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芳
(山東省鄒城市新時代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 鄒城 273500)
前言:隨著城市化進程和道路建設的快速發展,關于道路排水產生的問題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現階段,我國城市道路的排水主要采用“邊溝—雨水口—連接管—市政管網”的方式,一些城鄉結合地區也采用硬化明渠的排放方式。上述排水方式一定情況地解決了道路積水的問題,然而卻使得大量未經凈化的道路徑流直接進入自然水體,不僅浪費了雨水資源,還在汛期形成很大的排澇壓力。為了解決道路排水和城市水環境質量間的矛盾,在實現降雨利用的同時減輕對道路交通的影響,本次研究對當代城市道路中的雨洪控制體系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法。通過建設當代城市道路中的雨洪控制利用體系,可有效地解決相關排水問題。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城市道路的路面面積也隨之大量增加。當降水量激增時,將對道路排水產生巨大壓力,并增加洪澇風險。2012年7月,一場特大暴雨給北京市帶來嚴重的內澇災害,并造成近百億元的經濟損失。這起事件也引發了公眾對于加大道路排水能力、提高排水設計標準等的思考。
根據相關資料,我國城市道路雨水徑流是影響水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其影響嚴重程度僅次于農業污染。城市道路車流大、路線長,降雨時污染物排放范圍較廣,具有面源排放的特征。由于城市道路徑流往往具有突發性的特點,因此在進入水體的短時間內會對水質產生較大沖擊。
現階段,地下水超采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存在的普遍問題,并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民生問題。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對于道路徑流的利用率大大偏低。由于缺乏路面徑流收集系統,當前大量的道路徑流直接排入城市管網,使得寶貴的雨水資源產生浪費。出于上述原因,建立一個具備汛期防洪排澇、減輕徑流污染、保持雨水資源等功能的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利用體系尤為重要。
該體系首要的作用就是增強城市道路對于突發降水的防御能力。實際設計中,應結合城市立交路、主干道和支路等不同類型道路及當地降水特征來完成。例如,對于城市立交、快速路等車流量較大的道路,可根據周邊環境特點分別設置大型雨水塘、小型雨水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從而提高道路防澇能力。
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利用體系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可降低現有的徑流污染。在體系設計過程中,應結合道路周邊的實際情況,注意不同功能單元之間的協同與銜接作用。對于支路、住宅區等相對污染較低的道路,應加大對綠地、雨水花園的利用,從而有效控制道路雨水徑流。
現階段,我國對于道路徑流資源的利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為了實現雨水資源的利用,可將透水路面、地下調蓄池、人工濕地、植被淺溝等納入體系設計。從而在不影響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有效收集雨水資源,并應用到城市水土保持、地下水涵養、城市綠地建設等工作當中。
近年來,發達國家提出的“低影響開發(LID)”和“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技術體系成為了現代城市道路設計的發展趨勢。與傳統城市道路排水系統不同,這種新型體系由林蔭街道、濕地、公園、林地、自然植被等組成,能夠有效地削減雨洪峰流量,提高相關區域綜合排水能力,并減少道路徑流污染。2010年,深圳市光明新區23條市政道路的設計全部采用LID技術。現階段,北京、上海、昆明等地都已經開始了相關技術的推廣應用。
為了更好地發揮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利用體系的作用,管理者還應制定相關監管、管理與維護措施。例如,美國制定了健全的雨洪控制利用體系維護體制,不僅成立了專門的維護管理機構,還對維護人員、維護措施、維護方法等進行了詳細規定。未來,為了保障城市道路雨洪體系的應用,我國也應加強對于相關管理、維護工作的探尋。
發達國家對于城市道路雨洪體系的研究較早,相關配套政策法規較為成熟。2007年7月,美國蒙哥馬利市頒布相關政策,將控制道路徑流污染作為新建、改建道路的重要技術要求。近年來,我國也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技術規范,如2009年長沙市建設委員會發布了“長沙市綠色道路設計導則(試行)”,并規定人行道應采用透水路面、道路綠化應與雨水控制利用充分結合等。未來,相關人員應進一步加大對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利用體系的研究,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與法規。
結論:在當前的道路設計中,排水問題一直是相關人員研究的一個重點。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道路排水所引發的徑流洪澇、水體污染、資源流失等情況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道路作為城市主要下墊面和排水通道,對城市安全和水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總結了當前我國城市道路存在的雨洪排水問題,并結合上述問題的解決措施,闡述了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利用體系的設計方案和建設要點。本次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利用體系,對于指導城市道路設計施工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未來,相關設計人員應進一步加大對于技術體系、管理措施、相關法規等的研究,共同推進我國城市道路的設計工作,并實現城市道路生態建設、文明建設的持續發展。
[1]何衛華,車伍,楊正.城市綠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給水排水,2012(09):42-47.
[2]張偉.城市道路設計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J].門窗,2014(02):226-227.
[3]李碩.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
[4]張業民,魯蘭蘭,孫國忠.城市道路雨水利用[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8(04):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