是一種自謙。不過這部作品,又確實是作者跟我們編輯出版人員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成果。自選題確定伊始,我們就配備了精干有力的編輯采訪組,隨同胡平一起聯絡采訪、記錄整理,提前介入編輯出版工作,同步理解作品精神,提早準備編輯加工。在前期收集消化材料的階段,我們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我們還聘請了業內專家擔任特約編輯。為了創作出一部既對現實產生巨大影響,又能長久放在書架上,經得住時間檢驗,既能在市場上叫座,又能在專業界叫好的經典作品,我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我們編輯與作者反復斟酌商量爭論,磨來磨去,磨得胡平這位大作家一度生了氣。他苦笑著對編輯說:“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過作品,在作家出版社出過作品,在東方出版中心出過作品,現在,在你們這里,我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了!”
文化創新,連帶效應
《瓷上中國》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在走向集團化這一新的發展階段,順應時勢,再一次創業,是提升出版社文化創新能力的認真演練。我們不僅是把這部作品作為圖書精品來打造,把這部文學作品作為學術著作來要求,更是把這個出版行為作為一個文化工程來對待。在這本書塵埃落定之后,我認為還有兩方面的工作值得思考。
第一,我們想通過這部書讓中國、世界重新認識景德鎮,認識景德鎮在中國文化版圖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景德鎮是今天國際交往的文化名片。她是最適合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夢”走出去的好載體。在做書的同時,我們不憚于以我們的責任感與熱心腸,發出出版人的聲音,與作者一起強烈呼吁:在景德鎮,連同周邊的浮梁、婺源、鄱陽等地,設立一塊國家文化創意產業試驗區。在這個區域內,按國家的戰略,以國家的力量,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址遺產,完善陶瓷產業、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及旅游業的支撐服務體系,為原創產品研發、營銷以及創新工藝應用提供便捷、有效、低成本的公共技術服務,推動景德鎮由有著輝煌傳統的工藝城市,向陶瓷工業與旅游產業、經濟與文化產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等方面融合發展,鳳凰涅槃,出落成為文化創意之城。我們深信,景德鎮最有可能打造成全球文化、中國文化大洋里的一艘航空母艦。
第二,當新媒體迅猛崛起,我們傳統出版者將怎樣有所作為,如何順應時代?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挑戰。我們打算以此書為基礎,初步向影視領域拓展,籌拍一部在品質上、在影響力上媲美《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瓷上中國》,甚至考慮到要為籌拍一部景德鎮版的《闖關東》《喬家大院》提供文本基礎。我們堅信,天下聞名、歷史豐厚的景德鎮具備這個內涵,值得我們去深度開發。這也能為我們進行多介質、全媒體、全產業鏈開發文化資源積累豐富的經驗。
(作者單位:二十一世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