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在黨的十八大開幕式上,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在這個報告里,首次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概念。所謂“四化”是指,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而“同步”就是指四者之間互相照應,共同相互促進發展。“四化同步”本質是“四化”互動,是一個整體系統。就“四化”的關系來講,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工業化、城鎮化帶動和裝備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支撐和保障,而信息化推進其他“三化”。因此,促進“四化”在互動中實現同步,在互動中實現協調,才能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四化同步”是一個大方向的發展方針,具體到應用在貴州省的發展上,我們需要對其進行理論機制的建設。貴州是一個欠發達省份,同時又是個欠開發的省份,目前正處在歷史性跨越的重要階段。貴州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有利因素,如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等,但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劣勢。貴州省農業基礎非常薄弱,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鄉差距問題突出,工業化帶動力不強,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沒有有效地反哺于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嚴重滯后,加上對“四化同步”的認識不足等要求必須盡快地實現“四化同步”的協調發展。因此,具體探討貴州如何構建“四化同步”協調推進動力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我們把產業共生理論和城鄉一體化理論作為構建“四化同步”理論構建基礎。
2.11 產業共生內涵
共生理論是來自生物學的概念。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定義,共生是相互性活體營養性聯系,是一起生活生物體某種程度的永久性物質聯系1。根據共生單元的不同,我們劃分出不同的共生關系。在本文中, 我們將聚焦以產業為共生單元的產業共生問題。首先,因為本文所構建的“四化同步”理論機制跟產業共生有巨大聯系。其次,經典定義的產業包括企業層面,通指同類企業的集合。因此,產業共生首先包括自身的共生問題,而且還涉及企業共生問題;另一方面,各個地區或國家都有其發展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的訴求,而體現為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的共生現象則觸及區域經濟或國民經濟的基本內核, 這與區域共生或國家共生也具有一致性。
2.12 產業共生機制
產業共生機制強調產業的系統性以及系統內部各個單元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和融合并協調推動產業發展的的關系。產業共生機制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選取一資源交換為基礎的產業共生機理。如果產業間形成了共生關系,產業間的資源交換行為就會發生,這既是共生關系確立的基本前提,也是產業共生內在機理的重要構成部分。由此展開, 我們可以區分出三類不同的資源交換模式:第一種模式是業務模塊A和業務模塊B共享并使用同一資源,第二種模式是A和B使用的資源具有部分重疊,第三種模式是A和B 使用的資源完全分離。不同資源交換模式的共生機理決定了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隱含了對經濟體制效率的判斷。并且,這種資源交換模式蘊含了產業發展的戰略內容。
2.21 城鄉一體化內涵
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源自我國的“二元社會”結構。社會學者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促進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 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
2.22 城鄉一體化機制
城鄉一體化的主要構成要素有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空間、政策等要素。推動其實現的動力機制主要是城市的帶動力和農村的推動力。城市的帶動力指由城市產生的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拉動)力。這種帶動力由城市化升級和城市產業發展而產生。農村的推動力指農村農業產業化、鄉村工業化發展而在農村內部產生的推動農村向城市靠攏的力量。這種推動力的形成既有工業化也有城市化的作用。固而,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作用共同體現在城市帶動力和農村推動力之中。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城市的資金、管理、技術等資源開始向農村轉移,而農村的勞動力(潛在的消費者)向城市轉移,農村土地被集中后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產業內的企業通過共生關系聚集在一起,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同單元之間的共生效應不斷累積,從而使整個產業的共生產生巨大的效應。“四化同步”中各個單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相互影響、相互融通的協調之中發展的,四者互為補充 ,并不斷積累共生效應,持續推動“四化同步”向前發展。因此,產業共生理論對于知道“四化同步”理論機制構建和實踐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11 共生單元的共同進化形成“四化同步”的核心動力
共生系統的本質是共同進化。產業共生系統中各個共生單元之間的依賴和影響目的在于促進各個共生單元的進化發展以及整個系統的持續提高和發展,這種互惠共生的系統是每個產業共生系統的演進方向之一,由內部各個單元互惠共生產生的進化效應則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對于“四化同步”來說,信息化發展貫穿且融合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中,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相互支持、相互影響,是共生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相互支撐。四化中各個單元之間的共同發展進化推動著“四化同步”的建設,建設了一個內部單元的互動機制,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四化同步”的核心動力。
3.12 共生關系塑造“四化同步”良好的環境
