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青年》背后:一本雜志開創的時代

2014-08-14 12:23:50南晨王寶山
文史博覽·文史 2014年5期

南晨+王寶山

沒錢的文人要辦刊

1915年初夏,36歲的陳獨秀在日本坐上了回國的海船。在這之前,因為“二次革命”的失敗,陳獨秀曾被袁世凱親信、安徽都督倪嗣沖作為第一“要犯”而通緝追捕。到達上海后,陳獨秀找到私交很深的安徽同鄉汪孟鄒,說要辦一種“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會發生很大影響”的雜志。汪孟鄒時為亞東圖書館的經理。但由于當時亞東圖書館本身財力較弱,于是,汪孟鄒便找了相交甚密的群益書社老板、湖南長沙人陳子沛、陳子壽兄弟,商談此事。兩兄弟欣然同意,并且商定雜志每月的編輯費和稿費為200元,月出一本的《青年雜志》就這樣誕生了。

《青年雜志》后來為什么要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在1916年給胡適的信中寫道:“《青年》以戰事延刊多日,茲已擬仍續刊。依發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內可以出版。”可見,改名并不是陳獨秀的本意,而是出版商群益書社的建議。

陳氏兄弟建議改名的原因在于群益書社接到了上海青年會的一封信,說群益書社出版的《青年雜志》和他們的周報《上海青年》名字有些雷同,應該及早更名,以免犯冒名的錯誤。其實《青年雜志》和《上海青年》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前者是雜志月刊,后者是周報。但出版發行方群益書社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官司,就建議雜志改名。當然作為辦刊者,陳獨秀不便直白將改名的真實原因告訴讀者。他向讀者解釋說:“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勵,勉副讀者諸君屬望,因更名為《新青年》。”

即使這樣,《新青年》與群益書社的合作還是在出版到第七卷第六號就結束了。合作破裂的直接導火索是:《新青年》第七卷(每六期為一卷)第六號“勞動節紀念號”(1920年5月1日出版)比平常的頁數要多。群益書社認為這一期有鋅版,又有表格,排工貴得多,用紙張耗費是平常期數的一倍,如果不加價的話,虧本太多了。陳獨秀脾氣率真耿直,認為雖然頁數多些,實在不該加價,由此爆發了爭端。雖經汪孟鄒兩邊跑,兩邊勸,卻終于無法調停而宣告決裂了。汪孟鄒曾對此事說過這樣的話:“仲甫(陳獨秀)的脾氣真大,一句不對,他竟大拍桌子,把我罵了一頓。我無論怎么說,不行了,非獨立不可了。我看也好。我想來想去,實在無法再拉攏了。”在新青年社獨立之時,群益書社曾經與其打過官司。郭沫若在《創造十年發端》里對此事也有記載:“新青年社由群益書局獨立時,書局老板提起過訴訟,這是人眾皆知的事。”

《新青年》自立門戶后,雜志的出版發行工作,自然落到了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的身上。當出版到第八卷第六號時,新青年社遭到了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和封閉。于是,在1921年1月新青年社遷往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出版了《新青年》的第九卷一到五號。1922年7月,在出版了九卷第六號后,由于經濟、政治、人力上的原因,《新青年》不得不休刊。1923 年6月在中共三大后,《新青年》成為黨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并由月刊改為季刊,一共出了四期,以平民書社名義出版。1924年12月又一次被迫休刊。1925年4月,《新青年》季刊又改為月刊,實際上未能如期出版,成了不定期刊。改刊后只出了五期,到1926年7月就停止發行了。

文化名人的新文化陣地

魯迅是因為《新青年》雜志才和陳獨秀交往的。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中回憶說:魯迅早知道了《新青年》,可是他并不怎么看得它起。那年(1917年)4月我到北京,魯迅就拿幾本《新青年》給我看,說是許壽裳告訴的,近來有這么一種雜志,頗多謬論,大可一駁,所以買了來的。

其實在這以前,魯迅就已經寄到紹興家中給周作人看了。1917年1月19日魯迅日記:“上午寄二弟《教育公報》二本,《青年雜志》十本,作一包。”

