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波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 長春 130033)
前言:構建和諧社會,是黨及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當下中國的一個重要奮斗目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黨和人民的親密合作,當然也離不開媒體的宣傳和引導。廣播,作為最重要的傳播手段,自然而然就要承擔起鼓舞士氣、引導輿論的重要使命。它憑借自身的各種優勢,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了不可小覷的力量。
構建和諧社會,并非易事。它既是一個崇高的社會理想,也是一項巨大而艱難的工程。在當前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復雜的國內環境下,這一任務顯得更加艱巨。因此,媒體的責任也就更加重大。
當然,由于各種原因,近幾年,廣播也有過一些導向性偏差和輿論引導上的錯誤。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了許多的不便與不利影響。也因此招來了一些指責與謾罵,但這也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所以,通過審視以往的經驗教訓,廣播傳媒需要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學會揚長避短,以達到最大限度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目的;要正視當前社會形勢和其存在的不和諧因素,成為優秀的輿論引導者和真正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推動者。廣播作為身受廣大人民群眾追捧和喜愛的傳播媒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歷程中,必須要認清自己、找準位置,并堅定的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責任。
廣播事業從誕生到發展成為今天的支柱產業,速度是驚人的。1923年,中國有了自己的廣播事業,只不過,第一座廣播電臺是美國人創辦的,直到三年以后,我們才有了自己創辦的廣播電臺。在抗日戰爭時期,廣播電臺成為了獨特的斗爭工具。在這一時期,人民廣播事業并沒有退步,反而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建國后,我黨開始對廣播事業進行恢復和改造。這一時期,我國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中心,先后建立了23721個收音站,實現了對民營廣播電臺的社會主義改造。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飛速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城市和農村的現代化廣播電視宣傳網基本形成。
通過分析我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史,可以發現,長期以來,我國廣播業一直都是黨的發言人一樣的存在。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所以廣播宣傳對全國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又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因此也是百姓的代言人,說出了百姓的心聲,進而推動了民主進程的發展。
毛澤東曾經號召:“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只關注廣播的號召與動員功能,卻疏忽了廣播的服務功能,無法滿足群眾的現實需要。近幾年,廣播人開始改變傳統觀念,在原來的功能基礎上加強服務功能,進而增強了自身的實力,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近幾年,廣播從業人員,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開始堅持“三貼近”原則,貼近黨、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困難群體,底層人民服務,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說出他們的心聲,實現他們的美好愿望。
近幾年,談話類、情感類節目明顯增多。廣播看起來復雜,但其實人人都可以參與,只需一封信,一通電話,就可以和別人分享你的心事,也可以把你的經驗告訴大家,為別人提供一定的幫助。一些大學和社區,還自發組織了“聽友團”,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活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統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優秀的要表揚、錯誤的要批評。通過廣播的感染性,使好的可以做到更好,錯誤的可以堅決取締,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提供一份堅強的支撐,這是廣播的歷史使命。鼓舞士氣,傳遞正能量,批判丑惡,維護社會和諧,是黨和人民賦予媒體的光榮職責。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我們發現,正確的批評報道和輿論監督,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廣播是通過無線電波進行傳播的,不受地理環境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是電波可以到達的地方,就可以接收到廣播。因此,廣播有著隨時隨地都可以宣傳和引導的優勢,再加上大多的廣播業務都是免費的,這大大增多了它的受眾群體。所以,它可以大力宣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并且可以激勵每一個人為積極構建一個和諧安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不懈努力。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構建和諧社會,新聞媒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廣播傳媒應該充分認識自身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堅持以人為本,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好的輿論環境,提供堅強的支撐,從而為全面建成和諧社會做出更突出的貢獻。
總結:如果我國經濟想快速發展,和諧社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所以,近幾年,我黨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自己的一個工作重點,而所有可能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因素都應該被調動起來。廣播事業,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我國媒體事業的一部分,它在宣傳和引導方面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堅持發展廣播事業,絕不動搖。
[1]王蔚.試論廣播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優勢[J].黨史博采(理論),2014,12(13):36-40.
[2]李響.論大眾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3].大連理工大學,2012.
[3]陳世昌.論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責任[3].武漢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