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根+黃桐熊
從2006年到2013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從4億元到27億元,西昌僅用了短短7年時間。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州府中,西昌排名第二。在四川省縣域經濟競爭力十強縣中,西昌位列三甲,而在西部百強縣中,西昌成功殺入前十,排名第八。并且連獲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基地、2013中國最生態城市、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等多項榮譽。可以說,作為地處民族地區的縣域,在沒有災后重建、民族地區扶持政策利好的前提下,與其他兄弟縣市同臺競爭中,西昌近年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西昌已成為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縣域經濟的排頭兵。為此,本刊記者日前走進西昌,專訪了中共西昌市委書記李俊。
記者:近年來,西昌在推動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此,您怎么看待?
李俊:西昌是民族地區,基礎差、起步晚,一度時期以來由于差在發展理念上,因此導致了長期自我發展、封閉發展。西昌的跨越式發展是從2006年“一辦三創”開始的,當年GDP跨過了100億元,2012年達到330億元。現在發展理念變了,干部作風變了,干部愿意到一線辦實事了,老百姓得了實惠,更加支持和擁護了。毫無疑問,現在的西昌景美、人和、民富,已經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記者:西昌是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未來西昌的發展定位是怎樣的?
李俊:我想,西昌將在注重發展速度的同時將會更加注重發展質量。西昌愿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探路前行,成為全國民族地區先行先試的代表。
西昌具有自然宜居的城鄉環境,是“五彩西昌、西部水城”。我們把城市定位成現代化的生態田園城市,既要有自然宜居的生態田園環境,又要有自由生長的現代文明。西昌有幾個稀缺性資源:第一,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第二,海拔1500米,適合居住,長壽老人很多;第三,民族文化,是全國最大的彝族文化聚居地,且城市山水相連,邛海相當于5個西湖那么大。未來,我們要把西昌建成國際性休閑度假會議旅游目的地,力爭在2050年實現這一目標。
記者:發展縣域經濟,實現底部突破,要靠產業作支撐。在西昌未來發展藍圖中,將主推哪些產業?
李俊:在確定了發展定位后,就需要我們對城市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換代,下決心淘汰生產工藝落后的企業,并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緊扣西昌資源,我們將著重打造5類新興產業:第一,食品醫藥,西昌處于四川第二大平原,物產豐富,有煙葉、洋蔥、花木、蔬菜、水果、中藥材等優勢資源;第二,商貿流通,西昌處于成都、重慶、昆明三大城市中間,可以承接多方面發展,因此規劃了9個物流園區;第三,清潔能源,西昌具有豐富的水電、風能、太陽等優勢;第四,金融服務行業,西昌2012年末的存款余額達到355億元,傳統的工農中建,包括農信社、城市商業銀行都有,這幾年又引進了6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入駐西昌;第五,文化創意,結合西昌旅游業發展,加緊打造本地節氣主題活動,盡快形成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文化產業,讓文化創意產業加速助推旅游產業的發展。
記者:你如何評價西昌市與德昌縣、冕寧縣推進同城化發展?
李俊:實施與德昌縣、冕寧縣同城化發展,是貫徹落實涼山州委、州政府關于“探索西昌、德昌、冕寧同城化發展路徑,打造核心增長極,增強西昌經濟圈輻射帶動作用”要求而進行的一項務實合作、攜手發展、共創美好發展前景的重要舉措,必將為三縣市在全州實現領先發展、加快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意義。因為西昌不能僅僅以自身的發展來談發展,現代社會講究區域分工、合作,而真正講競爭也不是一個城市與一個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一個區域與一個區域之間的競爭,因此只有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才能走得長遠。
西昌市與冕寧、德昌縣山水相鄰,人脈相親。我們希望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同城化戰略合作這個平臺,進一步建立起縣市領導間經常性互訪溝通、關聯部門和毗鄰鄉鎮互動協調的長期合作機制,促進工作對接、項目對接、資源對接、政策對接,實現信息共享、市場共享、人才共享,推動區域加快融合,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記者:在人才建設方面,西昌有哪些創新舉措?
李俊: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作為民族地區,我們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一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對現有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進行嚴格管理,比如實行上下班打卡制度,治理“庸懶散奢亂”等問題。另一方面改革后備干部的選拔方式,我們最近啟動了優秀年輕干部遞進式培養工程,在全市范圍內的黨政機關進行公開遴選,選出一批青年干部,實行“1+3”的方式進行培訓和實踐鍛煉。即1個月的封閉學習和3個月的實踐鍛煉。通過領導選、自己薦、組織安排等方式,將這些青年干部充實到相關崗位,以提升干部的綜合素質。
從2014年開始,我們還將對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企業進行類似的培訓,通過這樣3個批次的培養工程,來存儲人才,并對每個人建立專門檔案,以作考核任用的依據。今后,我們還將加大面向全國、全省的公招力度,增強“鰱魚效應”,引進高素質人才來西昌創業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