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根
《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
崔昕平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5月版
定價:66.00元
知難而進地啃硬骨頭,比之四平八穩不痛不癢的話題,自然更能激發與顯示出學者的智慧、創造力和潛質。
我一直認為,用“系統論”看待文學(包括兒童文學),實際上是一項以作家作品為基點的系統工程。兒童文學系統工程建設的流程是:作家作品→編輯出版(圖書出版、報刊發表、網絡在線)→評論研究(評論、評選、評獎)→學校教育(課程資源、課外閱讀、校園文化)→閱讀推廣→作品再生產。
作家作品是文學系統工程的上游,沒有作家原創的藝術品,就沒有后面的一切。但是,作家將思維成果形成文字以后,還只是一堆符號,如果沒有編輯出版發行,作家作品顯然不能成為“社會公器”送到讀者手上,更不能被圖書館永久典藏并傳之后人。因而,在整個文學系統工程建設中,編輯出版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沒有這一“中介”,作家原創的東西,只不過是一堆死的符號而已。
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念,我在為研究生講授兒童文學課程時,必然會涉及兒童文學與出版傳播方面的內容,同時鼓勵研究生能以此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在我指導的碩、博士生中,已有多位學生以編輯出版作為論題,其中陳苗苗(2007年畢業)的博士學位論文是《出版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以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為個案》,邢寶丹(2010年畢業)的碩士學位論文是《“十七年”少兒圖書出版研究》,王縉苓(2011年畢業)的碩士學位論文是《現代中國連環畫與圖畫書的出版變遷》,朱曉穎(2011年畢業)的碩士學位論文是《1919—1949年間我國的外國兒童文學圖書出版》,崔昕平(2012年畢業)的博士學位論文是《跨越世紀的童書之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兒童書籍出版史論》。
崔昕平是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中文系的副教授,2008年11月,她第一次來北師大聯系考博,交談中多次提到蘇州。望著她文靜靈秀的樣子,滿以為是江南蘇州女子。再一問,她是遼寧人,原來她的先生是蘇州人,每年春節要和先生一起帶孩子回蘇州去看望公婆。2009年9月,崔昕平與來自合肥師范學院中文系的涂明求同時考入北師大,成為我指導的又一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兒童文學方向的博士生。小崔與小涂由于都是“定向生”(在職讀博),因而讀博期間,經常要回原單位上課,完成教學工作量,同時又有子女之累。因而這一屆的博士生顯然不能像“非定向生”那樣全天候在北師大求學。
小崔經常奔走于北京和太原兩地,她雖然看上去外表纖弱,但身體里似乎安裝著一部動力強大的發動機,有著使不完的勁。小崔悟性很強,加之刻苦,學習成績自然是一流。難得的是,只要兒童文學專業有什么科研課題、研討會、學術交流活動,她都是一員忙里忙外、風風火火的干將,辦事認真、利索、精到。更難得的是,她對兒童文學事業有一種出于至誠的熱愛與上下求索的進取精神。正是基于小崔的優秀素質與研究能力,我在與她討論博士論文選題時,提出希望她能知難而進,啃一塊“硬骨頭”——以兒童文學為中心,探討中國兒童書籍的出版發展歷史,第一步,先探討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一段“當下史”。小崔幾乎沒有猶豫,很快就認同了這一選題。她說這也是她一直想做的,雖然她自己不從事出版,但童書出版是兒童文學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與兒童文學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童書出版的角度研究兒童文學,或許會有新的意義與突破。
知易行難,小崔畢竟不是出版人,她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與課題。但小崔是“稱職”的,她既有北方女子的韌性,又有南方女子的靈氣,一經確定目標,就絕不放松,跑圖書館,跑資料室,跑得更多的是出版社、書店、書市、書展,甚至還一頭扎進了中國版協少讀工委的專門會議。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少個晝夜的辛勤耕耘,她終于拿出了一篇40余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自然,這篇凝聚著小崔心血、思想與智慧的論文得到評審專家與答辯委員會的一致好評,被評為優秀博士論文。小崔畢業后,又對論文進行了精心打磨修改,最后形成了現在的完整文本《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本《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1978—2010年),可以說是大半部濃縮了的“中國當代童書出版史”,只要再加上1949—1977年的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當代史。
