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需要262個工作日的審批時限,現在25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原本需要進出數十個部門跑幾十趟的事兒,現在進一道門跑一趟就辦到了;原本需要自己上上下下跑大半年,現在無需自己“跑腿”………
2013年以來,綦江區全面加強建設項目行政審批頂層制度設計,根據工程建設的客觀規律,大力優化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流程,原有62個獨立審批事項優化調整為“項目許可、設計許可、建設管理、竣工驗收、產權辦理”5個審批階段,審批環節壓縮為“項目許可和用地規劃許可、方案設計審查、初步設計審批、施工圖審查備案、招投標備案、規劃許可和施工許可、綜合驗收、檔案驗收和竣工驗收備案、土地房屋產權登記”等9個,審批時限由262個工作日縮短至25個工作日,實現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大瘦身”。
改革五字經:取、調、建、簡、放
“取” 取消:
綦江區變“重視審批”為“重視監管”,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社會組織能夠自律管理以及過程監督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事項,一律不實行行政審批。這個過程中,取消30項行政審批事項,改為相關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過程監督,占原有62項獨立審批事項的48%。
“調” 調整:
遵循效能原則,大力推行并聯(集中)審批、合并審批。按照“兩個以上審批部門主辦、審批互為前置、建設時序具有關聯性的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并聯(集中)審批”的原則,調整29項獨立、串聯的審批事項為并聯(集中)審批和合并審批,占原有62項獨立審批事項的47%。
“建” 建立:
綦江區委、區政府確定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性建設項目審批,由城鄉建委牽頭,建立“綠色通道”審批制度。
“簡” 精簡:
大力精簡申報材料,上一審批環節的審批結論、項目開展后續工作的結果以及其他所需的必備要件,才能設置為下一審批環節的申報材料,能夠后置的一律后置。改革前原有62個獨立審批事項共需申報材料301項,改革后9個環節僅需申報材料151項,精簡50%。
“放” 放權:
區級各部門行政審批服務職能向一個內設科(室)相對集中,該內設科(室)向區行政服務中心集中;部門對窗口工作人員授權到位,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在區行政服務中心辦理到位。把權力關進“籠子”,堅決杜絕“體外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