此后一段時間里,魯迅了解《新青年》又是通過周作人為紐帶的。因為周作人經魯迅推薦,蔡元培邀請,來北京大學就職。

1917年夏秋之際,新青年社同仁錢玄同(1887-1939)和劉半農(1891-1934)不斷敦促周氏兄弟給《新青年》寫稿。這件事,后來錢玄同回憶說:民國六年(1917),蔡孑民(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大事革新,聘陳仲甫(獨秀)君為文科學長,胡適之(適)君及劉半農(復)君為教授。陳、胡、劉諸君正努力于新文化運動,主張文學革命。啟明亦同時被聘為北大教授。我因為我的理智告訴我,“舊文化之不合理者應該打倒”,“文章應該用白話做”,所以我是十分贊同仲甫所辦的《新青年》雜志,愿意給它當一名搖旗吶喊的小卒。我認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所以竭力慫恿他們給《新青年》寫文章。魯迅在《吶喊·自序》里生動地記下了他同前來勸駕的錢玄同(用的是林紓影射小說《荊生》里面攻擊他的名字“金心異”)的交談。

不過魯迅并沒有立即付諸行動。倒是周作人很踴躍,不僅成了編輯部成員,而且已經開始在《新青年》發表文章。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開始改為白話文,并從該期起,“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共同擔任,不另購稿”。周作人的第一篇白話翻譯論文《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小說》就發表在這一期。這一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發表譯著18篇,成為主要撰稿人。魯迅對《新青年》只是看客,或者更多的是做做扶持弟弟周作人的事情。

1918年的《新青年》開始全部以白話文編寫,內容上開始重視小說的創作。這與胡適到北大做《關于短篇小說》的著名演講,以及周作人提倡小說創作,不無關系。

關鍵是這一年3月,《新青年》發生了一件讓后世褒貶不一的大事。1918年3月《新青年》第四卷三號上發表了署名“王敬軒”的《文學革命之反響》,刊載有王敬軒與劉半農的來往書信。王敬軒是錢玄同所采用的化名,他在《文學革命之反響——王敬軒致〈新青年〉諸子書》中,公開點了林紓、嚴復等老輩人的名字,從而為劉半農的《復王敬軒書》提供了痛加駁斥的活靶子。這個做法受到各種質疑。資料顯示,陳獨秀、沈尹默、魯迅、周作人等人直接參與了這兩封“雙簧信”的策劃工作。endprint

策劃的目的是什么呢?這有點類似今天的炒作,想出名就專打名人。當時林紓就是大名人,他的翻譯小說依然十分暢銷,他儼然“桐城派”傳人位高凌人,成為《新青年》主要的現實對手。此前,《新青年》實際上已經和林紓交惡,雙方“妖孽”來“謬種”去,已經沒有什么斯文可言。提倡新文化要反對林紓,因為他與“桐城派”都是“文以載道”“代圣賢立言”等文化思想的代表;提倡新文學尤其是新小說,也要邁過林紓不可。但是打倒一個,就要提倡并扶持一個。這扶持與提倡的人選就是周氏兄弟。所以,關于林紓小說翻譯與周氏兄弟翻譯的《域外小說選》就重新被提及。這在“雙簧信”中成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另外在這一期刊物中,還刊登有一則《本志編輯部啟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號起,投稿章程業已取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共同擔任,不另購稿。其前寄稿尚未錄載者,可否惠贈本志?尚希投稿諸君,賜函聲明,恕不一一奉詢,此后有以大作見賜者,概不酬。”這一啟事,是《新青年》雜志由按稿計酬的普通刊物轉變為無償供稿的同人刊物的正式標志。無論是否出于對《新青年》的傾心支持,還是出于對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工作的支持,魯迅都無法做到無動于衷了。

于是,1918年4月,魯迅開始寫《狂人日記》,5月迅即問世。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魯迅發表了小說《狂人日記》和三首新詩《夢》《愛之神》《桃花》。《狂人日記》的發表是“魯迅”這一筆名的第一次使用。

魯迅不只是為《新青年》寫小說、新詩,還寫了《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樣的批判舊道德觀念的論文,特別是在《隨感錄》專欄里發表了好些篇針對性極強的論戰文章。后來他在《熱風·題記》中說:“記得當時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敵之中,我所對付的不過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里,“有的是對于扶乩,靜坐,打拳而發的;有的是對于所謂‘保存國粹而發的;有的是對于那時舊官僚的以經驗自豪而發的;有的是對于上海《時報》的諷刺畫而發的。”

就這樣,魯迅、周作人兄弟也就成為《新青年》雜志的同人了。魯迅是不是《新青年》的編輯?從目前獲得的情況看,似乎不能成立。作為《新青年》編輯部的外圍人士,魯迅偶爾幫幫忙,參加一些聚會是有的,但也絕對不是那么積極賣力,更多的是埋頭寫點東西的熱情。不過,魯迅因為《新青年》煥發了“青年”的精神,而《新青年》也因為魯迅的加盟變得火藥味越來越濃了。

