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節上,海峽兩岸并不完全一致。一些節日在臺灣有,大陸卻沒有,如農民節;有的節日兩岸過的日期不一致,如兒童節、教師節。
農民節 臺灣農民目前大概只有50萬人,卻有著自己的節日,為每年的立春日。
青年節 大陸青年節是5月4日,為紀念“五四運動”。而臺灣的青年節則是3月29日,這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廿九)黃花崗起義的殉難烈士,他們中大部分是青年人。
兒童節 臺灣的兒童節是在4月4日,其來歷可追溯到1931年。當時中華慈幼協濟會呈請國民政府響應“國際兒童宣言”,以重視兒童權利、反對虐殺兒童,提議每年4月4日為兒童節。
教師節 與大陸教師節相比,臺灣的這個節日更有“古早味”。早在193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便規定孔子的誕辰日農歷八月廿七為教師節。后經測算,孔子誕辰日換算成公歷為9月28日。1952年,臺當局正式將當地的教師節定為9月28日。
和平紀念日 在臺灣還有個“和平紀念日”,是在2月28日,為紀念“二?二八事件”而設。1996年,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陳水扁宣布將2月28日定為紀念假日,借此話題加深族群的對立,以達到政治目的。之后臺當局“行政院”于同年定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且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武術曾被稱“國術”
“武術”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泛指軍事,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武術”。
“武術”一詞的普遍使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1911年在青島就有“中華武術會”的組織,1917年北京有“武術傳教所”,1923年4月在上海舉行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可見從1911年以后,武術的名稱逐漸為社會接受。
但是武術一詞使用不久,有人提出用“國術”一詞來代替“武術”。1927年成立國術館。從此,國術一詞普遍使用。
新中國成立后,正式通用“武術”一詞。而今天我們理解的武術概念,是以踢、打、掌、拿、擊、刺等攻防格斗動作為素材,按照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互相變化規律,進行格斗,用徒手和器械各種套路的體育項目。
為什么“武術”不稱“國術”呢?因為“國術”一詞概念模糊,如果武術可以稱“國術”的話,那么我國固有的藝術和技術如雕刻、繪畫……都可稱“國術”,顯然不夠確切。因此,還是沿用古人叫“武術”,而不稱“國術”。
古代遍地是“博士”
春秋戰國時期,“博士”一詞就已出現,《史記?循吏列傳》記載:“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公儀休因為成績優異,擔任了魯國宰相。到了秦朝,博士成為一種官職,《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說明博士必須飽覽群籍、博古通今,掌管全國古今史事及大量圖書典籍,并且還要“國有疑事,掌承問對”,擔任皇帝的咨詢顧問。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設五經博士,并取博士弟子員五十人,跟從博士學習五經,凡精通一經以上者,可獲授官職。此時的博士,已逐漸往教學、專業方向發展。至魏晉南北朝時,博士成為專精一行一藝的教授官,如西晉有律學博士,北魏有醫學博士,唐有算學博士等,宋代有書學博士等。
總的來說,隋唐以前,博士是受人尊敬的大學問家,唯學富五車或精通一門的鴻儒巨賢方能充當;但宋以后,博士地位日漸下滑,清代的太常博士,已變成繕寫文牘的官吏。而在民間,由于人們慣用虛銜來抬舉和取悅他人,漸漸地,連賣茶賣酒做面食的人也被稱為博士。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說:“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西游記》中有云:“你不是磨博士,怎么會使面杖。” (王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