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丹
魯迅和小林多喜二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日左翼文壇的領軍人物,都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革命者的形象,真實地勾勒了“紅色的三十年代”的人物群體影像。他們幼年都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生活非常熟悉,寫了很多反映農村題材的小說,并成功塑造了眾多世界聞名、栩栩如生的農民形象。這些農民形象,既具有共同的特征,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本文著重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對兩人筆下的農民形象進行比較,找出其特征異同,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20世紀初,中日兩國的農村都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農村經濟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益艱難、農村矛盾日益尖銳的社會現實深深地印在了魯迅和小林多喜二的腦海里,因此,他們筆下的農民形象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征。
1.質樸勤勞,懷有善良心靈
不管兩人筆下的農民有著怎么樣的不同,但勤勞、質樸、善良在每個農民身上都有體現,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最本質、最淳樸的共同特征。魯迅筆下的閏土“終日很忙碌”,“明天就要回去”,顯示了他質樸勤勞的本色。祥林嫂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失去勤勞淳樸的本質,任何時候都是“手腳還伶俐”,哪怕是在最悲慘的時候都是如此。阿Q雖然是流民,但他在做短工時,叫做什么就做什么,還做得很好,博得個“真能做”的贊譽,顯示了他勤勞的一面。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形象同樣如此,阿健以最勤勞的狀態獲得了“模范佃農”的稱號,受到了隆重表彰;就是被叫著“二流子”的野邊源,其實也是每天在辛苦地賣菜。七之助從農村來到城里打工,做工從早上六點鐘起,到晚上五點鐘止。由此可見,魯迅和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形象是勤勞、質樸、善良的,這也正是魯迅和小林多喜二筆下農民形象具有無窮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2.備受壓榨,具有悲慘命運
魯迅和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都備受當權者和地主的多重壓榨,過著非常貧窮的日子,有著悲慘的命運。魯迅筆下的農民命運悲慘,中年閏土臉色灰黃,而且有很深的皺紋,渾身瑟索著;阿Q甚至連一件破衣衫也沒有了;孔乙己為了生計,有的時候也做些偷竊的事,雖然在情感上很是難過;祥林嫂的命運則是輕如草芥,更是催人淚下。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也是備受摧殘,非常可憐。《殺人的狗》中的源吉想在臨死前看一眼留在青森的母親而從工地逃跑,結果被工頭放狗咬死。和阿健家隔河相對、從越后搬來的廣瀨,滿身是債,土地也不是自己的了。“農民們早晨比任何工人都起得早,一天到晚彎著腰干活,他們過的生活卻比窩在都市郊外的朝鮮人還要凄慘。”正是因為“一天到晚彎著腰干活”,佃農“每一個人的腰不是很難看地歪扭著,就是往前彎曲著——總是帶一點殘疾”。農民的悲慘命運在他們的筆下表現得異常沉重,異常悲憤。
3.自發反抗,渴望美好生活
魯迅和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并不是完全逆來順受,而是有著一定的反抗意識,并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阿Q“造反了、造反了”地大聲嚷嚷,表現了他對現實的極度不滿、對造反的高度支持。祥林嫂在被人搶捆時大力掙扎,甚至以頭向墻壁撞去,說明了她具有很強的反抗意識。愛姑不甘屈服,不把父權放在眼里,鏗鏘有力地說出“那我就拼出一條命,大家家敗人亡”。阿Q回到土谷祠后對革命作了種種幻想,祥林嫂與賀老六一起生活的那段時光成為了她人生最美好的回憶。七之助在給阿健的信中感嘆“世界上什么地方會有那滿身是泥、彎著腰的農民呢?草、山、稻、河、肥料——只有這才是農村!”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實真實地寄托了魯迅和小林多喜二自己對美好農村的渴望,對現實農村的強烈不滿與憎恨。
