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姚俊杰整理報道

5月18日,第十二屆(2014)中國畜牧業博覽會禽業專場新聞發布會在青島即墨國際博覽中心召開。發布會由中國畜牧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
出席禽業專場的領導和企業家有: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執行會長、北京華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佘鋒;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會長、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副會長、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鐘凱民;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副會長、河北大午農牧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平;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裁周寶貴;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副秘書長仇寶琴主持了本次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旨在讓更多的人關注這個行業,了解這個行業的最新動態。
自2012年以來,陸續發生了“速成雞”和“H7N9”事件,由于大眾媒體的過度報道使消費者對白羽肉雞產生了很深的誤解。我們認為企業有必要聯合起來,共同加強與政府的溝通、與專家的溝通、與媒體的溝通以及與消費者的溝通,包括行業內自己的溝通,來推動行業健康的發展。2014年1月8日,白羽肉雞聯盟在北京成立,聯盟成員由國內42家大型的白羽肉雞祖代雞企業、大型加工企業、種禽企業等組成,涵蓋了育種、養殖、餐飲流通等領域。
30年前,白羽肉雞作為我國一個新興的產業,在國家政策補貼支持比較少的情況下,成為了行業內發展最快的產業。目前,白羽肉雞在全國的總生產量達到了1370萬噸,是我國第二大肉類消費品。它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高效率的生產以及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社會的普遍認同。消費者增長速度快,特別是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企業的引導下,近10年以來,消費者的年增長速度保持在近10%。
為了盡快恢復市場、恢復消費,聯盟下一步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加強宣傳,推動消費;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加強應對行業風險。具體來講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積極開展產業的發展戰略研究,使國家和社會進一步認識這個行業。雖然肉雞已成為第二大肉類消費品,但是國家沒有把其作為重要產業來發布,這是因為宣傳的不夠,所以我們要加快自然推動。第二,推動科技創新。首先加快肉雞的育種和研究,推動科技生產和科學的引導,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加強溝通與科學宣傳,減少社會上產生的誤讀和誤解。第四,開拓國內外市場,促進白羽肉雞消費。我國目前雞肉的人均消費在10千克,而美國是43千克左右,在巴西、澳大利亞這些發達國家人均消費量都超過了35千克。這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雞肉的消費量大,而我們國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需要加強宣傳,促進消費。第五,加強行業自律管理,規范行業發展,促進行業有序競爭、健康發展,抵御行業大的生產波動,持續健康發展。第六,為會員單位服務,幫助大家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第七,共同抵御行業風險,保障食品安全。
原河北華裕家禽育種有限公司已從2014年5月1日改名為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改名,是因為華裕從現在開始經營飼料并涉足金融產業,華裕不再單單是一個家禽企業,而是一個跨界融合的企業。我認為蛋雞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過去的蛋雞養殖是在不耽誤種地、不耽誤做生意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在是要作為一個主業或者說是一個產業來經營。飼養方式也由原來的人工飼養發展為自動化、智能化。在數量和質量上也由過去飼養量比較少到現在的數量的激增,更趨向于質量的增量,而飼養量在幾百只、幾千只小規模的養殖模式已逐漸走向衰落。行業未來的發展趨于以下幾點:一是環保化。國家已經把環保提上日程,我覺得越是大的養殖企業越感到壓力,所以環保低碳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二是規模化、品牌化、智能化和機械化,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在2011年以前存欄50萬只蛋雞的養殖場僅有20家,但現在存欄100萬只蛋雞的養殖場已有幾十家,所以設備要智能化,管理要人性化,要樹立“人養設備、設備養雞”的理念。
