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漢
初秋時節,鄱陽湖畔,都昌大地村莊整治疊新農村建設點,青山、古樟、翠竹、荷塘、小河等完善組合的鄉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文化大院、休閑廣場、農家書屋、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耀人眼目;高產油茶、綠色蔬果等特色產業散發著“綠色希望”;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新村保潔員以及健身隊員們正建設著美麗家園,引領著文明新風……這喜人的場景正是都昌縣中館鎮小河村委會向家自然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真實寫照。
山川峻嶺間,小河繞向家。小河村落群,向家是排頭村。向家村東西兩面各有一條小河繞村環抱,若是站在向家村高處鳥瞰,如今的小河兩岸滿是郁郁蔥蔥和現代化樓群,橫跨河上的小橋盡是小橋流水人家。遠方盡頭的天際,群山連錦起伏,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明朗澄清,連成了一片,真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群山,哪里是小河。有意思的是,這里地處鄱陽湖畔,卻讓人覺得不論是自然風范還是文化特質,與江南水鄉的秀美有著質的相同。
向家村136 戶,573 人,耕地面積451 畝,其中水田365 畝,旱地86 畝,林地面積1600 多畝。村莊三面環山、河水環繞、交通四通八達,距九景高速兩公里,距304 省道一公里,鄉村主道穿村邊而過。2011年小河村委會被定為“十二五”扶貧開發重點村,該村緊緊抓住這一難得機遇,大力實施村莊整治,向家村按“綠化高起點,亮化高標準,美化高要求”的工作思路,按照“精品化”培育和“普惠式”建設并駕齊驅的美麗鄉村的模式,真正做到成為都昌美麗村莊的“亮點”和“看點”。更將該村擴建成了讓群眾真正受益的美麗幸福新農村。
村里成立了新村建設理事會,在小河村委會黨支部統一領導下,在全村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一幢幢具有水鄉風情的三、四層小洋樓錯落有序地排列在山抱小河岸邊,拆除破爛的民房26 幢,清除露天廁、豬牛欄、亂搭亂建42 處。村里投資100萬元新建了文體中心,活躍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長達一公里三面環繞村莊的水塘已有近一半用石塊砌坡,并做了護欄,共投資60 多萬元。在村前又征收了8 畝土地,建設了一個休閑廣場,村巷便道全部硬化,共投資85萬元。村莊改水改廁已全部到位,全村看不見一個老式露天廁所,墻面已全部刷新,遠遠看去,活脫脫是個“小婺源”式的美麗村莊。
近年來,該村對村莊的外觀進行精心打造,既充分利用好村莊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又實施大面積種植培綠,拆墻透綠等環境美化提升工程,既考慮村莊的歷史傳承文化形態的獨特性,又不遺余力地貫穿文化保護和挖掘內涵,真正使新村顯現出“內外兼修”的獨特魅力。
雨后放晴的向家村,道路平坦整潔,村內外綠樹成蔭,院落、村文化中心歡聲笑語,村腰鼓隊、秧歌舞隊在排練,中老青年均在新建廣場歡跳廣場舞,農家書屋里,孩童正享受生活的快樂,每到農閑時節,村民就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打架斗毆、聚眾賭博的不見了,唱歌跳舞、打球鍛煉的多了。這里不僅村美人更美。這里民風純樸,尊老愛幼、上慈下孝,互幫互助成風,好事新風不斷,20 多年未出現一個刑事案件,連年被市縣評為“文明村”。
在做好村莊整治、改善村民生存環境、提高村民幸福指數的同時,注重發展富民產業和繁榮文體事業的協調推進,增強村民發展后勁。根據村莊的資源優勢,在新村的山上培育和發展油茶,綠色蔬果等特色富民產業。300 畝油菜已有一半開始掛果,三年內計劃發展油茶到600 畝,100 畝蔬果業形式“園園有菜,戶戶有果”。組織村民積極參加縣鄉村舉辦的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讓他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效益;對一些沒有得到繼續深造機會的初、高中畢業生,引導他們進入職業學校,免費為他們培訓,使他們掌握1-2 門技能,培育現代新型農民。村民人均收入已由原來2100元增至人平3600元,家家戶戶實現了“電器手機大普及”。
該村實行建管并重,美景打造在長效管理中持久“保鮮”,近年來,該村認真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探索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探索村“統一管護,干部帶班,分戶包干、定期評比”的管理模式,發揮村組干部和黨員示范作用,發揮村理事會在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維護上的作用,努力使基礎設施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專業化,推廣清潔生產和生態養殖,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探索實際、實用、實效的農民培訓長效機制,推動土地規模經營,有序流轉,完善村莊民主自治機制,真正使美麗村莊在長效管理中持久“保鮮”。
向家村把近期建設與遠期規劃結合起來,不斷把美麗村莊建設向縱深推進。
村內道路建設進一步完善,計劃投資80萬元將主次道路進一步硬化綠化,主道亮化。村內下水道實現網絡化。計劃投資90萬元全面整治設定下水道3000 米,實現下大雨地面無積水。村內實現垃圾入窖,巷道無垃圾污染,使垃圾無害化。為了產業發展和農民耕種生產方便,建設南北兩條機耕道路,長3 公里,寬3.5 米,路基及路面建設計劃投資100萬元。
規劃落實后,力爭向家村成為贛北最美麗、富裕的村莊。到時該村大力開發農家游,讓城里人雙休日到向家村觀賞美景,吃農家飯,買農家土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