產業共生關系不僅影響著共生系統中各個單元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發展,還影響著共生系統的內外部環境。它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和中性的。“四化同步”的環境包市場、資金、技術、文化等外部因素,它們為“四化同步”建設提供堅實的環境支持,確保“四化同步”建設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展環境。“四化同步”內的共生關系各自為對方單元和整個機制、經濟發展大環境塑造著良好的發展環境。農業現代化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率,從而解放了更多農村勞動力,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剩余勞動力;在接下來的深化改革中,農業現代化將繼續革新農業的生產模式,促進大農業的發展,為城鎮化建設奠定良好的空間基礎,進而帶動城鎮化進程。被解放的剩余勞動力則成為了工業化發展成果的消費者,他們極大地擴充了消費市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信息化發展在“四化同步”共生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它是“四化同步”的有力促進手段,通過信息技術整合信息資源、推進技術創新和應用為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工業化提供信息資源和技術支持,打造安全、高效的信息環境以及技術應用創新環境。它使工業化朝著高精尖方向發展、使農業現代化朝著優質、高產、高校發展、使城鎮化朝著綠色、健康、便捷法相方向發展。
農業現代化應是“四化同步”的基礎,是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農業現代化如果跟不上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步伐,也會導致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進程受阻。而“城鄉一體化”強調城鄉協調發展和相互融合,這正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兩者的相互融通,也改變了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發展中以工業化發展為中心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機制,引領其向著農業現代化促進“四化同步”建設的新方向轉變。
3.21 城鄉統籌發展突破“四化發展”動力不足瓶頸
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過于依賴工業化發展,依靠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遭遇發展瓶頸,工業發展動力不足,工業生產效率低下、產能過剩、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污染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不力,當前農業的生產率和效益低下,農業現代化程度嚴重滯后于其他“三化”發展。“城鄉一體化”強調城鄉協調發展,在城鄉互動過程中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并且依靠農業現代化的正外部性為工業化發展打開市場、提供原材料以及由延長農業產品產業鏈和增加附加值而帶動的農業工業化發展。它彌補了工業化促進中的缺陷、為“四化同步”建設提供新的動力支持。
3.22 城鄉統籌發展促進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是城市的帶動力和農村的推動力,這種帶動力和推動力使得城鄉資源相互流動,不斷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統籌發展中,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促使剩余勞動向城市轉移和土地資源集中,這使得土地的大面積耕種和大農業有了可能性,因此城市中投資者和工業資金、管理方法和經驗不斷流入農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信息支持,從而深化農業生產變革,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信息化發展;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經過妥善安置之后轉為城市居民,推動了城鎮化進程,擴大了消費者市場,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因此城鄉統籌發展為“四化同步”為閑置資源和配置不當資源提供了高校利用的契機并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向前。
貴州因其歷史和地理原因,其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長期落后于全國的經濟發展和建設。十八大以來,改革春風又起,貴州省處在變革和發展的快車道上,擁有極大的發展機遇,貴州占據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優美的自然風景和生態環境以及多彩的民族風情,具備抓住新的歷史機遇、趕超發展的無可比擬的先天條件。而對于處于落后的貴州來說,“四化同步”建設能夠使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設工農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具有貴州特色的經濟體系和社會局面。
產業共生理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理論著眼于經濟問題本身,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問題,它摒棄以往發展理論過于強調工業發展的缺陷,強調經濟體內部各個單元的相互關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理論所強調的“相互關系”,結合貴州省實際情況、用“從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發展永無止境”為方針,建設“四化同步”機制,推動貴州走上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民族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經濟的獨特道路,建設具有貴州特色的經濟發展機制。
注釋
1 王珍珍,鮑星華. 產業共生理論發展現狀及應用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10)
[1]王珍珍,鮑星華. 產業共生理論發展現狀及應用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10)
[2]胡曉鵬.產業共生:理論界定及其內在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08,(9).
[3]陳鳳先,夏訓峰.淺析“產業共生”[J].工業技術經濟, 2007,(1)
[4]林金忠.論企業規模經濟的四種形態[J].經濟科學,2002,(6).
[5]楊玲. 國內外城鄉一體化理論探討與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5,(9)
[6]姚清波. 樹立“四化同步”理念推動石家莊城鄉一體化發展[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3,(2)
[7]任迎偉,胡國平.城鄉統籌中產業互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8).
[8]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我國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5)
[9]繆小玲,曾菊新.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鄉要素互動機制[J].科技創業月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