雖然魯迅與小林多喜二筆下農民形象有很多的共同點,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差異、左翼文學運動的差異以及他們個人人生經歷的差異等,塑造的農民形象明顯存在一些不同特點,體現了中日兩國農民間的顯著差異。
1.魯迅筆下的農民更多是“愚昧、麻木”,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更多是“糊涂、忍耐”
魯迅深刻地揭露和解剖了民族的病態心理,將農民的愚昧麻木刻畫得入木三分,發人深省,催人自新。華老栓把人血饅頭當藥,而且是革命者夏瑜的鮮血,愚昧麻木得讓人痛心。阿Q能用力打自己的耳光來反敗為勝,其精神勝利法更體現了國民麻木到了極致。短衣幫嘲笑命運同樣悲慘的孔乙己,真是可憐人欺負可憐人。小林多喜二對日本農民的糊涂和忍耐也進行了深刻的解剖與批判。比如鉤鱗的雜貨店,不僅在賒賬時要向農民多賣錢,又可以米和雜糧來還賬,“賺了兩重的錢”,“很快就發起財來”,就是這樣一個對農民進行雙重剝削的店,農民覺得轉到“信用供銷合作社”就是“忘恩負義”,何其糊涂!還有三吾,因為得了“勤勞力行,足為農民模范”這個表揚狀,拼命干活,最后身體痛得動都動不得了。農民卻們也莫名其妙地在心里想著“來生”的事,他們長久長久地過著痛苦的生活,他們的痛苦無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沒有辦法解脫的,因此想,只要到那個世界去就好了。
2.魯迅筆下的農民經常是“不幸、不爭”,而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經常是“可憐、可信”
魯迅和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都過著不幸、可憐的生活,但對魯迅筆下的農民,經常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比如閏土不僅形容枯槁,還神情板滯、遲鈍,活像個木偶人,完全沒有了少年閏土時的可愛與活潑了。祥林嫂捐門檻、問地獄,把理想寄托在虛無的迷信中,完全認識不清楚造成自己可憐命運的真正原因。華老栓竟用“人血饅頭”來治兒子的癆病,而對革命者夏瑜的死漠不關心,愚昧到了極點,可悲到了極致。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雖然可憐,但經常是“可信”,他們有更多的同情心和更強的反抗精神,比如《瀧子及其他》中的瀧子和《防雪林》中的源吉,在壓迫面前不斷覺醒,最終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放火燒掉了酒館、地主宅院。阿健一直不被“模范佃農”的榮譽所迷惑,堅決走上了與地主斗爭的道路。甚至連農村婦女,包括伴的妻子、阿部的妻子等都參與了“婦女同情婦女”活動,參加與地主的斗爭,實在是“可信”。從總體上看,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形象要比魯迅筆下的農民形象更具反抗精神,在認識上要更加深刻,處于更高階段。
3.魯迅筆下的農民反抗較多是“自發性、個人的”,而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反抗較多是“自覺性、團結的”
魯迅筆下農民的反抗,較多的還是自發的、個人的反抗,實際上是一種朦朧的、幼稚的革命意識。無論是阿Q、閏土、孔乙己,還是楊二嫂、愛姑、祥林嫂,都痛恨這個社會現實,但他們的反抗都是自發的、個人的,沒有覺醒,沒有組織,最終的結果也就是一個個的悲劇。阿Q上刑場了,祥林嫂死了,孔乙己不知生死,愛姑被休掉了等,這種反抗的結果都是以悲劇而結束,其形象無不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反抗,則更多的是覺醒的反抗、有組織的反抗。一開始,農民就具有自發團結反抗的意識,《在外地主》中,當佃農向地主斗爭的時候,無論哪里,站在頂前面的都是這些上了歲數的佃農,阿部就是其中一個。阿部還說:“假使老是減租減租的,要求得太過火了,地主老爺生起氣來,也許會說你是中了過激思想的毒啦。”體現阿部對地主壓榨的深刻認識。阿健為了佃農的利益,甚至忍痛放棄自己心愛的阿節,堅決走上了為農民協會工作的道路,充分體現了農民的覺醒和團結斗爭的意識。這種反抗的強弱程度實際上是中日兩國農民斗爭階段差異的真實體現。