我認為將來5000~10000只的存欄量還會存在很長時間,在養殖模式上既借鑒歐洲的模式也借鑒美國的標準,還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對于品種而言,將會出現進口品種與國產品種長時間并存的局面。中國人口眾多,品種單靠從國外進口是不安全的,我們國家不搞育種,將來就要受人之命,所以,育種是中國蛋雞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一直相信“只要堅持就會有精彩”,請大家相信未來的蛋雞行業一定更美好。
德青源成立于2000年,它是秉承著讓更多人享受安全、享受健康發展起來的,通過14年的努力,德青源完成了從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垂直整合,也完成了從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的整合,成就了自己的一套蛋雞養殖、加工和種禽相關的一些技術,給社會各界提供更多的安全的、健康的、美味的食品。從企業的發展角度來講,經歷了很多艱難的歷程,從養幾百只雞、幾千只雞、幾萬只雞、幾十萬只雞、幾百萬只雞,到今天的近千萬只雞,我們通過產權、兼并收購、集聚的方式進行行業的整合,完成了從分散飼養、抗風險能力低到集團化、品牌化運作的蛻變,但在我們養雞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也總結了很多經驗,德青源現有模式有利于健康良性的發展。
有了規范,企業無論從建場還是生產上,甚至企業自身的發展上就有了標準,那么整個行業就能夠升級了。這些蛋雞企業在市場上是相互競爭的,而私下又是可以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取長補短。正因為有了競爭,這么多年來行業才有更好的發展。
大午集團到現在已經有30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飼養1000只商品雞和50頭豬,到實現自己育種-京白939,去年又有了通過農業部審定的白羽產粉殼的蛋雞品種“大午粉1號”。我們企業高端就是做育種,我覺得中國不是缺育種專家,不是缺科技人才,更不是缺資金,而是缺乏很好的體制。在體制不允許的情況下,大午集團將這個品種保留和發展了下來很不容易,所以,我們今天才有了自己的品種。
大午集團圍繞養雞產業做了兩個產業鏈:一個是養殖戶飼養我們培育的種雞,我們負責售后服務,用我們的飼料,我們負責回收雞蛋和淘汰雞,做成大午烤雞,以大午牌雞蛋(真空包裝)來銷售;第二條產業鏈配合大午農產品公司旗下的700畝果園和2000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把雞糞做成有機肥。農戶用我們的有機肥,我們回收小麥種子。集團通過這種產業鏈模式和多元化的生產,走的很穩健。
峪口禽業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一開始就是一家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公司。第二點它又是一家蛋雞全產業鏈的公司,從育種一直到食品加工,整個都是圍繞蛋雞產業來做的。在育種方面,雖然國外的品種在中國占的比例非常高,但峪口經過了30多年的育種,2009年推出了 “京紅1號”和“京粉1號”兩個品種,2012年又推出了“京粉2號”,實際上峪口就是摸索了一條中國畜禽育種的路徑。
當然,峪口的專注也來自各方面的支撐,我們被任命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作為一個養殖企業能有這樣的任命是極其不容易的。我們在品種育種、研發的過程中做了很多工作,首先峪口禽業成立了蛋雞研究院,中國在蛋雞的發展中需要借鑒國外的經驗,也要綜合我國的情況研究自己的發展模式。第二峪口禽業也成立了育禽大學,基于公司的快速發展和客戶對健康養殖人才的需求,育禽大學以培育蛋雞行業的精英,推廣健康養殖技術作為校訓。
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我認為是美國模式+歐洲模式+我國模式并行,但以歐洲模式為主,這是由中國特定的國情所決定的。歐洲的飼養模式是分散的,是以農民為主體,但市場是大集團的。養殖的小公司與商業的大公司如何去對接,是擺在中國蛋雞業面前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建議中國未來的蛋雞發展模式是一個縣養90萬只雞,有一個育成場、一個孵化場(一個省有一個就可以)、一個飼料廠,一戶農民有兩棟雞舍,每棟雞舍的飼養量在1~3萬只雞,我覺得這是符合中國未來區域化布局的。
在新的危機和形勢下,隨著新的疫情、新的消費者、新的養殖情形和新的環保要求的變化,作為一個專注做蛋雞的企業來說,這些變化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挑戰。峪口在發現這些變化時,對戰略進行了調整,圍繞蛋雞做工作,專注做蛋種雞。我們去年提出了“生出一只雞,服務一只雞”的戰略。“生出這只雞”指的是用我們自主培育的京粉1號、京紅1號,還有即將推出的京白1號,通過我們的體系,推廣到千家萬戶。“服務這只雞”是圍繞這只雞開展的服務工作,提供飼料、健康養殖的模式和方法,收購他們的雞蛋和淘汰雞。在分散的飼養和品牌的集中這兩者之間,峪口想做的工作是把農民和商業、市民結合起來,形成流動蛋雞超市的模式,這就是歐洲的飼養模式+美國的商業模式,構成完整的蛋雞產業鏈模式。
中國蛋雞除了面臨疫情的風險外,本身行業的規模也存在問題,也就是產能過剩。不僅蛋雞行業,肉雞行業也是如此。在當前蛋雞存欄量、父母代種雞存欄量已經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情況下,我們選擇與優秀的父母代種雞企業合資,在今年四月份與章丘一個種禽企業進行了合資,6月份與云南廣大合資,之后,我們會有一系列合資的運作,而不再采取過去的方式直接建場。在行業的總存欄量不變的前提下,峪口是增量的,這是第一個新變化。第二個變化是從自我發展轉變為以合作的方式發展。這些合作包括父母代種雞的合作、商品雞的合作、飼料的合作等等。第三是服務上的改變。過去我們只服務7天,雛雞售出后我們保證7天的質量,而現在我們是服務500天,甚至600天。這是峪口在新形勢下做出的新調整,峪口將來的發展是專注我們的蛋雞業,放眼整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