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和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數字化和新媒體等技術型因素的影響已經滲透多種領域,而在傳統陶瓷藝術出版產業的鏈條中,這種影響也被很快地顯示出來。數字化介入傳統陶瓷藝術出版,為該產業以及傳統陶瓷藝術出版物在傳播形式和傳播效果上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模式。文章試圖從宏觀角度對數字環境下傳統陶瓷藝術在出版業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在這種新特點的影響下需要完善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數字環境;傳統陶瓷藝術出版;新特點;完善
[作者簡介]羅漢儒,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數字化在出版產業中已經形成自身的強大力量,且發揮著實效性作用。傳統陶瓷藝術在藝術出版領域中占據特別位置,現在的傳統陶瓷藝術出版多在拍賣圖錄和藝術畫冊領域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加之傳統陶瓷藝術出版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性,且極易受到時代影響的特質,在數字技術環境下更加鮮明地呈現出其在新環境下自身發展的特點。當然,探索這些特點的具體內容已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這種重點的研究范疇需要擴大至一種更為深入的方面。那就是在數字技術環境下傳統陶瓷藝術的自身價值定位,以及如何能夠積極利用數字環境的有利時機進行一系列自我完善。
一、數字環境下傳統陶瓷藝術出版呈現的新特點
對于中國傳統印刷和出版模式而言,數字及新媒體在出版中的應用及擴大,與其說是對傳統出版產業模式的巨大沖擊,不如說是在我們面臨日益嚴峻現實問題時的必然發展。在這種潮流下,傳統意義上的陶瓷藝術出版接受嚴峻考驗。在歷年由中國科學出版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中,我們可以在產值方面管窺這種現狀。2006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產值為213億元, 2007年達到362億元,到2009年以799.4億元的產值穩超中國傳統出版的生產總值。那么在新媒體等技術型方式介入后,陶瓷藝術出版呈現出怎樣的新面貌呢?
1. 數字環境下陶瓷藝術出版傳播形式的優越性
我們首先要知道在傳統陶瓷藝術出版所固有的存在價值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數字環境下陶瓷藝術出版是在原有基礎上對圖書及出版資源的價值優化。而數字化及新媒體因素的介入后,其自身在傳播上的優勢便得到明顯的體現。傳統陶瓷藝術出版即是以實體的紙本圖書之形式而存在的,這種模式下,陶瓷藝術出版的產品在形成正式成品之前所經歷和依托的是一個非常嚴謹且相對漫長的過程。不僅是理論類的陶瓷藝術書籍的出版,即使是圖版的陶瓷圖書的出版,也需要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結束之后,其傳播媒介也無非是在書店或者拍賣場等區域性質的場合,屬于“人—物—人”的傳播過程。但是在數字因素介入陶瓷藝術出版之后,則在這種傳播軸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傳播形式上,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是依賴網絡信息平臺和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作為載體和支撐來展現其在傳播上的優越性。與傳統陶瓷藝術出版相比,這種特點雖然在書本的傳統功能與形式上有了顛覆性改變,但無可否認的是其在陶瓷藝術出版信息的傳播上有著更便捷的傳播形式。這種高速度的傳播速度,也使得讀者在更為方便的基礎上獲得這些資源的閱讀,包括陶瓷藝術理論、陶瓷藝術圖片等方面的信息。而且這其中通過數字技術手段諸如視頻、PDF等多種媒體表現形式,讓讀者可以直觀地與電子出版物進行有效溝通,在技術支持條件下實現讀者在獲取資源過程中的“即時性”和現場感。這些新的媒介也讓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在出版形式和創新上也有所啟發與擴展。因此,這種高質量的傳播途徑與高速度傳播也相應使得出版物在信息時效性和互動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觀。
2. 數字環境下陶瓷藝術出版資源依賴的變化
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是我國現階段陶瓷藝術出版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實現在出版產業鏈條內部的資源優化,也是研究陶瓷藝術出版內部對不同資源依賴程度的體現。雖然傳統的陶瓷藝術出版與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所要求,且著重于一些專業層面的要求,如對出版知識、瓷器的藝術欣賞與分析等工作內容的技能要求等。但是在數字和多媒體作用于陶瓷藝術出版之后,相對傳統出版模式和出版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產業,這種對資源的依賴與需求則出現較明顯的變化。