童書雖然只是出版業中的一個板塊,但卻是涉及億萬少年兒童以及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的“大板塊”“大事業”,直接影響著我們民族下一代的精神生命成長,影響著孩子們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審美觀、生態觀,因而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民族與政府,對童書自然不會等閑視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宣稱:“看一個國家兒童讀物出版的情況,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未來。”這是何等精辟與發人深省!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童書出版是作為體現意識形態與成人社會傳遞給下一代的文化期待與精神溝通的重要載體,因而童書業鎖定的目標是社會效益。但在1978年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推進,發展到資本成為決定因素、“國退民進”(民營企業即私有企業的比例已大大超過國有企業)的今天,圖書包括童書,顯然成為一種商品,成為資本逐利與博弈的對象。因而今天的童書業不再只考量社會效益,同時也考量賺不賺錢的經濟效益。在這種出版環境下,童書業的復雜處境與左沖右突自然決定了童書研究的復雜性和難度。
《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以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來的兒童圖書出版為研究對象,力圖運用文學社會學、出版傳播學、編輯學等多種研究方法,深入探討30余年間以兒童文學為中心的中國童書在變革、轉型、突破、發展進程中復雜的外部出版環境和經濟、文化、媒介、受眾等諸多因素對童書出版產生的制約、規范與影響作用。顯然,本書的研究是一種面對多種問題的、有難度的研究,作者清醒地選取了內、外兩個維度。
童書的外部研究維度——從改革開放30余年來的出版政策、經濟模式、社會轉型與傳媒變革等層面層層切入,用充分的調研、文獻和數據,闡釋以上種種變化、變革、變異背后帶給中國童書業關于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媒介力量、受眾力量等因素錯綜復雜的交織與博弈,在此基礎上清晰地勾勒出“政令主導形態”“文化主導形態”與“市場主導形態”三階段的童書出版業態。
童書的內部研究維度——剖析改革開放30余年來,以兒童文學為中心的童書業對讀者的閱讀需求與閱讀趣味的塑造,甚至是新的兒童文學觀、兒童觀與童年的塑造,而兒童文學自身獨有的創作思潮、藝術章法、審美追求,以及自“五四”以來形成的中國兒童文學作家的民族立場、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意識,又是如何在抗拒“唯利是圖”的生態包圍中艱難突圍與文學堅守。本書不但梳理了兒童文學與資本市場背景下的童書出版業交織博弈的艱難進程,而且凸顯了各個階段代表性的書人書事。史論結合、理論與實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建構起了當代童書出版的全景長廊與史實框架。
這種研究是跨學科、交叉性的研究,這對作者無論是知識儲備、理論思維還是駕馭“宏大敘事”問題的能力而言,都是一種考驗。令人欣慰的是,崔昕平在這一考驗面前,提交了一份比較成功的答卷。2012年5月23日,以北大教授曹文軒為主席的答辯委員會,在對崔昕平的博士論文答辯決議中有這么一段話:“論文打通了文學與出版二者之間的邊界,對我國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既具開拓性,又富有挑戰性。論文的最大特色是一切從事實出發,以文獻說話,同時充分運用兒童文學史的專業知識,結合史論,對一些重要的問題闡發獨到見解,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論文結構合理,文獻翔實,學風端正,符合學術規范,是一篇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
作為導師,我認為答辯委員會對崔昕平論文的這一評語是公允的、恰當的。如今,小崔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吸收答辯委員會當時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同時又根據新的材料和思考,做了修改補充。因而這部論著比之當初的博士學位論文,自然更臻完善,上了一個臺階。
總之,《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是一部難得的專著,對研究當代中國童書出版史、兒童文學史具有突破性的“補白”意義和學術價值。在此之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著對1978—2010年間的童書出版做過如此系統、詳盡、深入的研究。
應當指出,《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是對一種正在變化運動著的文學與文化現象的研究,也即“當代”問題的研究。對“當代”問題的研究,往往是帶了冒險性的,因為它關注的是還在變化著的事物,而變化著的事物是很難看清楚的,更是不易說清楚的。正因如此,崔昕平的這部論著就具有雙重屬性:既具有開拓性,同時也具有挑戰性即冒險性——多少年以后,時過境遷,當人們再來閱讀這部對“現場”發聲的論著時,里面的觀點與結論是否會“另當別論”,但這也正是作為一個學者的責任之所在:因為他(她)追蹤當下,負責任地記錄了當下并闡釋研究了當下。這也正是“學術研究”的魅力與價值之所在:知難而進地啃硬骨頭,比之四平八穩不痛不癢的話題,自然更能激發與顯示出學者的智慧、創造和潛質。更何況,崔昕平所做的扎實的文獻功夫,那鑲嵌在《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一書中的一張張圖表、一組組數字、一次次調研、一條條注釋,都有著實實在在的價值。即使“時過境遷”,它們也將是一種真實的現象意義之體現。
小崔畢業后回到了太原,她的教學、科研工作擔子很重,同時還兼有行政工作的壓力,但她那一種“天天向上”的進取心與孜孜不息的追求依然如故。當我在報刊上不時讀到小崔的文章,尤其是獲悉她的這部論著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作為曾經的導師,怎能不為之欣喜?南窗晴空,遙望三晉,欣然命筆,我要由衷地祝賀小崔,祝賀兒童文學與少兒出版研究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