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
近30年來,美國除了駐北京的使館,還陸續在上海、廣州、成都和沈陽建立了四個領事館。
各個領事館負責所在地區與使館基本相同的事務,同時又有自己的特點:上海領事館相對注重商貿事務;廣州領事館則專門管理美國公民在中國領養孤兒事宜;成都領事館對宗教問題尤其看重,因為它地處包括西藏在內的西南地區;在大型國有企業集中的中國東北,沈陽領事館早在中國政府提出“振興東北”之前,就已經格外關注東北的國企改革問題。
在北京的美國駐華使館,目前已有200多名外交官及有外交身份的美國人,同時還聘請了500多名中國雇員,這既是外國駐華使館中人數最多的,也是美國駐外使館中人數最多的使館之一。美國使館的一位秘書說,工作人員還在增加,因為業務量在逐年增多。幾乎所有美國外交官都有一個中國名字,而且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中方頒給他們的身份證上印有他們的中國名字。
使館設有經濟處、新聞文化處、農業處、商務處、科技處、簽證處等多個部門,為外界了解最多的是簽證處,其他部門則不被熟知。之外,還有武官等外交官代表美國政府處理與中國之間的外交、軍事等各種事務。
“我們要向美國公民、企業和政府官員介紹中國的社會和經濟情況。”經濟處的二等秘書告訴記者,與此同時,向中國民眾、官員和媒體介紹美國的政策也是他們很重要的任務。他們的很多信息來自媒體,與此同時,他們常常出差到各地了解情況,并約見中國的商人、官員,有時也探訪中國偏遠地區的農民,了解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使館傳遞給美國政府的信息,往往成為美國政府決策的參考,甚至直接影響決策。而使館在向美國政府提供信息時,往往會加上自己的意見。2001年內蒙古發生雪災和2002年陜西大洪水發生之后,美國政府馬上給予捐款,就是使館的建議直接促成的。
向中國解釋美國則是每一個部門的主要工作。新聞文化處的官員要經常地和中國記者、學者及官員交談。他們還常常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舉辦講座,內容主要是美國政治、社會、對外關系等。
“中國人現在可以看到美國的電視、電影以及新聞,但中國人還是在從自己的角度理解美國。”一位新聞處人員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向中國人“銷售美國的觀念”。
“銷售美國的觀念”還通過教育處的“富萊特學者訪問計劃”完成。美國國務院每年都會通過美國使館在中國選取一些學者、新聞工作者到美國進行為期l~2個月的訪問,所有的費用都由美國國務院支付。訪問學者可以自己安排在美國的行程,以了解美國的民主、法律、文化等。除中國以外,這項計劃也通過美國駐外使館在亞非、拉美的其他國家進行。
“銷售民主”是美國在中國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有一些項目是美國使館直接參與的。1999年,美國國會授權美國政府向中國提供資金,推動中國的民主建設項目。在過去5年里,美國政府共向中國提供了3900萬美元的“民主援助”,在最近幾年又有增加,2002年至2003年達到了1440萬美元。這些錢有些是幫助中國政府改善管理,有的是為改善中國司法程序和法律服務的。
美國使館的部分外交人員在做職務內的事情以外,還有些其他工作,主要是情報收集。當然,也有一些外交官公開的使命就是進行情報收集的,比如隸屬美國國務院農業情報機構農產品外銷局的農業處,這個系統由百名農業專家組成,作為使館的農業專員分布在美國在海外的70個使館。但這些農業專員收集到的情報,是服務于美國的農民而非國家安全官員的,他們也為美國對外農產品政策提供情報,包括外國政府政策、供求形勢分析、商業貿易關系和市場機會等。
自1952年美國國家安全局成立之日起,對中國的情報工作就一直是該局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美國可用于竊聽中國通訊的手段很多,包括從潛艇之類的海底平臺到地面上的各種天線系統,還有運行于太空中2.4萬英里(3.86萬公里)高的衛星。大體上說,這是個耗資數以十億計的大項目,而中國就是其主要目標。”情報歷史學家杰弗瑞·里切爾森在他的著作中如是說。數十億元的監聽設備也包括美國使館內的設備。
美國駐外使館大多是小型間諜站,安裝有可在別國首都監聽短程通訊的天線系統,它們日夜監聽一系列通訊內容,包括通過國際長途電話線傳送或高頻外交電波傳送的訊息。
除了安裝監聽設備之外,美國聯邦調查局在美國駐外使館的“情報收集”中承擔著重要角色。1970年,聯邦調查局在全球10個大使館中保留有具合法身份的使館官員。這些官員的公開任務是與駐在國警方保持聯系,幫助當地陷入法律糾紛的美國人。1970年之后,聯邦調查局代表及指派搜集外國情報的特工又有所增加,安置他們的大使館從10個增加到20個;現在,這樣的駐外使館又減少到15個。
每一個美國駐外使館都是處理美國與駐在國關系的代表,并維護美國在所在國和地區的利益,有些美國駐外大使館同時負擔著處理周邊地區和國家事務的任務,比如美國駐泰國大使館是美國在海外大使館中的第二大使館,僅小于駐華使館。因為美國駐泰大使館是美國在這一地區有關事務的行動總部,由此可以看出東南亞和亞太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很快,美國駐華使館工作人員的紀錄就被打破了。2004年7月1日新的伊拉克大使館啟用。工作人員將達到4000名,這是世界各國駐外使館工作人員人數的吉尼斯紀錄。這個使館還將容納駐伊美軍司令部。而這只是美國臨時的駐伊使館,最終選址估計在3到5年后才能確定。
美國駐外使館的安全問題,一直是美國國務院頭痛的一個大問題。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兩國的大使館相繼遭到汽車炸彈襲擊,駐肯尼亞的美國使館全部被毀,造成當地20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傷,美國46名使館人員喪生。之后,美國駐貝魯特使館也遭到了兩次襲擊,使館被炸,外交人員多人死亡。這些事件讓美國國務院加快了對使館安全措施的重視和調整。“9·11”事件發生后,美國為了防止恐怖分子襲擊,更對使館安全撥出重金。據統計,在布什任內,美國已耗資40多億美元在世界各地的大使館加強安全措施。
建設新大使館是美國外交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至今,美國已經在德國、肯尼亞、保加利亞、韓國等國家開建新使館,有的已經投入使用。這些新建使館變得如同堡壘,按照美國的規定,所有駐外使館必須在使館圍墻30米之外安排安全保衛人員,以防止隨時可能發生的恐怖分子的襲擊。
但是,美國的這種自我孤立政策遇到了批評的聲音,“從傳統上來看,我們的外交官希望別人接近他們,我們也一直把重心放在外國首都。他們要完成工作,就必須與當地的人打成一片。但現在他們與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孤立,這無疑對我們所說的外交和美國作為一個開放國家的形象沒有好處。”出版了《外交建筑學》一書的作者萊夫勒說,實施美國制訂的安全標準和安全措施把美國外交使團和外國人隔離了起來。
當然,美國駐外使館的新建與調整也顯示出美國在各個地區的利益和關系的調整,是美國全球重新布局的一個顯示。“來中國的美國人多了,美國當然需要一個更大的使館為自己的國民服務。”一位美國駐中國記者說,中國在美國看來越來越重要,政治和經濟都是不可或缺的。