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在清代的基層政權之中,紹興師爺常常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地方政府的司法與民政發揮著重要影響。有時,一些高級官員也要借助他們的智慧來對付波詭云譎的官場。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文人劉成禺在他的《世載堂雜憶》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1888年,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荃手下有個江寧布政使(即“藩臺”)叫許振祎。這位許振祎,曾經以拔貢的身份進入曾國藩的幕府,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之一。照理說,有了這樣一層關系,兩個人應當親如兄弟才是,結果因為種種原因,兩人卻鬧翻了。更為糟糕的是,總督府和藩司府中的人搖唇鼓舌,相互攻擊,使得兩方面關系越來越僵,真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最后,曾國荃一怒之下決定參許振祎一本,必欲去之而后快。
曾國荃一回去就找人寫奏折,消息很快傳了出去。許振祎聽說了這件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知道大事不好了:一般情況下,總督參奏下屬,朝廷都會按照總督的意思辦,況且,曾國荃是何人?那可是立過大功的!
許振祎馬上去找自己府里的一位叫孫安邦的紹興師爺商議對策。這位孫師爺雖然不到四十歲,但是卻對官場的人情世故頗為練達。他沉吟半晌,從容說道:“藩臺大人,現在事情到這個份兒上,已經不能用言辭解決了,只能靠情義來打動制軍(‘總督的稱謂)大人了。”
兩人商議好了對策以后,許振祎立刻行動起來。他買了南京莫愁湖畔的一所大宅子,按照書院的形制進行改造,日夜施工,同時召集當地的士紳名流,加上在南京的曾國藩的門生,成立了一所書院。書院的名字是曾國藩的謚號“文正”。 許振祎號召大家時時勤勉,遵從名教,不要忘了曾國藩的功德與恩情。
書院落成之日,許振祎遍邀當地名流前來參加落成典禮,當然,曾國荃也在被邀之列。曾國荃自然是很不愿意去的,但是,礙于社會各界的情面,尤其是他大哥曾國藩的關系,所以不得不前往。
等到了之后,曾國荃一看,現場布置得莊重肅穆,正中央是曾國藩的遺像,兩邊是許振祎擬的一副對聯:“瞻拜我惟余涕淚,生平公本愛湖山。”在典禮上,大家一致懇請曾國荃為書院行上匾額之禮。許振祎在行禮之時面帶戚容,后來甚至趴到地上痛哭了起來,周圍的人唏噓不已。盡管曾國荃對許振祎心存芥蒂,面對此情此景,也不免嘆息甚至是落淚了。
施禮過后,許振祎慢慢地說:“如果沒有先師的知遇之恩,也就沒有今天的我。先師的恩情我是用盡一生也難以報答于萬一!可是,先師已經西去了。現在希望我們這些人,不要忘記先師的大恩大德,嚴于律己,時刻勤勉,以將先師的學問發揚光大。”說到這里,許振祎突然停了下來,轉而看著曾國荃,動情地說:“制軍大人,您是先師的弟弟,見到了您,就仿佛見到了先師!”這幾句話,讓曾國荃心中是五味雜陳。
回去以后,曾國荃拿著那份奏折沉吟不語。最后,他決定把那份奏折處理掉。旁邊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曾國荃說:“這個人確實不怎么樣,真應當給他一個教訓。但是,如果我真的參他一本,那就有些對不起我故去的兄長了!”于是,此事就此作罷。那位藩臺大人許振祎聽說之后,終于長出了一口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