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 群
為了給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注入新的動力,江西省大余縣扶貧和移民辦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在支持產業發展上不遺余力。
去年以來,大余縣深入開展私營企業家參與扶貧濟困“功德”工程,整合社會扶貧資源與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結合起來,大力倡導當地企業家扶持該縣扶貧重點村發展農業產業,企業家定點幫扶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結對貧困戶扶貧開發;通過民主推薦確定有脫貧意愿,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作為幫扶對象。走出了一條“企業家+農戶”的產業扶貧的全新之路。
去年,大余縣專門研討了企業家資助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產業扶貧工作目標。企業家們積極響應,紛紛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大余縣10 位企業家與10個100 戶貧困戶貧困重點村結對進行產業扶貧,每位企業家對定點扶貧村10 戶貧困戶進行產業扶貧,每戶提供3000 元幫扶資金,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0600萬元,發展生豬、白鴨、苗木、甜玉米、西瓜、花卉等10多項種養業。據初步統計,今年被幫扶的戶貧困戶戶均純收入可增收6000 元至3萬元不等。同時,實行扶貧辦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組,村組干部包干責任制,實行責任到崗、任務到人,做到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由此在全縣范圍內營造齊抓企業家產業扶貧的良好氛圍。
扶貧效果好不好,關鍵是選好扶貧對象。大余縣規定,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戶必須是低保戶或低收入戶的貧困戶,即在本村村民中屬中低下生活水平的,幫扶的貧困戶必須勤勞肯干,能吃苦,不怕困難,誠實守信。幫扶的貧困戶要有一定技術基礎和致富能力。除掛點企業家扶持的3000元物資外,其余的產業發展資金由貧困戶自己解決。
為選好被幫扶人,該縣及時召開10個幫扶村會議,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初步確定貧困戶后,進行張榜公示7天,然后再召開第二次會議予以確定。今年初被縣里推薦為青龍鎮雙聯村的幫扶企業家之后,大余縣南安板鴨廠廠長鄧萬德在第一時間為該村困難戶王忠厚等10 戶貧困戶捐贈了30000 元發展白鴨養殖產業。
找準項目,為產業扶貧打造堅實基礎。該縣扶貧部門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和實際情況確定種養項目,提供應有的服務及指導,主要把握幾個點:要具有產業優勢。選擇扶貧項目,必須根據當地的產業特點和區域經濟優勢,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浮江鄉車里村貧困戶何光平,多年來就有種植桂花、羅漢松、竹柏等鄉土苗木的經驗,由于資金缺乏,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的狀態。去年以來,何光平被列入車里村10名扶貧對象之一,由企業家游九香扶持3000元生產發展資金,車里村黨支部書記張澤周與他簽訂幫扶合同,如今何光平的種植規模已由零星種植擴大到5 畝,預計今年純收入可達5萬元。
目前,經緯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游九香、欣榮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賴榮富、南安板鴨廠廠長鄧萬德、東宏錫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饒日榮等10 位企業家,與池江鎮團結村、青龍鎮長里村、青龍鎮雙聯村、左拔鎮云山村等10個扶貧重點村的100 戶貧困戶結成產業扶貧對子,他們分別贊助扶貧重點村3萬元,用于各村的10 戶貧困村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東宏錫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饒日榮,今年與左拔鎮左拔村曾小林、曹淑芳等10 戶貧困戶結對子,幫助村里發展特色農業產業20 多畝,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30余人,其中生豬養殖戶4 戶。樟斗鎮橫江村貧困戶謝盛林,在東升鉬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運全的資助下,飼養了18頭生豬,如今正準備再擴大養殖規模。其他受到企業家資助的貧困村民也著眼當地資源優勢,發展了一批有特色、有市場的農業產業:新城鎮京州村建立了西瓜產業基地,青龍鎮雙聯村建立了白鴨養殖產業基地,樟斗鎮橫江村建立了油茶和生豬產業基地。
為了使此項工作能達到預期效果,大余縣扶貧和移民辦采取滾動式發展產業扶貧,具體操作是:去年得到3000 元幫扶的貧困戶,如今收回3000 元另外扶持一戶貧困戶,這樣一個村又能幫扶10 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大余縣通過滾動式發展,使整個貧困村發展成為一村一品村,全村脫貧致富,走上富裕之路的步伐越邁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