蔡元培的北大成就了《新青年》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這個組織過暗殺的老牌革命黨在北大校長任命發表后兩天,就冒著嚴寒到陳獨秀所在的前門西河沿中西旅館登門拜訪。雖然他們是暗殺團時的戰友,但這次蔡元培還是擺出了“三顧茅廬”的架勢聘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當時和陳獨秀同住的汪孟鄒說:“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來看仲甫。有時來得很早,我們還沒有起來。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著凳子給他坐在房門口等候。”

在北大當教員“唯學歷論”盛行,陳獨秀覺得自己一沒文憑,二沒經驗,便以在上海辦《新青年》為由推脫,蔡元培勸他把《新青年》搬到北京來。就這樣,陳獨秀終于答應以三個月為期限來北大教書。蔡元培立刻致函教育部,請派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隨函附陳獨秀履歷一紙,稱其:“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而這些其實都是虛構的。為了讓教育部批準,蔡元培不惜偽造履歷。

后人有批評蔡元培“違背正義優先原則”,而這些人卻忘了青年蔡元培組織過暗殺團,殺人放火都敢作敢為,偽造一份履歷算什么呢?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就職后三天即呈報教育部,兩天后就獲批準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以《新青年》為依托,在蔡元培全力支持下,招聘新派教師。李大釗、劉半農、周作人、魯迅、劉文典、楊昌濟、王星拱、程演生,先后匯聚到《新青年》,并到北大任教。舊派教員錢玄同、沈尹默,改弦更張,都成了《新青年》的編委。即使是“國故派”的劉師培,也由陳獨秀引進北大任教。陳獨秀上任后,就寫信給胡適,促其回國到北大做文學、哲學教授。9月10日,胡適風塵仆仆來到北京,蔡元培設宴接風,并聘請他為北大教授,月薪280元,胡適于是成為北大最年輕、薪水最高的教授之一。5年后的1922年,上海一家媒體舉辦了一次公眾人物的投票,胡適被選為“中國12個最偉大人物”之一。那一年,他只有31歲。

1917年,蔡元培、陳獨秀、胡適三人在北大的風云際會,改革北大(教育革命)、文學革命、思想自由就結成一體了。這一年,蔡元培51歲,陳獨秀39歲,胡適27歲(虛歲),都是卯年生人,屬兔,次第相差12歲。此外朱希祖、劉半農、劉文典三人,也屬卯兔。人稱北大文科有“一窩名兔”,有一群“卯字號名人”。他們各據學理,互辯短長,盡管各有意氣,都不忘尊重學理。

自此,《新青年》和北京大學開始了一刊一校的完美結合。陳獨秀與他的《新青年》為北大引進天下名流,令北大文科幾乎徹底改觀,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中國現代人文精神的搖籃。

胡適的白話文引爆文學革命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文中提出:白話文學為文學之正宗。這個綱領性的意見,很快就得到陳獨秀的響應。錢玄同也及時發出打倒“桐城謬種”“選學妖孽”的口號,最先把反對文言文同反對 “獨夫民賊”、反對弄壞白話文章的“文妖”聯系起來,并在陳、胡強調“文學革命”的時候,第一個考慮到應用文的改革。

同年2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白話詩八首》,這是胡適為文學改良身體力行的新詩“嘗試”,也是中國白話詩的開山之作。比如其中兩首《夢與詩》: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夢中來/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語/偶然碰著個詩人/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醉》: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endprint

1918年 1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標志著白話文運動在文藝方面首先突破,這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年底,李大釗、陳獨秀創辦白話周刊《每周評論》,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創辦白話月刊《新潮》。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中國人嘴里發出來的聲音”,這就把白話文放在現代中國人口語的基礎上。

對于白話文運動的意義,胡適回憶說:“過了一個多月,巴黎和會的消息傳來,中國的外交完全失敗了。于是有五四的學生運動……這時代,各地的學生團體里忽然發生了無數小報紙,形式略仿《每周評論》,內容全用白話。此外又出了許多白話的新雜志。有人估計,這一年(1919)之中,至少出了四百種白話報。……民國八年的學生運動與新文學運動雖是兩件事,但學生運動的影響能使白話的傳播遍于全國,這是一大關系;況且五四運動以后,國內明白的人漸漸覺悟‘思想革新的重要。”

