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嚴復(1854-1921),是老資格的“海龜”,他從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畢業歸國后,一直在文教界發展,除了短暫在新聞界、實業界、政界待過,大部分時間在學術界謀生。其最高職務是北京大學校長,就是這個職務也沒做多久就被教育部辭退了。那么,這個才高八斗的啟蒙大師,為何終生郁郁不得志呢?
首先,嚴復早期仕途不順,是因為他運氣不好,遇到官場一個常見的問題——位子被人占著,一時間空不出來。是誰延誤了嚴復的升遷之路,讓他在北洋水師學堂坐了十幾年冷板凳?他的直接領導呂耀斗找不到新的位置。呂耀斗22歲便考中進士,然而仕途不順,到1886年才被李鴻章安排到北洋水師學堂任總辦(校長),此時,他考取進士已經36年了。論資歷,他考取進士時,嚴復還沒出生,苦熬多年,才在日暮途窮之時當上學堂的總辦。公道地說,位子讓這樣的前輩占著,嚴復不好說什么。嚴復要升遷,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將呂耀斗放實缺,或者平調另外差使;二是新式學堂或機器局,歷來擔任總辦的都是候補道,嚴復也必須升遷為道員。對于呂耀斗這樣的官場老人而言,調動起職務要謹慎考慮到他的主觀感受,和官場內部復雜的人事關系,其中道理,古今皆然。操作第二個條件,則要嚴復具備晉升條件,他考不上舉人,1888年捐了個同知,李鴻章不久就提拔他為知府。
呂耀斗要漫長地等待,嚴復同樣要等待,這是官場規矩。最后,還是李鴻章奏報嚴復以道員遇缺先用。到1893年年底,終于為呂耀斗安排了新職位,讓嚴復做了學堂總辦。那一年,嚴復40歲,做了北洋水師學堂校長。
其次,嚴復性格“狂傲矜張”,是個典型的憤青。嚴復智商很高,但12歲便失去了父親,進的又是洋學堂,對于中國傳統的為人處世的潛規則,不能不有所欠缺。在嚴復留學英國時期,公使郭嵩燾對嚴復的才氣寄予厚望,但也看到了他性格太涉狂易的弱點。1879年8月,回到湖南老家的郭嵩燾讀到曾紀澤的出使日記,其中如此批評郭嵩燾:“褒獎嚴宗光(嚴復)太過,長其狂傲矜張之氣。”郭嵩燾表示贊同他的看法,認為那些話雖然有攻擊的成分,但還是實事求是的。
嚴復去天津,進北洋水師學堂,是李鴻章親自過問,向福州船政學堂要的。從當時情況來看,最初的李鴻章對他是很賞識的,而且親自寫信給學堂總辦安排他的工作,在他準備回家探親的時候,又親自批準他預領兩個月的薪水。李鴻章曾經向嚴復透露過要收他為弟子的意思,但被傲慢的嚴復拒絕了。
嚴復剛到北洋水師學堂時,可謂意氣風發,要好好干出一番事業。但面對官場和國家現實,難免有種種不平和感慨。因此,他極喜議論時事,發牢騷。酒酣耳熱,對滿座同事,他快意當前,無法自制,尤其喜歡譏諷當權者,以表明他的風骨氣概,聽者驚訝得吐舌頭,他的憤青名色由此傳開了。在英國的見識和經歷,讓嚴復很容易看到李鴻章富強綱領的缺陷所在,對頂頭上司的路線方針,必然有很多異議。而且,嚴復的不滿之情常常溢于言表,這就不能不影響李鴻章對他的看法了。
后來,李鴻章懷疑嚴復參與了借《中法簡明條約》(即《李福協議》,1884年5月,李鴻章被德國人璀琳所騙,與法國水師總兵福祿諾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來攻擊他的陰謀。從此,李鴻章逐漸疏遠了嚴復,嚴復也干脆疏遠了李鴻章,從此失去了一個過硬的保護傘。有道是,做官沒工夫,全靠天線粗。失去天線的嚴復,從此仕途艱難了。
再次,嚴復私德不檢點,有抽鴉片等惡習。吸毒給嚴復一生留下最壞的名聲,更影響了他的仕途。從現有史料分析,嚴復早在19世紀80年代便染上鴉片毒癮。那時,嚴復正值30歲左右的壯年,也是發奮有為的時期,卻不幸染上鴉片毒癮。當時外界傳說,嚴復寓所臥榻的后面是地鋪,他常常臥在上面抽鴉片,以榻帳為煙幕。后來此事傳到李鴻章耳朵里。約在1890年,李鴻章對嚴復規勸道:“你這樣優秀的人才,抽鴉片豈不可惜!以后希望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望,想辦法戒掉鴉片。”嚴復聽了十分感動,這年他寫信給他堂弟嚴觀瀾,特意提到這件事情,說:“我抽煙的事情,中堂大人也知道了。”他在轉述了李鴻章對他的規勸后,感嘆道:“中堂大人真是太感人了。”
然而嚴復并未戒掉煙癮,反而一日三遍,且抽得十分講究,要專門從上海購買一等的好煙膏,其書信中多有囑咐妻子從上海購買煙膏的記錄。嚴復的日記、書信中,可常常找到他繼續吸食鴉片的記載。如在1916年1月9日(農歷1915年十二月初五)這天,嚴復在日記中用英文記載:“two pipes in the afternoon.”意思是“午后吸食兩筒煙”——看來嚴復吸食鴉片的量與煙癮已經是相當大了。
嚴復吸毒一直持續到老年,1919年他曾說,老年人不再吸鴉片,筋肉酸楚,無法忍受,夜間不吃安眠藥無法入睡。哎,太痛苦了。可恨我早日不知道此物的毒害,導致有此麻煩,如果我早知道它的害處,就算是仙丹,我也不會接近它。告訴世界上一切男女老少,千萬不可以抽鴉片。鴉片是世界上最惡毒的魔鬼。如果要我控訴其罪惡,我可以寫出一本厚厚的書。這是嚴復發自肺腑的沉痛感慨。實際上,他在安慶師范學堂受到攻擊和教育部逼迫他辭去北大校長,吸毒均為理由之一。
最后,時代狹窄的原因。那個時代,忌才者多,愛才者少,存在一種扼殺精英的機制。嚴復名滿天下,但一生未能盡用其才,只能借翻譯敘述,發發牢騷排遣胸中憤懣不平之氣,傳之于后世。或許,只有一個充分開放、足夠專業化的國度,可以接納和安頓嚴復那芬芳悱惻的性靈。
當然,嚴復官場不順也許不是壞事,如果他仕途順暢,中國官場只不過多了一個庸碌的官僚,而少了一個卓越的思想家和翻譯家。正因為仕途不得志,嚴復才有時間讀書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他后來翻譯的那些著作,如《國富論》《社會學研究》,大多是他在北洋水師坐冷板凳時所攻讀的。此所謂,憤怒出詩人,失意成哲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