魯迅和小林多喜二塑造的農民形象,有同工之好,有異曲之妙,都成功塑造了那個時代中日兩國農民的典型形象,都體現了那個時代中日兩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場景。兩人筆下農民形象特征異同的形成,主要有三個原因:
1.由中日農民當時所處的境遇決定的
20世紀初,魯迅希望通過解剖農民悲劇的真實場景,來喚起人們對改良社會,進行民主革命的自覺性,通過治療精神上的病來達到挽救中國的目的,因此在塑造農民形象上更尖銳更刻薄,把農民的愚昧麻木與不幸不爭更加地放大了。而日本則不一樣,日本在20世紀初,已經走上了獨立的道路,并在中國東北戰勝了俄國,處在帝國主義擴張階段。由于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整個國民素質得到了提高,雖然北海道的農民生活窘迫,過著悲慘的生活,但他們的文化和覺醒意識比中國農民強,斗爭的決心比中國農民強,因此體現在形象塑造上就更加理性,更具知性。相比而言,小林多喜二筆下的農民形象比魯迅筆下的農民形象少了點愚昧麻木、多了點斗志昂揚,團結意識、反抗意識、斗爭意識更加突出。
2.由中日左翼文學運動的差異決定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日左翼文學運動在蘇俄左翼文學運動的影響下迅速興起,狂飆突進,并一度成為文壇主流,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魯迅和小林多喜二有著深厚的友誼,他們都是中日左翼文學運動的領軍人物。當時中國的左翼文學運動,更多的是為苦難的中國找尋一條救國救民的發展道路。尋找這條道路,需要對當時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進行更加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把社會最疼的傷口剝開,呈現給大眾,以圖鳳凰涅槃。當時的魯迅雖然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他的思想已經向左看齊,他描寫農村的落后與衰敗,塑造農民的悲劇形象,實則是批判舊思想、舊道德,用文學作為武器與當局進行斗爭。日本的左翼文學運動,則是工人、農民在文學領域對資本家殘酷剝削的憤怒反抗,更多的是“利害與利益仇視,權力與權利對峙”,因此體現在農民形象的塑造上,更多的是注重農民與當局的對抗與斗爭,更多的是展現農民的集體覺醒與反抗,不在于展現農民悲劇,而更多展現農民覺醒。
3.由魯迅和小林多喜二不同的人生經歷決定的
魯迅和小林多喜二從小都在農村生活,家境貧困,對當時的農村、農民有著深刻的了解和真摯的情感。因此,塑造的農民形象切合實際,栩栩如生。魯迅塑造的農民形象更具悲劇色彩,主要來源于他自己的人生經歷。魯迅少年喪父、家道中落,身為長子,承擔重任,自己又長期患病,對農民悲慘命運和世道艱難有切身感受。正是出于這種感受,他用同情的筆墨,寫出了農民在生活上、精神上所受到的種種他能夠體會得到的苦,因此在塑造農民形象上,悲劇性色彩更濃,更多的是展現傷口與痛楚。小林多喜二塑造的農民形象更具反抗精神,來源于他四歲時開始隨家遷到北海道港口小樽,并長期居住在那里,不僅在那里讀了高等商業學校,還在那里的一家銀行工作,親身經歷了北海道農民的抗租斗爭,他“感到時代前進了,大家覺醒了”,因此,農民的斗爭意志和反抗精神成為了他塑造農民形象的主題,希望通過這種昂揚斗爭的農民形象,喚起人們反抗壓迫的斗爭精神。正是這兩種具有差異的人生經歷,使他們在農民形象的塑造上側重的方向不一樣,想達成的目的也不一樣。
[1]魯迅.魯迅小說全編[M].漓江出版社,2005.
[2]小林多喜二選.小林多喜二選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王向遠.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伊藤虎丸著.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近現代比較文學初探[M].孫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劉春英.三十年代中國左翼作家的小林多喜二認識[J].日本文學論壇,2004(03).
[6]丸山昇.魯迅——その文學と革命[M].平凡社,1965.
[7]王彥.淺論魯迅小說中的農民形象[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8]張福貴,靳叢林.中日近現代文學關系比較研究[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9]程麻.溝通與更新:魯迅與日本文學關系發微[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