艱難時局下的波折

1920年4月,胡適編好了《新青年》在京的最后一期,這時陳獨秀已經被北洋政府盯住,不得不悄悄地潛回上海。陳獨秀覺得北京輿論環境惡化,與同人間的分歧亦越來越大,無法按照他的想法實施改革方案,所以決定將雜志重新移回上海。9月1日,陳獨秀獨自決定與群益書社解除關系,《新青年》改組成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的機關刊物,成立“新青年社”辦理編輯、印刷和發行事務,兼社長與主編于一身的陳獨秀更加率性而為了。這期開篇文章就是他的《談政治》,其中點名批評胡適的“不談政治”。

此前《新青年》也曾提倡“馬克思學說”,在雜志內只有陳獨秀、李大釗幾人贊成,所以限制在思想文化層面上。此時,《新青年》從百家爭鳴逐漸變成了“一枝獨秀”,獨立知識分子的思考被政黨立場代替了。陳獨秀也無更多精力研究革命理論,因為11月23日他要在上海主持起草《中國共產黨宣言》。

陳獨秀雖不容于北洋軍閥政府,卻為南方革命黨人重視。12月16日,陳獨秀應粵軍司令陳炯明的邀請,赴廣東主持教育工作。《新青年》被他托付給后來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他從第八卷五號起擔任主編。

陳獨秀赴廣東奔赴革命之前,就《新青年》主編人選、編輯方針諸問題的意見通報胡適、高一涵,說明將雜志交由陳望道負責。陳望道是當時北京同人之前聞所未聞的,僅僅在雜志第六卷一號上發過一篇短文。

對于《新青年》政黨色彩過濃,年少氣盛的胡適立即回信表示異議。針對《新青年》“色彩過于鮮明”一語,胡適想出了三個辦法:一是聽《新青年》流為一種有特別色彩之雜志,而另創一個哲學文學的雜志;二是將《新青年》編輯部自九卷一號移到北京來,由北京同人發表一個新宣言,支持注重學術思想藝文的改造,并聲明不談政治;三是讓《新青年》停辦,但這種方法似乎妨礙“新青年社”的營業,所以建議考慮前面二種。對于胡適這封信,李大釗、錢玄同、陶孟和等人都對前面兩種方法表示贊成。

思想是否投契是彼此結合的基礎,這是《新青年》當初得以迅速崛起的原因,也是今日分道揚鑣的根源。正如周氏兄弟所說:與其彼此隱忍遷就地合作,還是分裂的好。

此后陳望道以《新青年》為思想輿論陣地,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了便于開展工作,陳望道特地從原居搬到陳獨秀寓所,這里后來成為《新青年》編輯部所在地,中國共產黨機關亦設在這里。

《新青年》逐漸如錢玄同所說,差不多成了蘇俄的漢譯本。雜志從第八卷一號至六號連續編發的“俄羅斯研究”,集中介紹蘇俄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女性地位等等。

北京同人很少再為它寫文章,撰稿人大部分是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陳獨秀急切吁請周氏兄弟寫稿,稱唯有求助于他們兩位。的確,北京同人只有周氏兄弟一如既往支持刊物,魯迅仍在上面發表小說《故鄉》,給這個困頓的刊物以最后的慰藉。

《新青年》這時迭遇不幸,第八卷五號編訂還沒出版就被租界巡捕房查沒,并嚴禁在上海印刷發行。自此編輯部由公開轉向地下。第八卷六號不得不聲明社址遷到廣州,以作煙霧彈。

在如此艱苦條件下,雜志一直撐到陳獨秀1921年8月回上海,及至陳獨秀再次被捕,連帶刊物和全部印刷品都被搜去。1922年7月,《新青年》最終休刊了事。

《新青年》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

在后人眼里無限神圣的《新青年》,在當時的發行量實際上少得可憐,但播下的種子影響深遠。1916年,《新青年》在整個成都的銷量只有區區5份,全盛時期也不過30份左右。1917年,《新青年》的全國總印數為每期一萬五六千份(包括大量免費贈送),遠不及當時的商業刊物。

就作者而言,《新青年》第一卷幾乎是清一色的皖籍。第二卷雖然突破了“地域圈”,但仍局限于陳獨秀個人的“朋友圈”內。雜志創刊號聲稱“本志執筆諸君,皆一時名彥”,大抵類似自我張揚的“廣告”。早期《新青年》沒有多大影響亦在情理之中。周作人晚年回憶說,印象中的早期《新青年》,“是普通的刊物罷了,雖是由陳獨秀編輯,看不出什么特色來”。張國燾晚年的回憶也是如此:“《新青年》創辦后的一兩年間,北大同學知道者非常少。”

