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新
美聯儲退出“量寬”,向常規貨幣政策復歸,由此引發風險偏好改變,大量美元回撤美國本土,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其實利多中國經濟,中國有關部門和企業應當因勢利導,采取措施,借力并助推“熱錢”出境,促進中國經濟更快增長。
“熱錢”外逃成世界經濟不穩定因素
近期,新興經濟體國家面臨“失血”風險沖擊,即大量美元資本從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度等國大規模出逃。統計顯示,2014年元月第一周,新興市場股基就出現63億美元資金凈流出,為2011年8月以來最大單周資金流出。資金外逃致使上述國家貨幣匯率大幅下跌,阿根廷比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貶值22%,創下12年來最大跌幅;俄羅斯盧布兌美元匯價一路走軟至5年低點,一些國家央行出手干預亦無濟于事。因此,有媒體觀點將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稱之為“脆弱五國”。
新興經濟體國家資金“外逃”的始作俑者,是美聯儲量寬貨幣政策推動及退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出于“救市”需要,美聯儲QE釋放了大量流動性,其中很大部分流入了新興經濟體國家,成為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隨著美聯儲開始向常規貨幣政策回歸,并且還會加大削減力度與加快削減節奏,從而引發風險偏好改變,大量資金相繼從一些外匯儲備較少、外部負債過多、進出口貿易大量逆差、通貨膨脹率較高,即經濟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撤離,回撤美國本土。
大量資金從上述國家撤出,無疑會加劇其經濟動蕩,在推高物價指數的同時,導致經濟停滯,出現最為糟糕的“滯脹”局面,從而成為2014年世界經濟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中國能夠承受“熱錢”出境沖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美元資金在世界各地市場的大規模進出,勢必影響中國經濟,有時甚至是很大沖擊。但是,不同于其他“脆弱國家”,中國完全能夠承受住這種沖擊。這是因為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巨大,2013年末,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3.82萬億美元,相當于德國GDP總量;中國債務主要是境內人民幣債務,屬于國家內部債務,有“無限量”的人民幣供應用于債務支付;中國境外美元債權遠大于債務。所以,中國無懼美元大量流出局面,至多是減少美國債務購買而已,不會出現國際性債務違約與支付困難。
不僅如此,繼續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對于全球資金依然具有很大吸引力;中國仍然為“世界工廠”,美國等國家經濟復蘇所產生商品需求增長,有很大部分必須從中國進口來滿足,這就使得今后中國“雙順差”局面依舊,至少是逆差不會太大,與中國巨額外匯儲備遠不是一個等量級。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盡管2013年下半年美聯儲退出QE預期濃厚,中國外匯儲備繼續大量增加。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不含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價值變動影響)全年增加了4327億美元,其中四季度增加1310億美元。今年1月份,中國出口增長10.6%(按美元計價);貿易順差318.6億美元,擴大14%。據此分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不僅不會減少,很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美元回撤其實利多中國經濟
在某種意義上,“熱錢”頻繁進出對于健康經濟而言,其實是一個“麻煩制造者”。因此,如果美聯儲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前期所涌入中國大陸的“熱錢”大量離境,對于中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其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可以舒緩人民幣升值壓力,甚至一定程度貶值,提高外貿出口競爭力。前段時期,人們曾經驚呼境外“熱錢”涌入太多,致使人民幣過快升值,外貿出口企業日子很不好過,要求千方百計進行圍堵。如果現在“熱錢”大量出境,我國企業正好可以借此舒緩人民幣升值壓力,甚至推動人民幣適度貶值。其結果將有利于提高中國制造出口競爭能力,更多承接世界經濟復蘇所帶來的好處,增添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其次,可以減少人民幣外匯占款,減輕過多貨幣供應對于物價上漲推力。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應當適度,并非越多越好。不可否認,現階段中國外匯儲備過多,大大超出了實際需求,并引發了持續性重大損失,而且還因為央行被迫釋放外匯人民幣占款而增加物價上漲壓力。如果大量“熱錢”出境,有關部門和企業乘機賣出美元,相應收回人民幣外匯占款,就可以減輕過多貨幣供應對于物價上漲的推動,保證物價指數處于預期目標之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空間增大,能夠采取更多刺激措施,推動中國經濟更快發展。
再次是趁機降低“存準”,促進貨幣政策盡快向合理水平回歸。前期“熱錢”大量入境,迫使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達到前所未有20%以上水平。如此之高的存款準備金率,致使大量資金被凍結央行而閑置不用,還要支付巨額利息成本。有觀點認為,因為中國過高的準款準備金率,同時又將資金大量借貸給其他國家,中國因為內外利差所導致的負利息損失,每年超過800億美元。這些損失歸根到底要由國人買單,由中國財政買單。這種損失,可能是因為以前“熱錢”洶涌入境而迫不得已。而隨著大量“熱錢”出境,我國企業正好可以操作轉向,包括降低“存準”,使其向正常水平回歸。這樣,就可以釋放大量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緩解企業資金緊張局面,助力中國經濟增長,同時還能夠避免巨額利息損失。
最后是推高美元匯率,壓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降低中國經濟建設成本。中國是一個大宗商品重要消費國家與進口國家。許多大宗商品,如原油、礦石、大豆等,其進口依存度已經達到50%,有的甚至在7成以上。一般而言,國際市場大宗商品主要由美元計價,美元越是升值,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就越是下降,中國大宗商品單位進口費用隨之減少,由此降低中國經濟建設成本。2013年,中國進口鐵礦石8.2億噸,如果進口鐵礦石噸價能夠降低10美元,中國因此可以降低進口成本82億美元。美聯儲退出QE,“熱錢”回歸美國本土,將引發美元升值,壓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當然會降低中國經濟建設成本,這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城鎮化、工業化,需要大量原材料的現階段。
因勢利導加快“熱錢”流出
由此可見,美聯儲退出“量寬”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其實利多中國經濟,可以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
現在與今后的問題是,雖然美聯儲退出QE,“熱錢”大量從一些脆弱國家撤離,但中國卻可能是一個例外,中國境內“熱錢”不減反多,增加中國經濟發展困擾,201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多,并且繼續超出貿易順差,已經顯示端倪。因此,必須采取對應措施,刺激“熱錢”離境,至少是減弱“熱錢”涌入規模。
在眾多前瞻引導措施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要人民幣適度降息,逐步與發達國家低利率水平接近,消除“熱錢”涌入的內外利差誘惑,并且降低國內企業資金使用成本,釜底抽薪物價水平。此外,還要加快匯改步伐,擴大匯率浮動幅度,最終實現供求關系決定匯率波動。
以前因為人民幣外匯占款增多而采取了回收流動性動作,包括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隨著國際“熱錢”由進變出,央行存款準備金率也應適當下調,這是盤活存量資金,緩解企業資金緊張,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當然,在調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同時,也需要管住資金投向,應當主要面向實體經濟,面向中小微企業,面向環保產業、面向與民生相關的市政基礎設施、住宅建設、棚戶區改造以及食品安全等領域。與之相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過剩行業,譬如鋼鐵、水泥等行業,必須實施資金緊縮方針,予以更大市場壓力,促其早日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總之,要有選擇地釋放流動性,有保有壓,而不能夠利益均沾,全面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