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丹
(太原幼兒師范學校 山西 太原 030013)
“孩子學習不好,就干脆讓他學美術,畫畫去吧!”作為一個美術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我聽過太多這樣的說辭了。難道學習不好就一定能去畫畫嗎?這引起了我對美術教育現狀的一些思考。
(一)藝術類專業對文化課的要求很低。這些年來,各大高校對于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課錄取成績低于其它專業,這一政策,原本是對有特長的學生給予的照顧,然而卻成為眾多家長和學生選擇藝術高考的重要原因。為了能夠被一所大學錄取,為了能夠進入高校,無論對于藝術是否感興趣,都要選擇藝考,因為這條道路似乎是人生的捷徑,是一條便捷的道路,很多人都為此而來。這樣的目的進入藝術專業,其學習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美術考試形式單一。為了讓藝術類考試更加具有模式化,規范化,當前,我國的美術高考形式基本都是統一的兩種:一是面對實物寫生;二是命題默寫。考生根據考前培訓班指定的標準化的“套路”進行訓練,以一種模式進行訓練,完全沒有真正的藝術學習者應該有的學習方式。近些年來,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說,考試內容只有素描和色彩。考生不停的臨摹和默寫,在考試中按照平時練習的方式“背”出來,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在許多院校的專業測試中順利過關。以此選拔而得的學生其專業水平可想而知。
(一)側重技巧,對創造力、想象力的忽視。藝術是一門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并重的學科,它沒有特定的公式和模式,但是它又有一定的審美規律,創造者不能墨守成規,要有創新的亮點,可以打動欣賞者,將藝術不斷的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然而,當下有很多學生的美術技巧十分好,但是作品按照考前班的方式制作出來,往往缺乏創作力。這是由于我們對技巧的過分側重忽略了藝術本質的結果。
(二)忽略文化底蘊使得藝術沒有內涵。藝術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是個人文化素質、修養、內涵、思維的體現。高考美術將文化課的要求降低,會讓人誤以為,藝術不需要文化,給人以錯誤的指導。考生只是對所謂的專業進行重復的訓練,更有甚者,是臨陣磨槍來應付考試的。考生完全沒有領悟到藝術的真正含義,對于藝術的理解有了偏差,不利于其長期發展。這樣的藝術家也不是我們社會需要的。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藝術是無形的思維,如何將這種抽象具體化,就需要學生對于藝術表現形式不斷地探索嘗試,擁有獨特的審美判斷力。在我們的美術教育中更應該加大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二)合理調整改變考試制度和形勢。高考就像是指揮家的指揮棒,它的方向對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內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高考制度對藝術教育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在對美術考生的技能做出要求的同時,更應當重視對藝術的想象和創新思維。以一種更科學有效的考試制度來全面考查學生,使他們能真正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并結合自身經歷、聯想、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如可以取消過多的試題限制,讓學生自由發揮。教師評卷要學會靈活運用。無論試卷風格如何,只要有可圈可點之處,符合審美規律,就應當給予認同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屬于美術的天空自由翱翔,天馬行空的想象往往才是高超藝術的真正來源。
(三)重視文化素養綜合培養。文化素養不僅體現在一個人的言行,更是一個人性格的重要組成方面,性格對于藝術有十分重大的影響。藝術家以何種方式表達藝術,表達何種情感,這些都和性格有著不可忽略的關系。藝術家應該比平常人更加有文化素養,因為文化素養與藝術一直是互相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擁有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藝術作品才是具有靈魂的藝術品。對于美術高考來說,增加綜合文化素質的要求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優秀的美術人才,并消除杜絕那些報投機行為,讓美術專業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殿堂。
美術高考的持續高溫,僅僅是表面現象,其背后存在著許多的深層原因。如果對此不加以重視,必然會讓美術教育出現危機,使得美術教育的發展不容樂觀 。
美術是具有無窮魅力的課程,其教育不可或缺。但如何才能真正的對學生進行美育,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全面發展呢?這就需要作為美術教育一線工作者的我們不斷改善教學方法,結合各種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多角度、多元化的拓展美育,逐步改變學生定向認識美術的思維,將藝術素質教育、藝術創造力發揮到極致。只有在不斷總結,思考美術教育,才能將它更好的傳承下去。
[1]辜敏,楊春生.美術教學實施指南[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付秀飛.美術高考綜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