另外我們知道,“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Science)是《新青年》大力提倡的,但《新青年》對這“兩位先生”卻邀請不多。《新青年》從1915年創刊到1926年停刊,共出版63冊,其中直接談科學的文章,只有8篇;談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譯作。其實,在李大釗、陳獨秀的理解中,科學和民主包羅萬象。前期,西方文化都是科學民主;后期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蘇俄革命才是科學民主。其實,《新青年》提倡的還有個“費小姐”(自由,freedom),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后人也不再提到當年這位家喻戶曉的小姐。endprint

不過《新青年》隨陳獨秀北遷后,編輯和作者隊伍逐漸擴大。第3卷的作者群中,新增了章士釗、蔡元培、錢玄同等資深學者。但也有惲代英、毛澤東、常乃惠、黃凌霜等在校青年學生投稿。

胡適后來分析文學革命成功的因素時指出: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后,其文學革命主張乃成了“全國的東西”,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當時北大在全國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更為實際的是,陳獨秀入北大后,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雜志真正以全國最高學府為依托。正是“北大教授”的積極參與,使《新青年》大壯聲威,以至于“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混為一談”。

相對于當時的商業、新聞刊物,《新青年》的發行量雖然無法和它們相比,但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特別是對決定中國未來的青年精英的影響。

1915年9月,《新青年》出版后,遠在湖南第一師范的教師楊昌濟除了自己閱讀之外,還積極向朋友和學生推薦《新青年》,并出錢購買了一批分贈給他的一些學生,毛澤東就是其中之一。毛澤東閱讀了《新青年》之后,頭腦受到了新思潮的猛烈沖擊。據他同窗好友周世釗回憶:毛澤東“讀韓文杜詩的興趣降低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除上課、閱報以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問題”。

陳獨秀被毛澤東稱為“我們這一代人的老師”,足見其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1917年4月,在楊昌濟的指引下,24歲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筆名投稿《體育之研究》于《新青年》,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闡發的“野蠻其體魄”是對陳“獸性主義”的具體發揮。“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此文寫出后,毛澤東交給楊昌濟審閱,楊昌濟對其格外賞識,便將其推薦給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于是,這篇用筆名完成的文論,便于1917年全文發表,可見陳獨秀對毛澤東不僅有過思想影響,而且還對其賞識而付梓推出。同年,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先后成立了新民學會、互助會。后來,毛澤東說:“這些團體的大多數,或多或少是在《新青年》影響之下組織起來的。”

1936年,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斯諾的采訪中,談到了《新青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志,由陳獨秀主編。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非常欽佩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說:“他(陳獨秀)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產黨準備了干部。那個時候有《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志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后頭有一部分進了共產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

蔣介石是從1919年開始接觸《新青年》的,從那時至1926年他率領北伐軍北伐,都沒有放下過這本雜志。這一點,從已經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中可以看到。五四以后,蔣介石對《新青年》仍是情有獨鐘,但是1926年后的蔣介石將興趣轉向了舊籍,不過那都是后話了。

1919年5月,《新青年》決定重印前5卷。這既是《新青年》銷路大開的一個重要表征,也是《新青年》真正成為“名刊”的重要標志。這個月初,京師重地,五四爆發。

如果我們有穿越百年的目光,透過這本雜志定然會發現如下面孔:蔡元培、魯迅、陳獨秀、毛澤東……他們的身后,一群懷抱夢想的青年,一個又一個不斷被刷新的時代,正風雨兼程地奔波而來。

今天,我們會發覺《新青年》宣揚的真理中也夾雜著謬誤,然而瑕不掩瑜。正如胡適所說:“《新青年》是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劃分一個時代的刊物。”它點燃的民主與科學之火,變革之光,依然能夠照耀著我們在實現民族復興夢的道路上跋涉前行。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综合网|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视频免|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五月天天天色| 狠狠综合久久|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国产在线小视频| 日本91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伊人天堂|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无限乱码|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曰AV在线无码|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精品19p|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免费在线|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免费播放毛片| 日韩视频福利|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免费| 91视频首页| 99爱在线|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不卡|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亚洲乱强伦|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性|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年人片|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址| 久久免费看片| 在线网站18禁|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玖玖精品在线|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天堂亚洲网|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不卡网| 国产99热|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