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玉
《新教育》
朱永新 著
漓江出版社2014年5月版
定價:29.80元
從根本上說,教育的目的在于把自然人變為社會人,拔除人性中的惡,滋養人性中的善,無論到了什么時代,這些都不可能改變,因為這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理論上說,所有層次意義上的改革都是破舊立新。“改”是部分修正,“革”是徹底清除,都針對“舊”而言。而所有 “舊”的東西都是因為不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因而才必須要“破”然后“立”。這是常識,是通例。但常識有時靠不住,有通例則意味著有例外,教育改革就是鮮活的例子。朱永新倡導的“新教育實驗”則是這些例子里醒目的一個。譬如“新教育”的具體內涵,朱永新認為——新教育也是“心”教育,是相對于以分數為主要導向的應試教育而言的“心靈的教育”;新教育還是“幸”教育,讓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享受教育的詩意,享受智慧的快樂;新教育更是“信”教育,這里的“信”是信心,是信任,更是信念。是“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能”,喚醒潛能,激發力量,促使教師和學生走向成功。
這樣的觀念我們是那樣熟悉,是的,我們的老祖宗千年來一直專注于此,它和我們的歷史一樣老舊;但我們對它又那么陌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我們遺忘它們已經很久很久。學校里本來教的是“學生”,可我們已經習慣只會教“考生”了。如此看來,“新教育”提倡找回缺失的心智教育的“舊”依然很“新”,因為在任何時代,人的生命教育永遠都是教育的核心內容。當然,“新教育”的公民教育在古代不可能存在,因為在那時只會存在“臣民”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以“舊”為“新”,亦即回到教育的原點,恢復傳統,同時注入新時代的要求。此為“新教育”之第一層“新”。
實驗對象的全面性,此為“新教育”之第二層“新”。教育就施受的環境而言,有家庭、社會和學校三類。“新教育”主要針對學校教育,部分涉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其他種類教育一樣,都由三個要件構成: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而這一切又都在學校中進行——即教育環境,自然地,“新教育”的“新”必須也只能從這四個方面入手。第四章“新教育的四大改變”中以“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為總論,總論以下,對教育者,以“新教育的教師發展”進行專章討論,具體從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幾方面共同論述教師的發展和成長的生態環境,用以“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學校的教育者除了教學,還有科研作品的數量要求,本書又有“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一節以論之。學生是學校教育的終端產品,本書著力最大,新教育的學理基礎據此建立,本章之發展論、行動論、潛力論、個性論、崇高論、和諧論,語語皆從學生著眼。新教育之“新”,一句話歸結到其宗旨: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實驗手段的可操作性,此為“新教育”之第三層“新”。例如第十一章“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從一月到十二月,分別以“讓我們學會吃飯”“讓我們不闖紅燈”“讓我們一起去種樹”“讓我們去踏青”“讓我們學會掃地”“讓我們學唱一首歌”“讓我們玩球去”“讓我們笑著和別人打招呼”“讓我們每天閱讀十分鐘”“讓我們給爸爸媽媽寫封信”“讓我們做一回演講者”“讓我們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示例,事事舉手可做,且不僅停留在做什么,還深入地說明為什么。此外,晨誦、午讀、暮省的學習方式,以及營造書香校園、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等十大行動,有理論,有實踐,有案例。
其中特別援例常麗華老師及其“農歷的天空下”之古典詩詞課程。這位年輕教師帶著她的 30 多個孩子,在近5年的時間里讀了 500 本左右的圖書,其中許多書是學生與家長共讀的。常老師每天給家長寫便箋,用詩一般的情感和語言詮釋詩。從2007 年冬天的農歷冬至日開始,她領著孩子們用唐詩宋詞、音樂圖畫穿越了整整 24 個節氣。常麗華老師的學生會寫詩歌、散文、隨筆,她也成為《中國教育報》評選的 2008 年度中國十大讀書人物。
任何一種理論無論架構多么精密,角度多么新穎,衡量它的都只有“效果”二字,“新教育”當然也不能例外。因為實施幾年,所以有了用實踐檢驗其真偽的可能性,答案是肯定的,“新教育”的效果體現施受雙方,具體地說,效果之一是讓教師在教改中享受快樂。教育改革的主導者是教師,既往的教改卻往往忽略了主導者,而重在怎么改課法,普遍著力于技術層面。“新教育”的“新”在于效果之新,讓教育改革不再成為教師的負擔而是享受,特別是,教改不再是講課比賽表演技術,而是輕松高效的實踐。效果之二是讓學生在輕松中成人成才。既往一提素質教育,便以為和考試相對立,這是學生、家長、教師共同擔心的現實問題。實踐證明,“新教育”不以題海戰術為手段,不僅和考試不矛盾,而且對考試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新教育接受缺點列舉法,在修正中成長,在批評中豐富。當新教育實驗最初在蘇州地區取得了素質和考試雙向成功之后,拭目以待的外省市學校立刻蜂擁而上,誰都想搶上新教育這趟車,以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把學校從應試教育的泥沼中拯救出來。
說到素質教育,近年來全國上下極力宣傳。往往一個事物需要發指示下命令搞得很熱鬧的時候,也就是它最匱乏的時候。什么是素質教育?國家教委對素質教育做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多年來,我們的很多教育者眼里只有“分”,目中無“人”。很多地方喊出了“要光明正大地搞應試,理直氣壯地抓分數”,學校的任務全部指向考分。人們普遍擔心:應試教育培養的短視和高分低能的學生,如何應對21世紀科技經濟的挑戰?教師如何培養出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人?
實質上,素質教育就是與應試教育對立提出的教育觀。甚至可以說,素質教育提出的目的就是為了矯正應試教育的偏差,就是要從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評價、教育結果等方面,對應試教育的流弊進行全方位的矯正和肅清。
分析一下素質教育,我們不難得出它的要素有:第一,素質從屬精神品格,需要內化;第二,素質源自個體覺醒,需要主動求索;第三,素質應該全面發展,不能單邊行動。比較這三個要點,與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新”不謀而合,完全可以通過新教育的“新舉措”來落實它們。新教育的“新”,某種程度上是回歸教育的本真。朱永新教授認為,當塵封的理論被重新打磨出來,付諸實踐,它就是新的;當空洞的理論變成現實的向導時,它就是新的;當陳舊的理論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時,它就是新的。新教育的“新”,“新”在鮮明地提出要營造書香校園;“新”在要實際倡導學生的成功體驗,“新”在明確指出要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構筑理想課堂、締造完美教室。鑒于素質教育只是一個倡導,一個宏觀的方針,還缺乏具體落實的措施;那么,強調行動研究、擔任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的新教育應該當仁不讓地擔負起素質教育的重任。
從根本上說,教育的目的在于把自然人變為社會人,拔除人性中的惡,滋養人性中的善,無論到了什么時代,這些都不可能改變,因為這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理由。而這些是應試教育所無法關注的核心。筆者2006年接觸到新教育實驗,驚詫于其強大的感召力,這是一種讓人神往的鮮活的教育方式。筆者策劃了《走近最理想的教育》。2009年,經與朱永新教授商量,將《走近最理想的教育》分化為《我的教育理想》(增補本)和《新教育》。隨著新教育實驗的發展,《新教育》每年修訂,日漸成熟。如今,《新教育》重印近20次、修訂5版,全國有43個實驗區、2000多所實驗學校的200多萬師生加盟。“新教育”隊伍的日益擴大,足以讓我們每一位教育者深思:怎樣做素質教育,怎樣做真教育。
(作者單位: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