首先,在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上,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獲得空前的解放。傳統陶瓷藝術出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是根本性的,其依賴的自然資源即紙張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林木資源,而且這種依賴是絕對性依賴。據原新聞出版總署所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僅在2009年我們出版所用紙張量達到624.95萬噸,對日益減少的自然資源的依賴,無不成為傳統藝術出版產業的發展“懸頭劍”。相對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則是另一番景象。正如上文所說,因為數字、新媒體等技術性因素的介入,藝術品出版在出版形式(出版物的材質、材質標準等)上有了很大的可調控空間。因此在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上,其有更大的自由性,這成為解除這把“懸頭劍”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次,在對技術及人員素質等資源的依賴上,基于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所借助的媒體及出版方式,其不可避免地對數字媒體等技術資源有著極大的依賴性,相應地對人員也有很高的依賴性。這主要表現在對人員在計算機、技術運用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培養相應的數字化技術人才以及優化現有技術、引入先進技術,從而將實體的陶瓷藝術品轉換為可以與觀眾互動的電子出版物,成為其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在對資本和基礎設施資源的依賴上,兩者也存在差異。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因其特殊性,在這兩方面的要求及依賴性相對較高。
二、陶瓷藝術出版在數字環境下自身發展的合理完善
在社會經濟及技術的發展潮流中,陶瓷藝術出版在數字環境下的發展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面對數字化的大環境,陶瓷藝術出版要在新環境下考慮自身價值的定位,以及在傳統思維模式發生轉變下的應對等問題。
1. 明確數字環境下自身的價值定位
在數字環境下陶瓷藝術出版的自身定位上,應該走出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認為數字化的陶瓷藝術出版物會成為傳統紙質陶瓷出版物的完全替代品。事實上,數字環境下的藝術出版雖然在出版形式和出版途徑上與傳統藝術出版有著較大的差異,但歸根結底其終究不能替代傳統出版成為唯一的話語者。相反,數字化的藝術出版是在新形勢下對傳統陶瓷藝術出版功能內部的擴大。筆者認為其自身價值定位應建立在一種服務補充性的基礎之上,而這也是在形成這種補充之后對陶瓷藝術出版資源的價值優化。
所謂服務補充性的價值定位,是一種基于傳統陶瓷藝術出版在行進過程中的不足及弊端而產生的定位,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不足進而改善甚至消除弊端。而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就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對傳統意義的陶瓷藝術所不能達到的塊面作出補充。諸如在時效性的傳播上、按需發行不至資源浪費上,以及在數字出版與圖書館、拍賣行、畫廊等藝術機構的互動聯系上,都是這種服務補充性價值的體現,也可以說是對數字環境下陶瓷藝術出版的客觀評估和審視。
2. 掌握接受群體在思維上的變化與應對方式
陶瓷藝術出版在數字環境下健康發展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其受眾群體在思維定式上的影響。這是因為數字化的技術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商業行為,而陶瓷藝術出版物又是相對小眾的讀物,因此就十分有必要關注陶瓷藝術出版物之受眾群體在思維上的變化。在傳統形勢下的陶瓷藝術出版也在關注接受群體在思維上的變化,并根據這些對陶瓷藝術圖書出版進行一些有利的調整與改善。但毫無疑問在這其中存在這樣的問題:當陶瓷藝術出版物成品問世以后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會出現不能及時根據這種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控和更新的可能。而數字化藝術出版則可以在這種情況出現后,及時利用數字技術即時修改陶瓷藝術品的數據和圖片,從而將錯誤的影響降到最低。雖然數字化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具有在接受群體思維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存在有力的應對方式,但對于接受群體在思維上的變化,仍要將其作為陶瓷藝術出版的首要思考因素。這樣才能將陶瓷藝術出版的價值最大化,也使陶瓷藝術出版中數字化技術的利用價值達到最大化。
三、結語
經濟全球化與數字化形成了獨特而普遍的沖擊力,中國很多產業運作過程都經受著來自傳統產業模式與數字化新型產業方式交替結合的沖突。對于同樣接受這種影響和沖突的陶瓷藝術出版,分析其在新技術環境下的定位及價值,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最終能夠合理提出數字技術環境下陶瓷藝術出版進一步完善發展的指向:融合兩者的優勢,讓陶瓷藝術出版業更上一層樓。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我們在以上的分析探討之外,同樣不能忽視數字環境下陶瓷藝術出版物精品化的構建問題。所謂精品化,不僅是對陶瓷藝術出版質量上的追求,也更是在內容上的追求。數字化的陶瓷藝術出版離開了傳統形式下紙質書本的限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因此對其在出版物質量上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這種要求體現在陶瓷藝術品在選擇出版物時對其內容質量的精準把關,追求其精品化。只有如此,才能使數字環境下的陶瓷藝術出版進一步發展,走不斷探尋數字化陶瓷藝術與傳統出版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