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摘 要】本文對國內南方某市45家高科技企業的面板數據進行短面板回歸,并針對不同規模企業分析研究了高科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和技術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企業生產率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運用pvar模型,分析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五年來對企業生產率沖擊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高科技企業;生產率;稅優惠政策
一、數據與模型
1.數據說明
本文收集的數據為2009-2013年間,45家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企業的財務信息。稅收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實際操作中得以不斷推廣、完善,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數量逐年增加,而且由于企業自身發展的影響,同一企業也可能在某些年份無法享受政策優惠。因而選取了所有樣本中2009-2013年五年間數據較為齊全的45家企業為研究對象。對個別遺漏的企業財務、生產數據運用插值模型進行補全,即使用拉格朗日三次插值模型,以時間為權數運用已有四年的數據推測出遺漏數據已達到補全的效果。目前每年獲得高科技企業資格且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的企業數逐年增加,但近五年來,能夠穩定獲得政策支持的企業并不多,其中五年能連續獲得rat資格的企業只為27家。為了簡化估計過程,本文所用的數據中,企業所得稅、rat、inv、企業營業收入、企業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企業固定資本、企業職工工資這些數據單位都是萬元。
2.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ces生產函數模型作為基本模型,引入關于企業的稅收政策來進行實證分析。基本假設為企業的生產規模報酬不變,且企業會選擇生產函數上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產量等與這兩種生產要素邊際成本的最佳點從事生產活動。基本模型:
在這里我們可以將ω*Lit和r * Kit當作企業在勞動及資本上所付出的成本,可以視為前定變量。對等式兩邊求對數可得:
lnyit=lnA-(1/ρ) lnδ+lnkit-(1/ρ)ln(ω/r *Lit/Kit+ 1) (5)
其中lnδ可視為常數。
生產函數中的技術進步是一個綜合指標,不僅包含科學技術或工藝水平,還包括管理水平、勞動者能力、產品結構等因素。除此外,制度環境對企業生產率有重要作用,王良舉和陳甬軍(2013)在作用企業技術因子的模型構建中引入以市場化進程變量作為制度環境的代理變量,并且建立了一套表現企業異質性的指標體系以完善模型。本文則從rat、inv對企業生產率作用出發,選擇rat、inv作為制度環境的代理變量。同時將企業規模和與企業日常生產管理、員工培訓、技術投入活動有密切關系的管理費用、營業費用結合起來,綜合衡量不同企業的性質。建立模型:
其中Xit表示異質性變量,Git是制度環境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Xit包含scale、c兩項,其中scale是表示規模的虛擬變量,c表示企業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的加和。Git包含兩項:rat*t、inv*t。由于rat和Inv都是企業所得稅(t)的減免措施,是通過影響所得稅來作用于企業生產的,因而這里引入rat、inv與所得稅(t)的交互項來反映這一點。lnwk代表ln(ω/ r *Lit/Kit+ 1)最后將(6)式帶入(5)式可以得到最后的模型:
lnyit=λXit+φGit -(1/ρ) lnδ+lnkit-(1/ρ)ln(ω/r*Lit/Kit+ 1)+εit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為了能夠研究高科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五年來同企業生產率相互作用關系的演變,針對上述兩個變量的對數形式構建了pvar模型。
Pvar模型的優點在于可以有效估計時間跨度短但截面數據豐富的數據,即降低了var模型對時間長度的要求,又可以捕捉到個體的微觀行為。本文運用love和zicchino(2006)編寫的程序進行pvar模型的回歸估計并畫出脈沖響應圖。由于本文使用的短面板數據時間序列長度較短,很有可能存在短期內的波動;時間序列短也使得模型中擾動項的不平穩性并不嚴重。因而對于短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并不十分必要。
對于pvar模型而言,只有通過單位根檢驗才能進行。為了能保證上述變量的穩健性,本文綜合使用現在較為常用的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方法。原假設為“序列存在單位根”,結果如下:
由上述結果可知對于lnyit lnratit在除breitung法外的其他方法檢驗下的結果均顯示出序列不具有單位根,可以認為這兩個序列是平穩的。
針對研究對象建立模型:
zit=αi+ηt+β0+pi=1∑βizi,t-p+εit
其中 αi為個體效應,ηt為時間效應, zit為兩個變量的列向量(lnyit lnratit)T
i代表樣本個體,t代表時間,p代表滯后項,εit為“白噪聲”擾動項。由于整個回歸過程是為了分析勞動生產率和所得稅優惠政策兩個變量間關系,為了減少其他變量的作用,在進行回歸前,先使用組內均值差分法來消去模型中的時間效應。再對模型采用前向均值差分法來去除個體效應αi以避免其與自變量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由于現在稅收優惠政策剛實行5年,現階段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依賴于非政策因素,并且如上文分析,現在各項政策實行過程中穩定性不強,企業各項數據往往在短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因而本文假設目前的技術開發費用加計扣除和高科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企業具有短期而非長期的作用,前一期所減免的所得稅會對現期企業行為產生一定滯后作用。通過對模型進行混合回歸也發現,各滯后一期的內生變量系數明顯較為顯著,所以在這里滯后項選取為1。然后運用蒙特卡洛模擬法,進行1000次模擬回歸得出方差的分解結果。
三、結論與啟示
研究結果表明,現階段兩項稅收優惠政策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于大、小規模企業而言,其作用則有明顯的差異;企業在保持人均資本存量的同時,應努力提高企業職工個人工資率。啟示如下:
第一,高科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和技術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整體上對高科技企業生產率的提高作用效果并不明顯,必須針對企業實際改變現下政策的執行情況,必須針對不同規模企業制定拘束條件和優惠力度不同的政策細則。對于大規模企業,應該相對放寬高科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執行范圍,同時加大優惠力度;對于小規模企業,則應提高技術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上的優惠力度,并針對該項政策執行不具有連續性、穩定性的問題進行改進。
第二,為了不斷改進企業的生產率,必須將一定量的資金投向企業各項運營支出中,以改善企業對人員及各類物資的管理、使用。現在關于高科技企業的優惠政策往往以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的產出為核心,只關注企業專利、技術應用的過程,而忽視對企業其他支出的支持。針對企業同外部相聯系且不具有完全自主權的支出,政府可以代替企業加大投入。例如,政府可以減免企業交通運輸費用;提供資金或幫助聯系相關技術院校,幫助企業進行員工學習、培養;在車船使用稅、印花稅、房產稅上推行優惠政策,以使大企業在產品流轉、產品交易、廠房維護等方面降低成本,為下一步采取創新策略走出發展低谷做好準備;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提高企業進行有關生產方面的訴訟、咨詢效率。這樣做壓低了企業支出的成本,讓政府代替企業增加了必要的支出。同時也可以利用政府資金、信息渠道優化生產環境,提高企業在上述諸多領域上的回報率和資金周轉速度,從而可以提升企業在這方面上加大投入的熱情。
第三,引入pvar模型可以從時間序列上整體觀測rat對勞動生產率的沖擊,分析現實中rat政策的連續性。現在高科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企業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并不顯著,且實施五年來的效果變化不大,顯示出政策并沒有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優化與改進,應該深入實際,針對各企業的不同情況細化政策的實施準則,以改變這種不力的狀況。
參考文獻:
[1]王良舉,陳甬軍.集聚的生產率——來自中國制造企業的經驗證據[J].財經研究,2013(1)
[2]孫隆英.高新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執行中的幾個問題[J].稅收實務,2013
[3]連玉君著.中國上市公司投資效率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